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课程改革东风大力发展环境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风论文,大力发展论文,课程改革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深刻反思中国教育现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方法为特征的建国后第八次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此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的教育改革明确地将目标直指中国前几次教育改革仍未能实现的目标: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那么,此次课程改革究竟将从哪些方面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呢?
1.理念上的转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上的转变即“以人为本”。由于环境教育最初产生于环境危机,即环境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人们才用环境教育这一手段迫使人明白只有保护好环境,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目标直指社会、人类,社会功利性很强。尤其在我国,环境教育自发的很少,都是自上而下的,因而环境教育往往被视为是为了整个人类、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非为了受教育者自身,因而环境教育也被赋予了“大公无私”等英雄主义色彩。而“以人为本”的环境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明白环境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是直接关系自身生存的“自个儿”的事,然后才是社会、人类。这个理念的转变很重要,对环境教育的今后发展意义重大。
2.在课程标准中予以明确规定,为真正全面渗透提供了保证。
这次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各科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在一些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如初中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或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科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例。例如,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教育的组织线索之一,并将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目标。
而在一些传统观念中认为与环境教育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科目中也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现了环境教育可以在任何学科实现的理念。例如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有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其中一个教学实例要求学生统计一周内家里所用的塑料袋,再将它们折算成面积,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统计等数学方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白色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又如在艺术课程标准中,在内容中提出要使学生“尝试用艺术的方式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在目标中规定“尝试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
总之,将环境教育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加以明确规定,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一些环境教育方法和实例,为环境教育真正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提供了政策、指引上的保证。
3.课程构建的综合化特点与环境教育的综合性不谋而合,为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本次课程改革体现出课程构建综合化的趋势,总的设计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例如小学的科学课程内容囊括了自然、地理等内容,初中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为科学,历史、地理综合为历史与社会等。这既符合了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又结合了我国教育的实际。而环境教育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内容广泛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政治、经济等内容。以前按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分得过死,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环境教育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难以实施。这次课程改革的课程构建的综合化趋势正好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好的课程载体。如科学课程涵盖了化学、生物、物理等内容,均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则整合了历史、地理等内容,也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环境教育开辟了另一方舞台。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中没有提到环境教育,其培养目标也不直接指向环境教育,但它却是环境教育的另一方舞台。例如研究性学习,它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课题,然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天生对自身的环境充满好奇,因而其选的课题多与环境有关,通过这些活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了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增长了环境知识,而且由于是亲身经历,其效果比课堂上讲授式教学取得的效果更好。
5.评价观念、制度、方法的改变,为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国的环境教育举步维艰,应试教育是瓶颈。而此次课程改革将矛头直指应试教育,其评价理念、体制、方法当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这种发展性评价表现为以质性评定取代和统整量化评定,评价功能由注重甄别转向注重发展,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在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对过程的评价等。
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其效果和影响评价是需要长期积累资料的,具有潜移默化和滞后生效的特点。但由于过去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且过分强调对教师的鉴定、对学生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极大地损伤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程带来的评价新观念、提供的评价新方法恰当地解决了过去评价的弊端。评价功能由注重甄别转向注重发展,可以使评价对象从评价压力下解脱出来,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被评价者发展的环节;评价主体多元化,使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参与到评价系统中来,能更客观的反映教师、学生的水平,激励成长,避免出现学生学校表现与家中不同的假高分现象;评价项目多种,改变了过去过分倚重对环境知识的评价,而忽视环境意识、技能等的评价;评价以质性评定部分取代和统整量化评定,较好地解决了环境意识等难以用量化明确表示出来的评价难题;由于环境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环境意识和获得面向真实环境、解决真实环境问题的能力,因而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尤为重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避免了只注重最后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等问题。
此外,由于整个评价观念、体制的转变,高考形式、内容、方法也将更注重人的综合素质,为环境教育创设了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6.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为教材建设、创建绿色学校提供了条件。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国家教委一管到底,由国家统一编印教材,而地方、学校缺乏积极性的局面。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为环境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创造了空间。另一方面新课程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发展,这就为绿色学校的创建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