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新艺术课堂--以艺术课程标准下的“美丽蝴蝶”为例_艺术论文

美好的新艺术课堂--以艺术课程标准下的“美丽蝴蝶”为例_艺术论文

美妙无比的艺术新课堂——艺术课程标准下《美丽的蝴蝶》一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论文,一例论文,课程标准论文,美妙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了“艺术”这一新的综合性课程,制订的《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新艺术课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审美、文化等的综合,更是多学科如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渗透和自然融合。

“艺术”——突出了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和经典性,强调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有机整合,倡导“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究,通过体验和实践来体会艺术的要素,提高艺术审美和创造表现力。对课的评价也将一改传统单一以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转变为多样的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发展“艺术档案录”即过程的评价。在具体实验及今后的实施中,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素质和教学多方面条件,选择不同方式进行。

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和发展的空间。

艺术贵在创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也同样需要敢创敢为。为此,我选用现行浙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美丽的蝴蝶》一课,通过融合、优化和大胆创新,为基层教师上了一堂艺术综合的观摩研讨课,从中来探讨艺术课程的可行性、多样性、发展性。现推荐本课教学情景,供广大艺术教育专家和同行批评。

课仍在学校的教室里上,只是课桌排列变换了一下,以更大的活动、交流“平台”呈现。教室中飘荡着优美舒缓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大家边回想家乡祝英台的美丽传说,边看边媒体大屏幕上几只蝴蝶穿针引线地飞舞,带出古越风趣,带出了本课的主题。

音乐渐轻。老师与孩子们快乐地交谈开了。“这音乐好听吗?”“呵,好熟悉。你听着、听着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踊跃畅想着、表述着。老师巧妙联系课件上画面,和大家一想分享着浓浓乡情、亲亲人文。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粉墙黛瓦、古越青瓷窑址、曹娥江两岸风光,随着飞翔着的彩蝶,被老师如诗如歌的散文式旁白凸现,往日熟视无睹的景象此刻都变得别样动人。孩子的心动了,情涌了,情不自禁地随课件念起了李白、杜甫、谢灵运在曹娥江畔写下的绝妙诗篇。诗中、画中,镜头不时特写多姿多彩的蝴蝶,“豹眼蝶”“枯叶蝶”……一群彩蝶,把孩子们的眼神“点”活了。一片惊奇,“原来蝴蝶多美啊!”幼小的心灵开始浸透着人文之美、自然之美,课堂创设的情境之美。

“在课外,你还探究到比刚才看到的蝴蝶更美的图片,描写蝴蝶的诗词、文学片断或蝴蝶类的工艺品吗?”这一问,调动了孩子们原始好胜的竞争欲。“看我的,……”“听我的!……。”于是,小组中,前后间,出现了无数投入的观赏、交流和争论,自主地传递着收集途径,传递着探究喜悦,传递着更多的蝴蝶艺术新信息。

老师应善于点拨。那生动幽默的言语,不时激发起了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的笑声、掌声。“多美的小精灵!来,说说它的美丽外形。”孩子们兴奋着,绘声绘色介绍。从外形之美、花纹图案之美,讲到色彩对比之美、工艺造型之美。教学过程既民主又创新。老师自然而多变的教学设计,用活了本身就是一门创新艺术。作为教师谙知自己随时以全新的理念和行为走近孩子,比反复强调让学生“去创新”有价值。

“哗!这只蝴蝶怎么了?”……一下子,数十双眼睛都投向老师俯下身子的地面上。老师慈爱又悄悄地从地上捧起一只断了翅膀的红翅粉彩蝶,小心地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几次移接着断翅,自言自语地说着婉惜和关爱的话。孩子们忘了自己是在上课,全神贯注地用更热切的心,带着各自的关爱发出微弱的呼吸,期待着奇迹。他们哪里知道这是老师课前精心创设的一个片段。原来这只断翅蝶是老师趁大家投入交流时,悄悄放在地上的。老师要将课推向高潮,把教学引入一定的深度。

“你们听到了吗?我好像听到它在轻轻地说什么?”老师把耳朵侧在桌面上,止息静听。所有孩子也都神情专注地将小耳朵紧贴课桌上努力倾听着。除了《梁祝》旋律中那段伤感的音乐,什么也没有!音乐伤感地流淌……

老师动情地提示着:“听到了吗?听到它轻轻而痛苦地呼唤吗?”“听到了吗?假如你就是这只原来如此美丽而突然断了翅膀的蝴蝶,你正在向谁求援吗?”

