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教育论文,传统论文,优秀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道德建设问题。习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习总书记还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是一项紧迫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髓就在于“道德”二字。首先是“道”,然后才是“德”。“道”是超越时空的自然法则,天有天道,人有人道。顺“道”而为即是“德”。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培养具备优秀品德大学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目前就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状况来看,确实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林森浩的“愚人节的玩笑”案等,这些既是法律问题也是道德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早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质上就是生活教育、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为人处事、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与人和谐相处等,是关于道德、孝道、仁爱、感恩和慎独等内容的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思维智慧,滋养大学生的德性,帮助大学生纠正各种失范行为,实现大学生从明理、修心、尽分、改过到行善的逐渐进步,还可以培养“感恩”“仁爱”“反省”和“慎始”等精神。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高校可以开设《论语》《大学》《中庸》《孝经》《易经》《孟子》等经典诵读课。引导大学生学习《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学习其在立志、为人处事、内在修养和外在涵养等方面的标准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习其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和规范即“弟子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学习《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以及大学里应掌握的知识、修养和做事的先后顺序即“八正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中庸》中的“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思想。学习《孝经》,懂得孝是德本,并力行《孝经》,行孝修德(孔子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学习《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谦虚谨慎”的精神和《孟子》中的大丈夫精神,养成爱国和高尚的人格。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大学生锤炼正确的心态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五伦八德”,主旨是“仁义”,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化大学生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主旨是崇尚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化大学生奉行“为而不争”“上善若水”等理念。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主旨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处理人与心的关系,教化大学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思维。三家都是慰藉我们心灵之学,都有利于锤炼大学生的正确心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此外,《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弟子规》中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等内容都说明了我们对自我、对他人身心守护的重要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思想和“感恩”意识,实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良好心态,并提高自我的受挫能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大学生陶冶良好的性情
当前大学生也面对种种困惑和各种压力,有学业和就业方面的;也有为人处事、与人交往方面;还有个人情感等方面的,这些困惑和压力困扰着学生的日常言行,若得不到及时宣泄和宽解,也将对其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儒家的《乐记》就非常有价值。《乐记》有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以上种种说的都是乐对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将扩展到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人的道德品质发生作用。它能疏导大学生的情绪不适、并通过乐曲宣泄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培养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又淡定坦然的性情。当然在选择乐曲时,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赏善避恶。如靳雅佳老师德音雅乐光碟中的《感恩一切》《生命之河》《跪羊图》等歌曲都是很能改变人心性和调适人性情的善乐。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情掌控能力,可以及时克制或缓和大学生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志,及时实现情绪调适,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自我身心健康的实现。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提升睿智的思辨能力
当下的大学生都很聪明,但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而智慧是一种生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吃亏的是聪明人,而愿意“吃亏”的是智者。拿得起的是聪明人,放得下的是智者。聪明多数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修炼。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习《易经》。《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无论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都来源于《易经》中最基本的思想。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说的是只有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宁静沉思的人,才能具有把握纷繁人生和无穷宇宙的大智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学相关课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蔡礼旭、刘余莉、彭鑫、张发和刘芳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传诵和践行相结合的尊长专家的演讲视频,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为一种思维和智慧。通过开发大学生的智慧思维,可以有效控制大学生的过激和冲动的行为,懂得“放下”和“吃亏”的道理,修得“慎思”和“慎始”的良好品质,学会“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超脱境界。
习总书记曾说:道德建设知之不难、行之不易。要激发大学生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高校教师还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说文解字》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育”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就是身体力行的感化,是“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陶行知先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也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因此,高校教师既要以身作则,长善救失,又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豪华盛宴,传学生“立世之德”,授学生“谋事之才”,解学生“心智之惑”,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优秀品质。我们坚信通过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肯定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良好的道德品质,端正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大学生成为优秀青年,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应有的使命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