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色彩面貌在历史街区中不但表现出城市色彩的通性,而且呈现出自身发展的个性以及复杂性。其一历史街区中的色彩面貌有自身的特性,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将会于新入侵的色彩发生冲突;另一方面,色彩面貌中的色彩要素之间有明显的分离状况,也就使得城市历史街区面临的问题呈现出复杂化特性。本文以色彩美学设计为基础,融合城市更新设计、城市设计理论以及历史建筑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历史街区色彩面貌整治引导进行探索,总结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的色彩设计策略,从而使地域文化、地域文脉得以传承和发展,并使街区的色彩面貌得以有序发展,实现和谐共生。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更新;地域文脉;色彩面貌
【中图分类号】TU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036-04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的提出更高的要求,一部分既有建筑的功能不能满足当代的生活方式,因此城市的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对具有一定历史的建筑或者历史街区进行改扩建,还是对老城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目的都是优化或者转变功能,从而使得老旧既有建筑保持原来的风貌,又兼顾完成功能的推陈出新,继而激活历史街区在城市的新活力。
近年来,关于历史街区更新的研究以及实践案例都不在少数,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代表有上海新天地等。然而,发展就有矛盾,而矛盾却会促进发展,在历史街区更新前进的脚步中,色彩面貌混乱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色彩混乱的成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在街区或者城市规划设计中忽略了色彩规划;另一方面,来自于投资者,过度关注商业利益。这两方面的问题造就了目前色彩面貌与色彩格局“赶时髦”“很“fashion”的现象,从而对历史街区色彩完整性产生了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使得色彩形成的地域特性的地位江河日下,甚至不断脱离正轨。
笔者认为,对城市建设个性的第一印象是城市的主色调。这种主色调,是当地聚落在发展中受自然、社会因素作用的产物,是追求和谐与平衡这种审美标准的外在反映。换句话说,色彩的整体性展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对其历史文脉以及整体风貌的外在表现。更恰当的说,色彩为文脉的第一视觉要素。那么,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色彩即不同。如果对地域色彩的保护不重视,随意的使传统整体主色调受到破坏、更改,也就等同于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何谈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关于城市更新中地域色彩发展的研究需要认真思考,并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城市色彩的相关研究接触的较晚,从而也就少有城市进行了地域色彩定位的规划布置,就目前开看仅以武汉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开展了这类相关工作。但是这些城市开展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宏观上或者2D层面,在微观或者3D方向受到城市色彩设计的技术性障碍难以落实。除此之外,城市色彩研究以美学研究为主力,故产生了如城市色彩研究套用色彩理论,对色彩自身承担的文脉视而不见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虽然在城市微观色彩方向有一些研究,但关于对历史街区色彩的论述却少见。宋建明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色彩设计在法国设计》中,对色彩研究在历史建筑更新保护的价值做出了肯定,并提出“色彩地理学”研究理论;尹思锦于本世纪初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中对国内现状城市色彩实践进行了论述,并得出城市景观色彩的设计方法;Jeanne Kopacz于本世纪初在《Color design of three dimensional space》中第一次通过建筑材展开对色彩在历史建筑更新上的价值,并在3D层面论述了色彩应用,文章虽短小,研究意义却很重要。2007年徐煜辉、卓伟德年在《新建筑》的一篇文章中谈及色彩整合的指导思想,并建构城市在微观上的色彩规划,但由于文章篇幅小,未能详细展开,也未对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目的及意义
色彩的应用受个人主观思想的影响很大,从而色彩美学设计不可能像纯理学或者工学建构出一定得模型或者理论公式。即使是色彩专家,也不会对固有的理论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经验进行合理的推敲,从而得出合适的方案,之后在进行总结。而色彩学的研究意义是在城市色彩呈现不出令人愉悦的效果之时体现出来的,即在色彩美学的理论基础上对色彩面貌混乱的成因做出分析,并根据结果做出适当调整。
本文根据城市更新中的色彩设计现状,融合城市更新概论、色彩美学、历史街区保护等理论研究,在微观方向上探讨在城市更新进程上历史街区色彩设计的方法,从而在保护地域文脉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有序的历史街区。
3.历史街区色彩设计的策略
色彩需要载体呈现,历史街区色彩信息的丰富程度与街区中建筑保存的好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通过对济南历史街区的调研发现,在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存在两种现状:一是色彩面貌明显,规模大且保存完整型;二是当地没有关于保护历史风貌的意识,并且大量无序色彩的侵入,造就了色彩面貌混乱,破败不堪的现状。
若当地色彩面貌完整,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维护并延续当地的色彩面貌,本着“立新”不“除旧”的原则,仍以既有色彩为主色调,不断强化完善当地的地域文脉。若当地色彩面貌处于衰败不堪的现状,再分两种情况处理:其一是当地文脉个性鲜明时,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色彩语言通过新建筑表现,从而帮助当地居民找回历史记忆;其二是缺乏地域文脉个性,历史建筑杂乱时,就可以以现状为主,只对该区域内重要的既有建筑的色彩加以保护,对于其他的可运用色彩美学对其进行色彩拼贴,继而得到全新色彩面貌。
通过对济南等城市历时街区调研的总结,以调研分析结果为依托,笔者提出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色彩设计的几种策略:传承保护、复兴文脉以及拼贴共生。
(1)传承保护
