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文化的变化趋势与思考_文化消费论文

中国家庭文化的变化趋势与思考_文化消费论文

中国家庭文化的变化趋势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变化趋势论文,家庭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是人类适应客观环境而采取和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全部生活内容,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文化也会随之而改变。文化是一个变动的动态系统,它是在一定的历史继承的基础上,新文化不断产生、发展、变异的过程。家庭文化也同样如此。在一般情况下,它处于恒常的渐变过程中。家庭文化变迁的动因在于它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是在绵延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家庭文化的基本内容是等级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宗法制度,这种传统家庭文化在19世纪末之前长盛不衰,直到19世纪末,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家庭制度的确立,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才开始衰落,家庭文化发生重大变迁,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又进一步推动了家庭文化的变化。

引起家庭文化变迁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三个: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是指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打破了封建的宗法等级制和家长制,从根本上消灭了传统家庭文化存在的经济根源。从解放之日起,中国的许多消费城市被改造成生产城市,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城市的生产方式,城市中的家庭,除极少数个体户外,早已不再是生产单位,只是消费性的生活单位。但广大农村至今仍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村的家庭是兼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生活单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城乡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城市中的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农村也不再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了,乡镇企业、村办企业以及非农业的个体经营业(工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都有较大发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的农村,工副业的总产值已超过乃至大大超过了农业的总产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它行业或产业转移,意味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分化,意味着农村向工业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些为家庭文化的变化准备了物质条件。

社会政治因素是指社会制度、法律、政策等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的社会主义家庭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政治保障。新颁布的《宪法》、《婚姻法》等等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实行婚姻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夫妻、父母、子女在家庭中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妇女、儿童的权益受到保护。批判否定了封建家庭伦理道德中的一些不平等和不合理的规定,剔除了其封建性的毒素。尤其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立足于经济政治结构改革的同时,致力于现代家庭文化的建构,1980年的《婚姻法》及随后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为现代家庭文化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本构成单位,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引起家庭文化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文化上的重大突变,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打破了封建的宗法等级观念,改变了过去的家长制作风,封建思想文化中一切腐朽的因素都遭到批判,人们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入,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注重个体的价值和发展,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进取意识进一步增强。过去单一的政治化的生活方式被抛弃,人们开始追求富裕的、世俗的、丰富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促使家庭文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但归根到底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才是社会文化变迁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其它因素都要通过这一因素而起作用。正是在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家庭文化才不断变化发展。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文化也被裹挟着汇入到这种变化的潮流中,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家庭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家庭物质文化主要指家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括家庭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经济上的困窘剥夺了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可能,家庭仅仅成为人们维持温饱、简单活着的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家庭物质文化的建设。这突出表现在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在消费能力增强的同时,我国家庭消费领域也不断拓宽。70年代老百姓羡慕的三大件是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是指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进入90年代,三大件的涵义更为丰富,对于高收入阶层,也许是汽车、住宅和高级家具,对于中等收入的阶层来说,也许是指空调、微电脑和电话。社会上流传多年的三大件之说目前没有明确的涵义和标准。但权威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的量已接近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非常显著,部分农户的生活已达到较为宽裕的水平。

可以预测,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将会更加繁荣,家庭物质文化将逐步从匮乏型转向发展型,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将步入小康生活,人们不再为生活发愁,而考虑的将是如何消费和享受。

2、家庭文化的重心逐步向精神文化转移

人们在摆脱了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限制后,更多地表现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与需求。而物质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又为精神生活的进步提供了现实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则为这一转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国人们的家庭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开始迈向更高的层次。

首先,人们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如订阅报刊杂志、购买图书以及电脑等,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准上。大家越来越感觉到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和提高,知识就会老化而被社会所淘汰。因而精神文化消费被人们所日益注重。

其次,婚姻中更加注重精神因素,婚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一直在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追求美满幸福的婚姻。婚姻的实质是男女因爱而走到一起,婚姻应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婚姻的维系靠的是经济、道义等其它因素。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广大妇女提供了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女性在经济上的自立和其自主意识的增强,为两性间爱情的实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使男女在择偶时逐步摒弃了经济的考虑及各种非爱情因素的影响,更加重视双方的感情,婚姻的质量大大提高。可以相信,社会文明越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越得到满足,文化和道德水准越高,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将真正实现,家庭将成为人们需要和向往的“精神文化共同体”。正如前苏联社会学家尤里·鲁尔克夫所指出的那样:“现在,家庭正站在十字路口:近一个世纪来,紧紧把人拴在一起的物质利益绳索变得越来越脆弱了,而精神的心理的绳索变得愈来愈强有力了,并且人们开始认识到它们的重要地位了,从‘为人的存在服务’的家庭转变到‘为人的精神服务’的家庭,从单纯地为孩子的家庭转变为孩子与成年人的家庭,这一变化已经到来,完成这一转变是现代社会的进步。”而一个家庭的生命力也就在于能在血缘亲情之外,寻找到维系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在物质之外开掘具有永恒意义的凝聚力。

