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能否引发台商新一轮“西进”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商论文,新一轮论文,西部开发论文,西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举世瞩目的祖国大陆西部开发能否引发台商新一轮“西进”潮?我们认为,台商是否会向祖国大陆西部投资,客观上取决于“三股力”的共同作用,即岛内的压力、祖国大陆西部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来自岛内的压力
(1)岛内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80年代以来,随着岛内传统产业的逐步外移,特别是两次“西进”潮的升温,岛内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确立了电子信息产业为岛内主导产业的地位,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已有若干产业呈现出全球生产过剩现象。台湾以信息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正受到明显冲击。2001年台湾硬件产业产值为171.3亿美元,较2000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2002年以来,随着美、日经济的小幅回升,台湾信息业有回升迹象,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不少信息业商家被迫开始裁员,就连新竹园、飞利浦、宏碁等大公司也频频刮起了裁员风,陷于低迷状态。面对如此困境,信息业龙头张忠谋先生发出了“台湾经济极限已到”的深深忧虑。
(2)岛内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压力。近两年来,台湾岛内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劳工成本、土地成本的高涨自不必说,单是歇业关门的商家数和庞大的失业大军已引起台湾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虽然每月有316家企业申请注册,但关门的数量(每月432家)却远超过此,失业者更是与日俱增。
2.来自祖国大陆西部的吸引力
放眼西看,新世纪祖国大陆的西部大开发已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不少大企业把目光聚焦于此。可以预计,西部将成为21世纪祖国大陆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将使这片沃土成为今后世界各地商家青睐之地。
(1)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西部12省(市、自治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人均优势度”、“总丰度”三项指标均居于全国前12位,其中“总丰度”高达东部的4.17倍。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资源储量达123种,占全国(155种)资源种类的79%。不少资源的探明保有储量占全国总保有量的50%以上。一些紧缺矿产资源大多数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煤的储量占全国的44%,石油储量约占全国的47%,铁的储量占全国的58%,钾的储量占据全国的98%。能源:水能、火能资源的拥有量都很高,水能资源占全国的98%,由于西部煤的储量占据全国的近一半,因此,火力发电是西部的又一重要能源。其它资源:西部的林地占全国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的72.3%,水域面积占据全国的39%,西部未利用的土地占全国的79.6%。这些自然资源优势既是西部农业大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祖国大陆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后备资源,更为西部实施资源深加工以及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选择发展空间。
(2)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由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开发层次较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薄弱,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由于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远低于东部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因而劳动力成本也相应较低。2000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为11334元人民币,而同期的西部只有4687元。与此相适应,西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为5642元,农村人均收入为1685元,远低于东部7940元,以及3138元的水平。
(3)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共有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区、62个历史文化名城和近20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加上众多的遗迹、多民族的民俗风情,形成了具有西部独特风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把生态农业建设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形成集仿古、寻幽、科考、休闲娱乐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观光旅游业。有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4)地缘优势。西部地处西北和西南边陲,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连接15个贸易口岸,是祖国大陆新一轮对外开放——“沿边开放”的主体。有与西部联系密切的“中亚经济圈”、“南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区”。西部沿边的地缘优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边境贸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广阔的空间和环境优势。西部地区高原、山区风蚀造成地表土壤和水资源流失的同时,也使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难以聚集和存储,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加之西北地区的光、热、土资源丰富。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农药污染较轻,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天然型、生态型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是祖国大陆最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导致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是西部发展以资源、气候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的良好基础。
(6)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一种综合比较优势,是指落后地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的比较优势,是相对于“不发达”、“落后”在积极意义上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后发优势。由于西部地区涉足新技术的时间总体晚于东部,新技术革命积累和创造的丰厚技术资源,以及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形态长期处于较低价位上,技术层次较低。一旦引入新的技术并融入知识经济发展的轨道,将产生新的加速效应。这不仅为西部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了较大的技术选择余地,而且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后发优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差且内部结构极不合理,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一旦实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特别是要赶上信息与高科技的发展步伐,其后发优势要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地区。而且,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还有许多发达国家实施经济开发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和仿效,因而可以增加调整过程中的可预见性,减少盲目性;三是体制上的后发优势。由于西部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相对滞后,市场经济新体制、新机制尚未充分发挥出其积极性。改革的力度一旦加大,新体制所产生的威力就会形成新的后发优势,对西部经济发展产生加速效应;四是加入WTO产生的后发优势。与东部的对外开放相比,西部大开发是在加入WTO的新环境下进行的,新的游戏规则和发展中国家可以享受的权利将对西部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产生更加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五是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后发优势。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和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西部一旦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后发优势;六是观念更新上的后发优势。观念的更新是生产要素效率转换的重要基础。对于观念长期落后的西部而言,只有将先进的观念导入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中,才能产生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随着对外开放步伐力度的加大,观念革新所产生的推动力将成为西部发展的重要后发优势。
(7)潜在的市场优势。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内需不足,市场启动力差,抑制了生产全过程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不佳。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西部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人均购买力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市场化指数总体偏低,潜在的市场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旦西部的收入水平以及人均购买力都得到相应提高,人口优势就会转变成潜在的后发市场优势,西部的人均收入水平只要提高10个百分点,3.3亿的人口资源就会形成相当规模的市场优势。
3.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跨国公司寻找新投资场所的竞争,特别是在一些发展潜力较大、但目前尚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国际资本竞争表现的更加强烈。越来越成为西方资本竞相投资之首选。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目前已有约400家在祖国大陆投资。2001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速度明显加快,合同金额与实际金额均有明显增长。全年外资合同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金额468,46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0.43%和14.9%。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想到祖国大陆转移生产能力和提高投资档次的意愿进一步加强。据日本媒体披露的1143家在东京和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有近一半表示要在近三年内外移生产基地,其中有71%的企业有意将祖国大陆作为主要目的地。这说明,竞相进军祖国大陆市场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大企业国际投资竞争的重要内容。台商若不能及时布点,无疑是把机会拱手让给别人。著名经济学者郑竹圆先生谈及这一问题时敏锐地指出“当前大陆市场的基本情势是欧、美、日、韩的跨国公司都把大陆视为21世纪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和最具潜力的倾销市场。如果台商不及时进入,只有坐失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