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思明[1]2002年在《外高桥一期集装箱码头工艺改造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集装箱航运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高效化二大趋势,党中央国务院要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市政府要把上海港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为此上海港属下各集装箱码头公司即肩负重任,又任重道远。上海港即要抓紧上海深水港建设,又要满足在深水港在2005年完成之前,上海港能满足集装箱量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课题,又是一项十分严峻的任务。 外一期是上海港跳出黄浦江在长江南岸建设的第一个集装箱港区,91年7月建设,93年10月建成一个有4个泊位的多用途码头。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7年开始改造为全集装箱码头,一年后完成,设备实施都已定位,年设计通过能力为60万TEU,而2001年箱量已达到145万TEU较高水平,每米码头岸线的通过量已接近香港,如何有增量?即满足上海港领导对外一期的期望,又要对以后发展的外二期、外叁期、外四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毕竟新建的码头设备与设施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作者根据外一期的现状,从装卸工艺改造方案着手,在研究当前世界上各种装卸工艺的趋势上,对外一期的装卸工艺作了分析,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即紧紧围绕“装卸效率”这条主线,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案,来优化各个影响效率的“环节”。并得出正确的结论,结论包括:1.装卸设备的优化配比。2.箱区策化由“经验型”改进为“智慧型”。3.统一中转箱作业方式。4.由面向“作业线”改为面向“作业面”。5.集卡的全场计算机调度。6.完成CTMS实时控制系统。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张杰[2]2002年在《上海港集装箱码头装卸桥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装箱码头是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码头、堆场、桥吊,是叁个最重要的要素,合理的配置决定了码头能力均衡性和效率。 以往集装箱码头设计研究过程中,比较注重码头,堆场的能动性,而将桥吊放置在静止,被动的从属地位。 通过长期实践,我发现如果以桥吊的配置作为一个码头能力研究点,能更简洁,更有效地反映出其能力大小进而对码头,堆场大小,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它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就能以其而定。 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浅显的研究和探索。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给我的探索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本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集装箱码头的装卸桥与码头关系了系统研究,在码头工艺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对装卸桥配置的分析,并将装卸桥配置研究界定在二个面上。 在对装卸桥配置研究第一个层面,装卸桥的最大配置展开进行详细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密度概念,提出了装卸桥与码头关系的“占用第数”,建立配置数字模型。在对装卸桥配置研究第二个层面,装卸桥配置时间进行展开详细分析,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利用率和效率概念,建立起装卸桥配置时机数学模型。 另外本文结合实际,搜集了部分船泊作业和码头建设的资料进行分格,通过实际进一步论证对装卸桥配置研究的可靠性。
姚荣芬[3]2002年在《上海港集装箱码头集疏运工程设计与建立》文中研究指明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重要港口。 集装箱运输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港口为纽带,综合利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门到门运输,为货主提供安全、快捷、价廉的优质服务。 一、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1.上海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 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2000年达到561万标准箱,跃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六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发展势不可挡,已连续11年以年增长率20%以上的速度递增。这种发展势头对上海港集装箱接运和转运的要求越来越高。 2.上海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从国内外港口发展来看,世界主要集装箱大港(如新加坡、香港、高雄、鹿特丹等)都以开展干支线中转,特别是国际干线为主要业务。上海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深入研究国内外港口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建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接转运和疏运体系势在必行。 3.为船公司提供快速便捷服务的需要 集装箱支干支线中转运输,要求快速、便捷、中间环节少,而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布局分散,先天不足条件使上海港开展干支线衔接上存在很大困难。上海港码头通过能力不足与航班密度高、吞吐量大的矛盾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依然存在,并且制约着干支线中转的发展。同时,目前这种状况将无法适应今后内支线采用公共支线方式对码头提出的要求。 4.发展集装箱干支线中转的需要 干支线中转吞吐量占整个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17%,已成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一个重要增长点。发展集装箱干支线中转是上海港能否保持吞吐量持续增长的要素之一。对建立上海港国际集装箱集疏运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建立这一集疏运体系在近期内可实施的最经济、最合理的方案。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 1.建立符合上海港现状和特点、方便操作、最经济、最合理的集装箱接、转和集疏运体系。 2.建立上海港国际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有效地解决当前干支线衔接不紧密的问题,缓和码头泊位紧张的矛盾。 3.充分发挥上海港地理位置优势和向国内、国外两个扇面辐射力强的优势,吸 引更多的内地集装箱到上海港一叶(。 4.配合上海港实施码头经营结构性调整,为上海港寻找新的吞吐量增K点。论 文主要分析上海港集装箱运输集疏运方案的建立。
张晓曦[4]2012年在《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PCT是由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PSA国际港务集团共同出资经营的专业化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TPCT坐落于我国迄今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内,是该港区内第一个现代化国际集装箱专用码头。本文以TPCT为例,利用SWOT方法进行企业发展战略分析,通过对TPCT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中,找出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所必需的四类关键因素:外部机遇(0)、外部威胁(T)、内部优势(S)、内部劣势(W),帮助企业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本文的论述主体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企业发展战略简述与TPCT的SWOT分析,从TPCT组织架构设置、硬件设施现状、码头管理系统及信息化建设、运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国际集装箱码头发展趋势分析。综合分析国内外先进集装箱码头,从中发现企业发展战略侧重,同时围绕全方位提升码头综合实力、系统性规化内部管理体系、多元化拓展市场运营空间展开论述。第叁部分是构建TPCT发展战略框架。根据TPCT所处的环境以及借鉴国内外先进集装箱码头企业的经验,从而确定TPCT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原则、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战略重点,分阶段予以实施。第四部分是确定TPCT战略实施策略,分阶段从软件、硬件方面入手,用足东疆保税港区“自由贸易区”功能以及东疆保税港区相关政策、制度,使TPCT发展成为具有业务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具有准时化、精细化、敏捷化特点的国内一流集装箱码头公司,接近实现“世界一流集装箱码头公司”发展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为了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打破传统的地域、行业、企业的思维限制,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控制理论以及各种优化思想,结合国内外集装箱行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结论,从SWOT分析多个层面对TPCT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外高桥一期集装箱码头工艺改造方案的研究[D]. 施思明. 上海海运学院. 2002
[2].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装卸桥配置研究[D]. 张杰. 上海海运学院. 2002
[3].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集疏运工程设计与建立[D]. 姚荣芬. 上海海运学院. 2002
[4]. 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晓曦. 大连海事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