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问题研究论文_周洋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问题研究论文_周洋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第一中学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方式,作为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提问策略,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化学 提问 有效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提问不失为一种普通而又有效的方法,课堂上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若想实现有效提问,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最为关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问题设计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熟悉的教学理念,有时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希望课堂的气氛更热烈一些,在教学设计时就会降低问题的难度,如在学习人教版《化学》必修二“乙醇”时提问“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乙醇有味道吗?”,甚至问学生“是不是呀?”“对不对呀?”等,从表面看,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课堂气氛比较热烈,课堂结构比较紧凑,但学生根本没动脑筋,课堂提问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在教师故意营造的“热闹”气氛中,学生只是虚假的主体。

教师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进行“苯酚”的教学时,对苯酚的性质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问题设计。

根据“苯酚加少量水→变浊(加热)→清(冷却)→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清(吹入二氧化碳)→浊”,提出如下问题:

①为什么苯酚加入少量水得到浊液,加热后转澄清,冷却后又变浑浊呢?

②继续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为什么又转澄清?

③吹入二氧化碳后,溶液为什么又变浑浊?

提出问题后引导:①苯酚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②苯酚的酸性与羟基和苯环的关系;③苯酚的酸性与碳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让学生在层层设疑、层层逼近、不断探究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所创设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通过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对于新的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二“乙烯”的学习中,加成反应是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①乙烯加成反应中键的断裂和形成情况如何?②有机物饱和程度前后有何变化?③反应前后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④加成反应有什么特征?⑤反应的本质是什么?⑥如何判断加成反应?⑦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有何应用(分离鉴别CH4与C2H4)?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围绕教学内容共同讨论、相互评价,及时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问题设计得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教师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新的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如学习“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时,基于学生已有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可设计如下问题。1.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推测SO2可能是一种什么化合物,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推测。2.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推测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学生在开放性问题的指引下,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化学思想和采用的多种思维方式,这种体验和实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三、问题的设计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赞可夫认为,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应具有区分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课堂提问最好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因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在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实验。

A.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

B.在2mL0.2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

A组实验结果没有疑义,但B组实验结果完全出乎学生们意料,没有看到气泡,滴加到一定量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学生认为可能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学生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非气态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统一认识,再反观A组的问题,现象体现不出来的差异性就可以“够到了”。

四、问题的设计可取自生活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化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化学的作用。如,在教学“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时,教师提出诸如“很多家庭在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和醋去腥提香,你知道原因吗”的问题;介绍酸碱指示剂时,提出:“如何解释草莓等有颜色的水果汁溅到衣服上,用肥皂洗涤时会变蓝?”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参与意识更加浓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韦彬.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2010(11).

[2]孙长琴.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J].中小学教育.2012(5).

[3]郝燕.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

论文作者:周洋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  ;  ;  ;  ;  ;  ;  ;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问题研究论文_周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