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作为教师,该如何指导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
幼儿的观察时间比较短,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是保证观察活动开展的前提。所以,我每次带幼儿观察,目标都比较集中,范围也不太大:一棵树、一条金鱼、一片草地。同时注意选择有一定新奇性的对象,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也尽量让他们看到其中新奇的一面。办公室前的梨树、桃树,河岸边的柳条,动物园的猴子,公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小朋友们的“长期观察点”。
二、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及时恰当的指导
孩子常常忘记观察目的,而且很不细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首先要使幼儿明确观察的任务和要求,对幼儿进行目的性的指导,讲清观察的具体内容。孩子越小,任务越要具体。如果问小朋友“这画片上的猫是什么样子的”?他肯定会瞪着眼睛说不出来,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说。如果问得仔细一些:“你看看这猫的眼睛是什么形状的?眼睛下面还有些什么?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呢?”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讲得完整些。另外还得教给幼儿相应的观察方法。幼儿容易被特征明显、色彩鲜明的地方吸引,其余的地方就看漏了,这时,教师可用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幼儿观察的角度、顺序及方法。例如,我曾指着一幅画,让小朋友看看,小姐姐身上穿了些什么衣服,有些小朋友马上叫了起来:“手套。”因为那副通红的手套特别显眼,这时我就指导他们从上往下讲,孩子们就能讲得比较全面了。为了把观察引向深入,还需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眼看、耳听、鼻嗅、手摸、品尝,全面了解一下事物的各个方面,以提高幼儿的感官综合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积极的观察者。
三、观察应和其它活动相结合
为提高观察活动的效果,教师可适当安排与内容相应的美工等其它活动,增强幼儿对观察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观察内容,例如在上《可爱的小脚丫》一课中,如果仅仅让幼儿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脚丫,活动就显得单一,缺乏趣味性。根据幼儿的特点,我安排了多项活动,如教小朋友用脚丈量活动室的长度,光着脚丫蹦跳,用脚趾、脚掌沾了颜料在纸上画画等。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逐步了解了脚丫的有关知识,学得生动,记得牢固。
四、注意个别教育
孩子在观察中概括性较差,而且缺乏独立性,容易被成人的意见所左右。如:我在引导幼儿观察“一个孩子喝茶”的画时,以毋庸置疑的语气问:“看看这个吃饭的小朋友面前放的是什么?”有些观察力较差的小朋友就说:“放的是玩具。”这些孩子绝不会想到老师会故意把“喝茶”错讲成“吃饭”。一幅画面往往有许多观察对象,而这些观察能力差的小朋友就讲不出较完整的意思,在他们眼里,画面上的东西是孤立的,这与他们的认知能力较低有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指导,经常训练,以帮助他们完成观察任务。反之,对于观察力较强的幼儿,教师要适当提高观察要求,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观察不等于随便看看。作为教师不应听凭孩子东张西望,而应该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在观察中能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感官,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提高观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