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观后感—谈电影改编对文学原著的忠实与创新论文_宋艺焱

《月牙儿》观后感—谈电影改编对文学原著的忠实与创新论文_宋艺焱

(沈阳师范大学,110034)

摘要:随着如今电影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快餐式文化的日益盛行,浮躁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使人们越发难以凝心静气地去阅读一部作品,或是更趋向于关注电影艺术多角度多样化的直观冲击与改编,对观影对象进行有益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传递。本文以老舍的著作短篇小说《月牙儿》为例,论述电影改编文学对于以忠实于原著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文本解读多样探索的重要性。

关键词:《月牙儿》;改编原因;现实意义;忠实与创新

一.《月牙儿》

最近有幸观看了正版1986年经典老电影《月牙儿》,该部影片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经典小说《月牙儿》,由同样拥有精湛演技的两位知名女演员斯琴高娃和宋丹丹主演,主要讲述了民国初年,韩月容接连经历了丧父、母亲改嫁,继父病逝的重重打击,母女二人陷入衣食无着落的困境。为供月容上学,母亲开始靠做暗娼来生活。月容愤然离家后,在感情受骗工作受挫的情况下,走上了与母亲相同的娼妓之路,最终被巡警抓进感化院。观看完此片后,在对主人公的凄惨人生和当时黑暗社会唏嘘不已的同时,更多的感受则是国产老电影对文学名著的翻拍真的在极大程度上做到了对原著的尊重和忠实,引起我的诸多反思。

二.改编原因

近几年逐渐掀起了一股对现代及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翻拍成电影的热潮。从王全安改编陈忠实的《白鹿原》、冯小刚对刘震云的小说改编电影《温故一九四二》、对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芳华》等等电影作品纷纷问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与文学作品影响力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是分不开的。制作人利用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对作品陌生的还是作品的忠实粉丝来讲都普遍存在的涉奇心理,从而获得良好的观影市场,必然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某些商业化的因素以满足观众的视觉感受与精神愉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现实意义

将文学名著搬上荧幕,自然是一件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化产业发展都颇有裨益的事,不仅能够有效弥补社会群体缺少时间精力去静心阅读文学作品的遗憾与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民众对中国经典文学文化心理认同,对现代及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切缅怀和对其精神内涵的重新认知与感受。

四.忠实与创新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属性,每一步文学作品都是一种灵魂与信仰的深层次体现,倾注了作家对作品所付出的心血与对其内涵的思索。在观看电影《月牙儿》时,我不禁感叹作品的还原度之高,就连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在电影中都要以人物子白的形式将其细致化的呈现。80、9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共同点就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这不仅是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高度还原上,还凸显在对人物形象的丰满化的塑造、对作家情感脉络的把握以及对原著的深层灵魂的塑造上。电影是完全不同于小说作品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加入对作品本身的个性化理解,为凸显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多元的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但如果过于忽视作品本身所要传递的情感内质,为获取票房市场和讨好观众需求体验而使人物塑造平面化、情节混乱缺乏逻辑思考、主题模糊不清或是晦涩难懂,这就称不上是明智之举。由于导演和制片人所选择的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作品本身的影响力极高或是作家知名度很高,而很多观众选择去电影院看此类电影也绝大多数带着好奇的心态一探作品究竟会被演绎成什么样子,是否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和情节人物的虚拟构想。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改编成电影是很难做到将作品还原成读者所期望的效果的,这也是文学改编电影难以有高口碑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洪子城,电影艺术与文学构思[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

[2]发展中的电影艺术,[J] 杜学文,《文学评论 黄河三十周年文库》2015.9.

论文作者:宋艺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月牙儿》观后感—谈电影改编对文学原著的忠实与创新论文_宋艺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