传承保护适用于历史风貌(包括色彩风貌)损伤较轻的历史街区,更适合色彩载体坚固易保存的建筑群,如砖石建筑。此类改造在城市更新中以对建筑表皮色彩修缮为主,原有色彩仍是主色调,现有色彩面貌不做改动,从而传承保护珍贵遗产。本策略更多的在强调保留,或者剔除主色调中不能融于其中的部分,即使在构建新造建筑,其色彩也是从既有建筑色彩中提取出来的,或者色彩的纯度低,从而协调既有建筑。如上海新天地,虽然经过结构的换骨,但既有建筑保存完整且集中,坚固抗腐的砖材为主要建材,从而很好的延续了历史风貌与文脉。
(2)复兴文脉
复兴文脉适用于街区既有建筑破败,区域内色彩面貌单一的历史街区。该方法建立在对区域现状以及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并从分析结果提取出当地地域文脉的核心色彩,有意识地将核心色彩运用到日后的修缮或者新建建筑上,从而使得新老建筑色彩面貌和谐统一,达到复兴文脉,地域文化的目的。如杭州小河直街,既有建筑是清末民初时代的水乡民居。民国后,当地居民仅仅为了更好的生活,缺乏保护地域文脉的意识,任意改动原有建筑,使得色彩面貌衰败。但是经过调研提取出棕色木彩色以及白墙色是当地显著的色彩标志,本着“修旧如旧”原则,使得核心区的既有建筑色彩面貌复原。该区域的新建建筑也采用提取出来的色调,新旧“和而不同”,却又是对该地地域文脉的复兴。
(3)拼贴共生
拼贴共生适用于既有建筑风貌破败,区域内色彩多且乱的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中所遗留下来的历史街区不再具备较为完整的色彩面貌,而更多的强调多元共生。对于此类情况,可以仅仅保留区域内具有标志性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色彩,而对于相比之下史料价值一般且衰败不堪的建筑色彩,可以对其进行“易容”——融入新的色彩。在这种策略指导下,是有意识地,有目的的,经过精心设计,而不一种随意的堆砌组合,从而使得多样性的色彩能够和谐共生,营造出条理有序的色彩面貌。如宁波老外滩,为了振兴发展此地,不断得到开发。致使此处堪称多国博览会,有英法等西欧建筑,也有中国传统的地方民居,色彩堪称“花哨”。采用拼贴共生的策略,将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建筑以及外来的文化风貌色彩保留下来,对于其他的既有建筑色彩做置换。在色彩美学基础上,使得中西方的色彩面貌、商业性质的色彩面貌以及水乡特色的色彩面貌有机融合,和谐共生。
4.历史街区色彩设计策略的实施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对历史街区实施色彩设计等于剖析已经存在的现实状况以及制约环境,再者以此为前提对目前的色彩面貌要素加以抽离重组,最后推敲出有序和谐的色彩设计方案。对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对历史街区的史料信息分析整合是色彩设计策略实施的第一步。
(1)历史街区主色调信息整合
造就历史街区主色调无非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自然环境中又是气候、地理以及地域建材占主导。人眼对物体固有色的识别不会受到外界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但观者对城市色彩的视觉感受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气候品质或者特性的影响;在包括地形、水系、植被等的地理环境方面,它不仅作为定位某城市地域特性直接依据,而且对地域的色彩面貌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建材取于所处环境,是对地域历史建筑色彩的载体,故不可忽视。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直接影响地域居民对色彩的爱好,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结晶。
(2)历史街区色彩面貌的整理
《城市意象》中提出道路、区域、节点、边界以及标志是人对地区脉络的意象性感知的叠加。而历史街区色彩面貌脉络关系,也可从界面与基面分析,对各道路的主次关系加以区分,街区色彩的层次加以区分,使历史街区的色彩面貌得以延续以及节奏关系。
(3)确定历史街区色彩面貌的设计策略
走访城市规划部门等单位,全面了解当地的属性及其定位,从而明确策略实施的目的以及方案落实后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色彩设计策略的根据。再从上述对街区现状以及史料的调研分析结果作为依据,确定历史街区建筑保存的现状,最终确定该地色彩设计的策略。
5.案例分析——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的第一批改造项目,位于市中心区淮海中路的南侧,在太仓路的主入口距最繁华的淮海中路地段以及地铁站仅仅170米。该地既有建筑是上世纪20年代末的见证物,保留至今其结构损伤较大,但规模大且集中,由于该地传统建材是质地坚硬的砖石类,使得地域文脉的色彩面貌保存较为完整。且调研中发现,由于材料以及工艺的一致性,致使色彩面貌简单明了,是以中灰以及红作为主色调。故采用了传承保护的策略,对街区建筑加以修缮,突出主色调,从而是实现对传统文脉、地域文化的继承。
“新天地”广场鸟瞰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册 城市设计下)
历史街区广告配色
(作者自摄)
6.结论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色彩面貌在历史街区主要有两个突出特征,其一是多元化的色彩要素,其二是新旧色彩的并存。色彩的表现不存在是否美的判定,只会在组合方式上表现出的和谐与否。色彩之间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相辅相成,当色彩面貌群体中某一中色彩在纯度或者明度发生改变,又或者说在其中有新的色彩侵入时,其所呈现的效果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在此笔者提出了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色彩设计策略,通过色彩美学设计对历史街区的色彩面貌修缮,以控制历史街区色彩面貌为主线,从而达到色彩面貌在新秩序下的和谐共生。城市在不断更新,历史街区也不可能停留不前,历史街区所展现的色彩面貌也随之不断变化,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今天,如何运用今天科技的进步,在保护地域文化、地域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历史街区色彩面貌的有序发展正是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五分册城市设计(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宋建明.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美]洛伊丝?斯文诺芙(LoisSwirnoff)著:屠苏南,黄勇忠译.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5][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6]青编著.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杜鹏.街道界面的质感[D].上海:同济大学,2006.
论文作者:韩盛华,段良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色彩论文; 街区论文; 面貌论文; 历史论文; 城市论文; 文脉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