“我听到了!我听到它痛苦呼喊着,快来救救我呀!”“我也听到了,它在流着泪轻轻地说快帮我修补好那只断翅好吗?”“我要飞翔,我要飞到北京去看长城,我要告诉世界上小伙伴,我的家乡有多美,快帮我再长出一个翅膀来吧!”……幼小而纯朴的心灵,自然沉醉在教学艺术下的人性之美中。“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教育艺术化地自然潜入。

“快修复它!给它重新长一只翅膀。”成了孩子们迫切而真诚的愿望。画出对称的那一半是一种办法,剪贴又是一种办法,用彩泥粘镶也是办法,更有创造性的孩子在用自己的智慧说是:“培养新的基因”,或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用高科技“再造生物”克隆后修复。有多少办法?不妨让孩子们尽劲地用身边的材料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去反思吧!艺术创作原本不是单一的绘画么!关键是作为老师,是否用热情去唤醒、去鼓舞,去引发孩子大胆创新的热情,激励他们快乐地探究。本该这是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在以往课堂中这是一处被动的思维训练和“练习负担”,而一旦孩子发自内心地要“帮一帮”,想“救一救”,去“试一试”,来“创一创”的时候,那些被大家认为枯燥的练习也可以成为米卢脚下的“快乐足球”。这里孩子们不仅用真情、用爱心修复了美丽的蝴蝶,而且也用创新重新设计、美化了心中的“时装”。

“假如我是刚才这只断翅的蝴蝶,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想?”这一问,又将课堂推向了新的高潮。“假如是我……”创造性思维,从每一个被点燃爱之火的孩子心中喷燃着。孩子们回答的每一句都出自于真心、真情,这不是更好的思品教学吗?语言在孩子真情的演绎下,也变得更流畅,更能打动人了。没来得及记录,要不每一小段就是一小篇作文的精美片断。记得法国艺术家依沙贝尔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只有当孩子的心最真诚时,从他们心里流淌出来的才是最美的作品。”

《梁祝》音乐转入化蝶乐章。此时教师又一次神情专注而喜悦地倾听桌面。教育家阿恩海姆·爱因斯坦曾说:“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学习的兴趣是教师的最高艺术。”老师用投入的教学艺术唤醒着孩子们的心灵。“我好像听到被我们修复的那只蝴蝶在说话。”又是一片会神的静听遐想,孩子们的心在感应,孩子们的情在升华。

“我听到了它在说‘谢谢你们’!”

“我听到蝴蝶仙子在说你们真会创造。”

“我听到了不一样,……”

“想知道老师听到了什么吗?”课到此本也快结束了,然而老师用又一次倾听,道出了被修复蝴蝶真诚的心声:

“帮助别人,你就能获取快乐!”

“帮助别人,我就能获取快乐?”在场的所有人被打动了。在这般忘我的融情的艺术氛围里,教学已是春雨润物、秋阳送果,艺术化地升华着,审美达到了高潮。此中言语不多,但情意真切,刻骨铭心,达成永生难忘。我们究竟应教给孩子们什么?!

毫无顾忌,随音乐“化蝶”去吧!

老师第一闪化成“蝴蝶”飞向孩子们中。孩子们乐了、狂了,仿佛自己就是世上最美的彩蝶,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灵性感地舞动着。“帮助别人,我就能获取快乐!”教室顿时成了现代舞蹈的舞台,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形体语言表现着、飞翔着、交流着、帮助着,陶醉在这美妙无比、唯爱才美的缤纷时空中……

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这里没有沉重的压抑,这里没有综合的硬凑、捆绑,似乎这里多了主体教学艺术化的自然融合,更多了对艺术教育本质形象、生动的诠释。期待着!愿我们共同期待着新课程标准下,“艺术”这门新生的学科,在创新教学中,舞着灵性的翅膀,艺术地多姿多彩“化蝶”。

标签:;  ;  ;  ;  ;  

美好的新艺术课堂--以艺术课程标准下的“美丽蝴蝶”为例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