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与现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现实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经济体制的设想
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研究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弊端,并着眼于解决这些矛盾和弊端,对未来社会理想制度做了预测。他们得出了两个最重要的结论:一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二是消除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实行计划经济。早在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由于社会将剥夺私人资本家对一切生产力和交换手段的支配权以及他们对产品的交换和分配权,由于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管理这一切,所以同现在的大工业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除。”[1] 恩格斯把“由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2] 当作废除私有制的主要后果之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 因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主人,可以解决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使其摆脱受剥削和奴役的经济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公有制形式是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即全部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使全体劳动者都能够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消除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状态。这样就为有计划地管理社会管理生产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1857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显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质。鉴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破坏作用越来越大,未来社会生产的计划性问题也就突出起来。因此,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研究了生产的计划性问题,进而阐明了劳动日益社会化,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和按计划组织全部再生产过程的必要性之间的联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才能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总意志和总计划所代替。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发展和生产的计划性看作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的特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现代社会就在这一切矛盾中运动,而大工业把他们明显地暴露出来了。”[4] 这一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个别工厂中的社会组织和整个生产中的社会无政府状态相矛盾。”[5] 因此,在消除了这个基本矛盾的未来社会里,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6]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的有计划性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他们的这些论点被后人当作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国家里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断是在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是明显的弊端,他们针对这一弊端而设想整个社会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生产。但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是,几十年后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普遍采用经济计划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邓小平正是针对这一新的变化,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拿事实来说话,果断地否定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等同的观点。他反复强调:“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7]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8]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少数理论家和政治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我国近二十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实践深化的产物。邓小平同志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深刻总结国际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并充分论证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949年建国后,在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以后,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集中必要的力量进行初步工业化建设。为适应这一需要,我国参照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建立起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毋庸讳言,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的条件下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发挥市场作用,搞活商品生产的一些正确措施都当成资本主义来反对,使得经济体制上过于集中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解决,经济缺乏活力,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从而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实践,使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邓小平认真倾听实践的呼声,对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带领全党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敏锐的眼光抓住并科学回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他着重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其次,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关键是看哪种手段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再次,经济体制改革应以市场为取向。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框架,我国已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的基本思路。
三、历史与现实给我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也不能把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在当时不很确定的可能性基础上,只能建立在其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逻辑分析上。在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中,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无条件灭亡具有普遍性,而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的有条件灭亡则具有特殊性。他们在设想资本主义灭亡后的未来社会时,是从资本主义无条件地走向灭亡出发的,这是正确的选择。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是从商品的一般性质出发的。他们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和最后的形式”,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机器大生产基础上商品生产的唯一方式,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可以不依赖于资本主义而独立存在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错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等同看待了,所以,在他们做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同时,也就做出了消灭市场经济的结论。在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中,都没有市场经济存在的余地,都将终止商品生产,都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灭亡之后还要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所有的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都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如果历史的发展始终沿着自然的历史进程前进,没有出现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被取代的现象,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将是无懈可击的,他们的失误也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规律,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人类才能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走到尽头之后和资本主义还有发展余地时,这两种情况下建立的未来社会将是生产力发展状况差别极大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人们可以有条件地终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根本无法终止市场经济的发展,阻止不了生产力还必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历的发展过程。这时,人们建立的社会主义还必须是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而当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市场经济也就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将同时走向灭亡,那时,人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则将是生产力在产品经济基础上发展的社会主义。显然,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和走到尽头后实现的将是具有根本区别的两种未来社会,一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一种是发展产品经济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失误,使他们没有能够对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社会主义进行科学分析和阐述,令人遗憾地在他们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留下了一页空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毋庸置疑地适用于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后、无条件地实现的社会主义,即适用于相对今天来说属于“未来”的社会主义,但却无法适用于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有条件地实现的现实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不仅以此为指导,而且对其坚信不疑。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通过一个“过渡时期”,就将建立起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因此,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这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领导者,无不以尽快建立起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和任务。他们都成功地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成功地终止了资本主义在国内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又都不同程度地发现,在终止资本主义的同时,要完全终止商品货币关系,终止商品生产和交换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这个两难选择中,他们都显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于是只有把商品货币关系看作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在利用的同时尽量限制其存在范围。尽管从斯大林到毛泽东,几十年间所建设的是一种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主义,因为其还保留着商品生产和交换,但毫无疑问,都是以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为指导进行建设的社会主义。他们建设的都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国有制体制,一个越来越广泛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个逐渐限制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体制。人们习惯于把过去几十年间搞的社会主义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所谓“斯大林模式”不过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设想在苏联现实中实践的结果。现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但却一直在以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后才能建立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为标准进行建设,即建设的是尚属于未来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却用已消灭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原则来指导,这种做法是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相违背的,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挫折,甚至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失败。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不仅在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给我们以新的思路,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也要不拘泥于传统认识,不断探索,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