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在历史长河中迤逦而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形态从形式到内涵均呈现出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地方戏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有的已濒临消失,有的已被边缘。那么,如何解决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摆在我们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是我们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契机,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是一样。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天都冲击着我们的文化生活,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对文化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很多人可以自己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家庭成员、同学、同事聚会都能自创节日,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而我们古老的戏曲艺术依然固守着传统程式化的表演样式,与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几乎格格不入,怎么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年观众群体在日趋减少,如果我们争取不来年轻观众,若干年后,老祖宗留下来的戏曲艺术将面临可怕的结局。梅兰芳先生能够成为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因为他在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在《击鼓骂曹》中,别人的表演都是演员做状,鼓师在打鼓,他则在场上亲自击鼓。在《霸王别姬》中,别人都是单剑表演,他则要舞鴛鴦剑。常香玉、袁雪芬、新凤霞等戏曲艺术家,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和创新。那么我们新一代文艺工作者是否应该考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发展和创新呢?如果我们不给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注人新的活力,让祖先创造了几百年的戏曲艺术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我们无疑成了历史的罪人。
程式化的戏曲表演艺术,集中体现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戏曲演员,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四功五法,掌握其精华,同时思考传统程式化表演与当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差异。比如,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传统戏曲也不应该一味地拖沓,而戏曲恰恰有表现节奏慢的特点,为什么不做适当的改变?起霸、走边、马趟子等程式化动作,是不是在表现节奏上应该加以调整和完善,舞台行为可否注入一些现代元素。当然,我本人也是在思考和探索阶段,并没有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任何事情都要有第一个尝试者,我知道本人学识颇浅,但是戏曲观众群体的不断萎缩,实在令人担忧。在历年的送戏下乡演出实践中,有一种现象在不断困扰着我,演出纯正的传统戏,观众反响并不强烈。而演出融入民间小调、小品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反应人民日常生活的小戏曲,则深受观众欢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运用好、发展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指出了正确途径,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找到了新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就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前些年,京剧提出要在大学校园里培养观众。中国戏曲从唐代形成至今几百年,居然要培养观众,这自然是中国戏曲的悲哀。有人讲,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古老的民族艺术发展到物质丰富的今天,要为观众群体而困惑,说明我们自身的发展有缺憾。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可以概括四句话: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中国戏曲不仅仅要传承发展,更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戏曲传承者要找到一条更有利于中国戏曲发展的道路,要无愧于神圣的戏曲艺术,无愧于热爱戏曲的观众,无愧于我们挥酒汗水的舞台,带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戏曲走向辉煌的明天。
论文作者:孙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5
标签:戏曲论文; 文化论文; 观众论文; 新时代论文; 艺术论文; 传统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