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差异性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性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合作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最新的两种学习方式,为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极为相似却又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推动我们更有效地终身学习,本文现对此进行简要的差异比较,以请教于各位同仁。
一、组织形式不同
在合作性学习中,学习活动是在由不同的成员组成的学习小组中进行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分为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小组、非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和合作性基层小组3种主要类型。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有固定的组员关系,同时小组有明确的任务。教师主要是确定学习小组的人数(通常为2~4人)及其分配,教学生应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策略,布置任务,通过教授协作技巧和提供学术帮助等来进行干预,进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指导学习小组有效运作。组员可在教师组织下学习资料、学习概念、解答疑惑或写作。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的组员是临时性的,虽有一定的任务和目的,但其具体内容不十分明确。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学习往往以讲座的方式出现,在这种合作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是使学生关注学习材料,进入学习状态,确定授课内容,确保学生对所有内容和材料进行认识和加工,并进行小结,学生则通过讨论总结他们所了解的主题。合作性基层小组是由不同的但比较稳定的人员(可能有4~5个成员而不只2~3个人员)组成,持续的时间为班级存在的时间。小组成员的主要责任是在完成作业和学习时互相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
研究性学习是以围绕问题(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进入具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阶段后,以小组活动为主。其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1)个人活动。学生独自进行一个问题的研究探索,全面、细致地体验学习的全过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2)小组活动。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3~6个学生自愿组成),他们分工合作,共同进行一个问题的研究探索,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形式。(3)班级活动。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它常适用于研究性课程理论的学习,包括研究开始时的动员,结束时的总结和成果汇报,包括参观、访问、听专家报告或讲座等。
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合作性学习,它们都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每种学习方式各自侧重点不同,其小组在具体的组合形式和人员数量上又有所差异。合作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和学习个体间的促进性相互作用。因而其学习小组在人数上是有所限定的,一般由2~4人为一组,组员搭配也有一定的要求,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应分为一组,同一个小组里要有好、中、差3个层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注重于学习过程和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及体验,对小组人员在数量上并无严格限制,小组人数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甚至可以是整个班级集体。
二、教师角色不同
在合作性学习(多指正式的合作性小组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智者”、“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挥与决策者、管理与参与者以及学习活动的仲裁者(评定学生的学习并反馈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评定小组的合作情况,总结这一课的要点,回顾重要数据,强化学生的学习等)。相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更丰富、更突出、更强化,是各种角色的集成者:(1)学习者角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没有了专业知识的优势,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已不能胜任他的工作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知识上的缺乏、能力上的不足必将促使其去努力熟识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学习许多新的知识。(2)研究者和指导者角色。学习在进入了具体问题的研究性阶段后,各学科教师都要指导、调控好与本学科相近的问题小组的研究,以便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环节,教师还要进一步去研究如何指导和调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3)协调者角色。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往往具有跨学科综合的特征,内容涉及社会、科技、自然、生活、宗教等方方面面,而教师毕竟不是全能的,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需要。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协作和合作,还要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人士进行合作。尤其要做好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个体及与学习小组间的良好合作,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研究的服务。(4)帮促者和支持者角色。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实施中肯定会出现由于学生及家长对它认识不足而导致不够重视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抵制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去做大量的宣传工作,以改变学生及其家长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错误看法与观念,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认识、思想观念和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诸如外出采访时可能遇到的“闭门羹”、学习小组间的各种矛盾、学习情绪的低落和学习兴趣的减退等,并促进他们摆脱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不断改进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学习结果不同
不同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由于这两种学习方式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其产生的学习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大卫·W·约翰逊将合作性学习的学习结果概括为如下12个方面:(1)更高的成就和更深的记忆。(2)更多高层次的推理,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3)更多完成任务的行为,更少破坏行为。(4)对学习的更大的成就动机和内在动机。(5)更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6)不分种族、性别、社会阶级或是否残疾的,积极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7)更大的社会支持。(8)对老师、校长和其他学校员工的更积极的态度。(9)对学科领域、学习和学校更积极的态度。(10)健康的心理调节机制和心理状况。(11)在自我接纳基础上的积极的自尊。(12)更强的社交能力。由此可见,合作性学习强调学习者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和学习个体间的促进性相互作用,其学习结果也主要是学习者在成就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积极明显的变化。而研究性学习立足于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更多的是注重于学习过程和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及体验,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方式更优化,解决与分析问题的思路更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强,学生的各种潜能和每个学生的个性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掘。显然,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在水平与层次上都要比合作性学习更高、更深。当然,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学习结果也必然会包括合作性学习所产生的学习结果,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同样存在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完成研究的必要条件。
除以上差异外,合作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还在学习的对象、实施过程、学习的具体内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总之,它们是两种不同但又十分相似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