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在政府部门与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因而,在这里提出“我们要培养什么人?”之类的问题似乎有点不合事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冷静思考一下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动机与效果的反差,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显得有什么不可思议了。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协调发展
我国从1986年便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这无疑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人口素质的提高及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标志,这也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实施存在很大困难。但这些年的发展,毕竟推进了我国的教育普及,尤其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进展较快。以上海来说,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已不成问题,而且高中的普及也是指日可待。这些都确乎可让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界拍额庆贺的。
可是,数量上的优势或普及率上的提高,并没有占据教育上的真正的领先地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一个具有共性而使人担忧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身上的书包未见减轻,学业负担有增无减,课程内容的不断加重,分数的竞争愈演愈烈……当人们沉醉于普及的数字统计之时,这种现象却仍在延续,更令人惊诧的是人们似乎对此已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了。
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留学回国人员谈起,他们的孩子在国外就读回国时,其学业水平往往要比国内学校同年级的水平低一至二个年级。他们实在搞不懂这是教育程度的问题呢,还是教育质量的问题。于是,那些孩子仍在国外就读的家长们生出几分担忧,认为学业紧、课程深、重考试的教育才是一种好的教育。
在这里,我们无须去评判中外教育上的优劣是非。但是,从发达国家推行基础教育的经验与实践来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所普遍存在的那种现象的确是罕见的。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加以思索的,并且也不能简单地以国情不同来搪塞了事。
教育的发展总是与明确的教育目的相联系的,只有了解我们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能知道应当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肯定对教育发展的努力,但不得不承认在教育类型上,仍存在沿袭以往做法的思路。将教育切割成一个个的小块与部分,目标上是知识性的而缺少灵魂,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是各种重重分歧的知识,而不是价值观念与行为上的自我变革。较为忽视作为教育最高目标的人——充分协调发展的人的各个方面与志向。换言之,在知识学习的重压下很少为人的创造力、想像力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留下多少余地。学生在无法轻松自由地面对繁重的学业的情况下,知识变成了学习的奴役。难道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再举一例,我国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已超过50%,这说明我国在基础教育分流的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加以深一步地考察,不难发现就其学校或学生质量上都还难以与普通高中相提并论,除了少数专业如旅游、财会和饮食等外,就业情况普遍不理想。原因无外乎有两个,一是偏重于单一技能的训练,而缺乏真正地职业培训;二是单一技能的培训难以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劳动岗位式的职业培训愈益减少,而更重视的是普通科技知识基础理论的培养,以及对未来职业变化的就业应变能力的强调。
由此可见,数量上的发展并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内涵和最终目标,尽管数量上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教育发展的真正目的是人的充分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的普及也不全在于基本文化知识的掌握,而且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教育界决不能再迷信考试了
上述具有共性的现象为何存在,一个老生常谈的重要症结仍是繁重的考试。
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很多讨论,但仍有大多数人认为考试是教育中一个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民主”的一种体现。笔者无意于反对一切考试或适当的测试,问题是现在愈演愈烈的考试风已泛滥成灾,如何应付过于繁重繁复的考试已异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得95分都算不上好学生的状况,使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这种教的“民主”严重扼制了学生的民主,又同“棍棒底下出孝子”在本质上有何区别呢?
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在学校中面对的众多而繁杂的考试压力,恐怕是前几代人所难以体会的。成绩成了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最主要的标准,也成了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背后是成绩、成绩,还是成绩。人们在对社会上泛滥成灾、层出不穷的各类学习参考书籍加以批评之时,也许并没有想到那些参考资料之所以仍然拥有极大的市场,无论你怎样批评却屡战屡战败的原因,恰恰在于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疾风劲吹的考试。只要人们仍然信奉考试,这种市场就永无尽日。“题海战术”的原因正在学校教育内部,这种状况在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中是罕见的。
不仅如此,除了学校内的考试之外,课外的考试也同样繁多。各种各样的竞赛层出不穷,而各种竞赛的名次,常常成为一些学校标榜自己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负担与压力,也使学校本身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如奥林匹克数学学校之类的纷纷建立,就是这种竞赛风的直接产物。
虽然,从心理发展上来看,10岁左右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如此沉重的学业压力却很难说是正常的。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他们不断地简化与浓缩课程及淡化考试,着重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的开掘与培养。只有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业的压力得到加强,因为此时的学生随着心理与生理各方面的发展,自我意识与承受力等已经能够承受学业的增强,而我们的情况恰好相反,我们的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可以说是超负荷的,直至进了大学反而得到了“解放”。这种教育发展的科学性我们又将如何考虑。
如果说高考的战火仍在燃烧,那么这战火实际上已在蔓延。本来想以高中会考来淡化高考,但其结果不甚理想,而且引发出层层大考,如高中招生的统考,初中招生的统考,甚至小学毕业的统考等等,可以说,考试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迷信”。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学生,唯考定论。在这藐似平等的做法背后,却存在着不平等的原因。之所以层层筛选,就在于学校之间本身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划分,重点与非重点的学校之间存在着无法否认的教育不平等。曾有不少人士呼吁取消重点与非重点的划分,尤其是义务教育中的重点与非重点的学校划分,但收效甚微,加上重点建设的各种人为因素,如投资的不平等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距离越拉越大,积重难返了。这不仅影响到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到教育的质量等诸方面。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竞争,但这种竞争对每个学生是公平的吗?
我们进一步思考,两方面的原因值得一再思索:其一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以往人们常常称大学生“天之骄子”或“国家队”等,也许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有限,高等教育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但问题是,在今日的中小学生教育中也不知不觉地推行着精英教育的路线。基础教育本该是普遍的大众教育,而教育的现状却是层层筛选,搞尖子教育。这里,并不是说不要培养尖子学生,关键是这种做法对基础教育的导响作用是否正确。教育中的等级制度,学生中的等级划分,直至当前出现的“贵族学校”,其原因之一便是这种后果的延伸。无庸置疑,这种精英式的教育是与普遍义务教育的原旨相违背的,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其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本来已经谈得不少了。从教育思想的观念转变上,人们似乎都主张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显得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力不从心呢还是认识不够,恐怕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存在。尽管大家都在努力,但现状却仍是应试教育占优势。学生不重视考试,就进不了好学校;教师不重视考试,就完不成教育任务;学校不重视考试,就会降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于是,这种恶性循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轮回,无论有识之士怎样强调素质教育,考试依然无情地扼制着他们的一切努力。因此,如今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仍然是主要根源。
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
应该承认,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对基础教育而言更是如此。
教育的滞后性与超前性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基础教育的教育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0年左右,与5年周期性的规划相比,发展上的错位现象常常是难以避免的。而且教育内容也经常会落后于当代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基础教育是人口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受教育者又必须面临学会在当前社会中的生存,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与发展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基本文化与思想道德等方面素质的重要职能,它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但也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虽然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机遇,但教育毕竟不同于经济,教育不仅有经济功能,还有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尤其是基础教育,它既要重视学习基本文化知识与技能,为经济发展打基础;又要重视人的个性培养与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所有这些都说明,教育不仅存在着与经济的对应关系,也存在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生活的矛盾关系。我们不能只看到教育与经济的对应方面,而忽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教育与经济的复杂的矛盾关系。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发展中,任何片面的理解和倾向,都会造成教育发展的偏向。
正如市场经济发展那样,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那么市场经济就有可能如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一样,“每个毛孔都滴着血”。而要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教育无疑是其重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否则,不仅对不起下一代,而且也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不利影响。
标签:基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