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刘洪波

肝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刘洪波

(黑龙江省大庆康复医院中医科 163453)

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中医辨证治疗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0例肝硬化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40例肝硬化患者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3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结论 肝硬化应用中医辩证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疗效肯定。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辩证;治疗效果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慢性病,本病属中医学“积聚”、“胁痛”、“鼓胀”等范畴,现称“肝积”。病程发展较慢,病情也较隐匿,一般有3~5年的潜伏期或者是更长时间;少数因肝大片坏死则发展较快,一年左右便可形成肝硬化[1]。肝硬化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相对西医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临床效果满意,现对我院收治的40例肝硬化患者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2.5±2.5岁。发病原因为肝炎34例,其余6例。Child-pugh分级,A级7例,B级18例,C级1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少尿,食后作胀,胁下积聚,胁肋胀痛等表现。

1.2 方法

1.2.1肝郁脾虚证 症候胁肋胀痛,胸闷腹胀,嗳气则舒,纳食减少,纳后脘痞,四肢乏力,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红偏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疏肝理气,健脾助运治疗。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其中党参、茯苓各15g,柴胡、枳壳、·香附、川芎、白芍、白术各10g,炙甘草6g。

1.2.2脾虚肝瘀证 知饥不欲食,食后脘闷,腹胀而痛,恶心欲吐,四肢倦怠,右胁刺痛,定位不移,小便淡黄,大便溏软;肝脏肿硬,按之痛显,有蜘蛛痣或肝掌;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或微黄,脉细弦而促[2]。脾虚肝瘀,胃失和降。治法以健脾益气,化瘀和胃。方药采用柴芍六君子汤合化瘀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半夏、柴胡、元胡、赤芍各10g,丹参、牡蛎、炮山甲各15g,陈皮6g,炙甘草3g。

1.2.3肝瘀湿热证 腹大坚满,胁腹钝痛,烦热口苦,纳呆欲吐,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溏垢,面目黄染,腹壁青筋显露,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明显,或有鼻衄、齿血;舌紫红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弦涩。肝瘀胃逆,湿热内聚。治法采用化瘀和胃,清热利水。方药为膈下逐瘀汤合茵陈蒿汤加减:茵陈、半边莲各30g,败酱草、大腹皮、赤芍、丹参各15g,栀子、大黄、柴胡、郁金、五灵脂、桃仁各15g。

1.2.4阴虚(肝肾)瘀水证 腹大胀满,口干纳少,心烦寐差,午后潮热,小便短小,大便燥干,消瘦面晦,蜘蛛痣、肝掌明显显露,鼻衄或齿衄;舌质红暗、少苔,脉弦细数无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肝肾阴亏,络瘀水停。滋肾养肝,化瘀利水[3]。采用一贯煎加减沙参、麦冬、枸杞、阿胶各10g,生地、丹参、赤芍、鳖甲、地骨皮、车前子各15g,白茅根、紫珠草各30g。

1.2.5阳虚(脾肾)瘀水证 腹大胀满,胁痛脘闷,口淡纳呆,头晕畏冷,腰酸膝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神疲,面色黧黑,腹壁青筋,肢冷跗肿;舌淡暗、苔白,脉细弱。脾肾阳虚,血瘀水阻。温补脾肾,散瘀利水。方药采用济生肾气丸加味,山药、茯苓、车前子各30g,熟地、山茱萸、丹皮、泽泻、淫羊藿、巴戟天、牛膝、三棱、莪术各10g,炮附子6g,肉桂3g。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疗程(3个月)结束时,达到以下指标: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以上三项指标保持稳定半年至1年[4]。好转: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减轻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无效:未达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2 结果

40例肝硬化患者辩证分型为,肝瘀湿热证20例,脾虚肝瘀证11例,肝郁脾虚证3例,阴虚(肝肾)瘀水证4例,阳虚(脾肾)瘀水证2例。显效30例(75.0%),有效7例(17.5%),无效3例(7.5%),总有效率为92.5%。治疗后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20例,C级5例。

3 讨论

肝硬化致吐血者绝大多数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但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并发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因粗糙食物,化学性刺激及腹内压增高等因素而引起。此外肝硬化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减退,止血与凝血机制造成破坏。从中医理论分析,长期的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横逆犯胃而致,或外邪入侵造成脾胃湿热内蕴,气血阻滞,湿热熏蒸肝胆,热毒炽盛,灼伤血络;或热毒亢盛,损伤肝肾,阴津耗伤,虚火上炎、灼伤血络,血瘀毒结,瘀血邪毒结于胁下,瘀血内阻,络道壅塞,血行外溢。

肝硬化从代偿期发展至失代偿期,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关键在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尤其是对原发病的治疗。从中医理论认识是由实致虚,虚实兼见;从气到血,湿热内蕴,损阴耗阳,使水积聚;由肝脾起病,涉胃及心肾的过程,。重点是早从肝、脾、气论治,以防止传变。肝硬化的代偿期,经过合理治疗,可以制止或延缓病的发展,而失代偿期则预后较差。血吸虫病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的预后较肝炎后性或坏死后性肝硬化为好;出现黄疸、腹水和有并发症者预后不佳。血浆白蛋白<25g/L、胆固醇降低、长期胆红素和转氨酶增高、凝血因子(Ⅱ、V、Ⅶ、X)降低50%、溴磺碱钠显著潴留及低钠血症者,示肝功能严重损害。

参考文献

[1]祝海娟,王学智.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 青海医药杂志,2013(12):77-79.

[2]魏学礼. 中医治疗肝硬化[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78-78.

[3]郭利平. 浅谈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J].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45-45.

[4]周后全. 中医辨证治疗156例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0,8(5):289-289.

论文作者:刘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肝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刘洪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