3、家庭文化愈益呈现开放性的态势

传统社会中每个家庭或家族就是一个封闭的单位,自给自足是其理想的追求,个人交往仅限于在狭隘的血缘、地缘关系中进行,造成了传统家庭文化的封闭与保守。现代社会,家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家庭向社会开放,加入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之中。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家庭的经济职能,无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与整个社会联结为一体,家庭的赡养、教育、娱乐等功能,社会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并有取家庭而代之的趋势。家庭与社会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家庭文化的开放性逐渐明显。一是表现为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单元,它被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中一个基础成分。不仅强调家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直接影响,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家庭健康有益的文化推向社会舞台,而且注意社会文化对家庭文化的制约作用,将社会奋发向上的文化输送到家庭中来,让家庭文化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一道共同塑造整个社会的大文化。二是表现为家庭文化的交流融合大大增强。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把大量的外来文化卷入中国社会,外国的语言文化、外国产品、外国的生活方式已经进入我们日常生活,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日益普遍。这有利于中国家庭走向现代化,有助于家庭文化向现代家庭文化迈进。

4、家庭文化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文化的高度一致,意识形态和领袖权威的强大控制力,个人生活对政府和企业部门的依赖,造成了家庭文化的整齐划一和单调色彩。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资料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交换,过去“左”的思想被否定,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增强,个人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增大,家庭文化的单一性、统一性被打破,代之以家庭文化的个性化、多元化。

个性化是指家庭文化在符合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性,表现出丰富的色彩。不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迥异,家庭发展水平也很不一致,在家庭文化的追求上也各不相同,况且每一个家庭实际情况也有差别。家庭成员的爱好、兴趣各不一样,家庭文化也就带有各自的特征。

而多元化是指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文化处于二元结构状态,即两种价值标准不同的文化体系以其内部冲突和暂时共容的形式共处于某一社会之中,从而使家庭文化也呈现多元状态。一方面家庭文化中文明进步的因素增加,现代家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在我国广泛普及,民主型的家风正在兴起,男女平等、夫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家庭文化中消极颓废的因素还存在,买卖婚姻、重男轻女的现象屡禁不止,重婚纳妾、卖淫嫖娼、婚外恋现象不断增加,人们的家庭责任心、义务感逐渐丧失。家庭文化的多元性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取向上,则是过去集中统一的评判格局不复存在,出现了价值评判和取向的多元视角。

针对目前家庭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以引导家庭文化步入健康的轨道。

1、家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问题

家庭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场所,是人们生活的具体单位,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家庭文化也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只有将家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统一起来,才符合家庭文化的本质规定。

家庭物质文化是家庭存在不可缺少的基础,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必须吃、喝、穿、住,才能维持生存,有了基本的生存条件,才能从事其它活动。离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条件,是很难享受家庭的幸福和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

正是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任何物质条件本身并不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也不直接导致家庭和睦。人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所以家庭文化建设还必须注意精神文化这一因素。

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偏重于搞物质型的家庭文化建设,舍得花钱搞豪华的室内装饰,添置高档家具和衣物,但对于如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教育好子女,不愿意花力气。尽管这几年来,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仍不理想,相对于物质消费而言,精神文化的消费似乎成了被某些人遗忘的角落,而对精神文化消费的忽视,直接导致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要强调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家庭成员的素质,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使家庭成员在家庭这个环境中能够消除体力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烦恼,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将家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融合在一起,家庭文化建设才能逐步由外在型转向内涵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2、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家庭文化、西方家庭文化的沟通问题

现代的家庭文化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是与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但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文化。越是民族的,越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现代家庭文化是从传统家庭文化发展而来的,与传统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如果现代家庭文化离开了对本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那就会失去历史的根据,脱离民族精神的依托,社会主义现代家庭文化便是无源之水。

今天我们在进行家庭文化建设时,要将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合理成份溶入到现代家庭文化中,使之成为家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传统家庭文化中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敬老爱幼等,都是我们在剔除其封建性的内容之后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又要摈弃其糟粕,肃清它们对现代家庭文化的消极影响。只有立足于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心理的家庭文化,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就是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的相互交流、吸收、冲突和融合。这就告诉我们:要打破盲目自大的封闭性,坚持开放,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而对于外来文化中的腐朽的因素则坚决拒斥。目前家庭文化建设中,盲目模仿和西化的倾向严重,错误地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盲目仿效西方的生活方式。诚然西方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的,但并不是唯一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在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应该以优秀的民族的家庭文化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合理的因素,形成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心理、具有现代化内容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家庭文化,这样才能抵御外来文化中消极腐朽的东西,而这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最高使命和最终目的。

3、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文化对家庭文化有指导作用。我们在进行家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导向,确保家庭文化的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但社会主义只是在总的原则和方向上制约着家庭文化的发展,不可能要求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完全一致,事实上这也是做不到的。如家庭文化的某些部分,像家庭角色、饮食风俗、生活习惯等,不需要社会强加给家庭成员一个固定的模式,不能要求每个家庭中夫妻角色固定化,夫妻角色应是在夫妻平等基础上的开放的角色,更不可能要求每个家庭都具有同样的饮食内容、生活习惯等。因而家庭文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自由发展的,它带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家庭文化的这种独立与自由是在不违背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上的独立与自由,夸大这种独立与自由,让家庭文化放任自流,不加以积极引导,那它就有可能造成社会整合的松驰,家庭与社会关联的割断,人们公德心的丧失。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家庭文化呈现多元状态的情况下,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导向,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制约和规范家庭文化的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念,以抵制其它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使社会主义家庭文化能够在与其它文化的冲突中逐渐征服人心而占据支配地位。

标签:;  ;  ;  ;  ;  ;  ;  

中国家庭文化的变化趋势与思考_文化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