物理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教育论文,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中学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通过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优越条件。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如何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努力:
一、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1、课堂教学应当由结论性教学向过程性教学延伸。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结论,把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结论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对忽略了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学会科学家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清楚认识物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把一个物理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按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浮时,只知道F[,浮]>G[,物],物体上浮,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位教师教这一内容时,把上浮分解成两个过程,并配置实验加以说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取一长方体软木块,用弹簧秤测出其重力,然后用钢丝或钢针按着木块浸没在盛有适量水的大号量筒内,读出木块排开水的体积,算出排开水的重力,也就是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比较木块重力和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然后进行过程演示和过程分析。第一阶段:用钢丝控制木块慢慢由位置A上浮到位置B,
(如图一)即木块没有露出液面以前的上浮过程;第二阶段:木块开始露出液面以后继续上浮,直至漂浮在液面上,即木块从图一中的位置B上升到图二所示的位置。
为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对上述两个阶段边演示边进行如下质疑:在木块上浮过程中,量筒中的水面位置是否改变?木块所受浮力是否改变?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很容易认识到:在第一阶段过程中,木块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在第二阶段过程中,木块所受浮力逐渐减小,直至F[,浮]=G[,物]时为止;上浮是运动过程,漂浮是上浮的最终状态。
2、课堂教学应当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拓展。现在教学大多还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形式,在这种被称为“填鸭式”的教学中学生多为被动、消极地接受信息,积极、主动的思维很不够。需知:“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把课堂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关键。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而巧妙的设问,精心设计一些开放型(没有统一集中答案)的问题,也让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与逆向思维。
例:有一根绳子只能承担300牛顿的拉力,有什么办法可用它挂起体积为0.06立方米、重900牛顿的物体?你在所采用的各种办法中哪一种最使你感兴趣?参考答案如图:
这道题答题的关键是用辅助设施使绳上受到的拉力不大于300牛顿。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当你提一个重物而提不起时,立刻会想到请人帮你提一把,目的在于把重力分开,使你能承担其中一部份而提得动。据此容易理解上面几种解决办法,并作出具体的计算。
3、改变单纯应试型教学,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创设新情境,设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基础知识回答解决一些新问题。比如:鸡蛋壳是固体,鸡蛋泡在盐水中,盐是怎样穿过鸡蛋壳进入鸡蛋的?再如:教室里有四个拉线开关排列在一起,分别控制四盏日光灯,有两盏日光灯亮着。突然停电,要离开教室,却不知哪两个开关需要关闭,请设法解决拉线开关不知通断状态的问题。
二、要紧紧抓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把实验室由单纯性实验场所扩展为创新活动场所。
传统的实验多为单纯验证性实验,实验前基本上知道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实验过程意外情况不多,学生不必太注意观察,对活跃思维,启发积极思考不利。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是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如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透镜”一节时为了丰富同学们对凸透镜的认识,布置学生自己寻找凸透镜,学生开始叫苦叫难,经过教师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被发动起来。有的找来爸爸的老花镜,有的带来中间凸起的玻璃瓶底,有的用灯泡壳盛水制成凸透镜。最奇的是一个同学在透明塑料膜的边缘加个圆形边框,再向塑料膜上面倒热水,热水使塑料膜软化,水的重力又压迫塑料膜扩展,结果形成了一个中间水深、周边水浅的大凸透镜。教师把学生的寻找结果一归纳,同学们才发现原来凸透镜有这么多,不仅丰富了对凸透镜的认识,而且开阔了思路。另一位高中物理教师在教“测凸透镜焦距”一节时,没有按教材的实验步骤,而是先布置学生自己寻找凸透镜,而后让学生测量自带的“五花八门”的凸透镜。学生实验异常认真,有的同学把自制的几个凸透镜的焦距进行了测量,教材上只要求用“公式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但有的同学,用“辅助法”重新测量一次,并把两次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复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发现测量数据都很准确。向学生们了解情况,学生说“凸透镜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当然很想知道它的准确数值,实验自然细心,也想多用几种方法测量比较一下。”
2、在实验习题的教学中有意识精编一些开放的实验习题。习题一,一只凸透镜不慎被摔成两半,用半块透镜能不能做光学成像实验?所成的像是不是只有原来的一半?可建议学生用纸挡住一完好凸透镜实验研究有关问题。习题二,一般情况下,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看到凸透镜的发散作用。对此,可布置学生用废电灯泡,方形水槽和水研究这个问题。
3、在实验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对于个别爱做一些非指定性的实验学生,要保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地指导他们选择和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还可以采取课后开放实验室的办法,让学生根据提出的课题,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虽然较低,但在教学中不要让创造性思维蒙上神秘的色彩,对学生来说,只要是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不循旧规,不固定某一模式,就属于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施以创造性教育。依靠创造型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