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庆军 山东省齐河县晏城街道徐坊小学 251100
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关系的组合体,在学生与文本这重对话中,个人认为,“读”是实现二者沟通的有效方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读”的妙处:
一、朗读开路,整体“俘虏”
无论是看自己十多年的求学经历,还是走进今天的语文教学课堂,朗读都已成为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回想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每一天都是在大声的朗读中开始的,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最动听的声响。为人师后,晨读成为我和学生们共同读书、大声朗读的时间,窗外晨光熹微、鸟声鸣鸣,教室里早已响起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声音。教会他们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可不是件容易事,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多半会自发形成“唱读”。
“唱读”是每个低年级学段的老师都很头疼的问题,单个朗读时还好,但是齐读时拖腔、拉长音就很明显了。尽管在课上一再强调,但是孩子们理解不了什么叫拉了长音,自然而然也就不知道怎么改正。晨读就成为我们的训练场。在我们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首先开始朗读课文,我紧随其后字正腔圆恰当地读课文。教室里开始是孩子们拖着长腔读课文的声音,我掺进去后是一阵凌乱不齐的读书声,接下来的就是准确、自然的朗读声了,我一个人成功地拽回了他们60个人。或者全班分成两组朗读课文,用上面的方法,我首先纠正一组的“唱读”,另外一组“观战”,开始的“唱读”到最后的准确朗读,两相对比,孩子们的小耳朵听得真真切切,该怎样读,不用言说他们也会明白了。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只有首先学会朗读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一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而又琅琅上口,是朗读的佳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朗读能帮助学生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把握,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沟通,通过朗读,学生往往首先在心底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如讲了个什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故事里的人谁是谁非……这无疑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一读是初步感知,那么二读、三读(指对课文进行透视后的读)就是孩子们带着老师给的解疑去验证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成这样的情景:每个学生手里捧着一个球(教师的解疑及自己的理解),把球抛给文本,文本弹回,学生再接受……这样一来二去,学生慢慢地消化吸收,达到了巩固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和我的学生常常拿出试卷上的阅读题目来朗读的原因。课上的讲解学习,加上这样的朗读,才是完满的文本学习。
二、反复诵读,注重体验
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壮,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不同于朗读。首先,诵读的材料一般是精美、感情充沛的句子段落或优美的诗文。低年级的课文比较简单,感情表达也比较直接,我认为应该从这些简短的课文中挑出抒情性的语句进行诵读。如《夏夜多美》这篇课文中,第一句话:“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课上我让孩子们一遍遍地读这句话,孩子们终于体会到了夏夜的静谧,特别是读到“静悄悄”时,孩子们都能自觉地放慢语速,静静地缓缓地读出来。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跟随自己的诵读走进了这安静的夏夜。
所有的阅读能力都以感性为基础,可通过反复诵读带动其他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与文本作者感情的共鸣、情感的交流。不难发现,很多精彩的优质课都是以此取胜。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网上看的《梅花魂》的公开课:“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课上学生与老师反复诵读这段话,一遍不行,没读出梅花的顶天立地、坚强的品质,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和示范;再读,没读出外公对梅花、对祖国的感情,分析再读……文章不厌百回读,最后,听着学生或颤颤巍巍地模仿外公的语气,或高亢激昂地读出梅花的品行,配乐诵读收尾。“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课结束了,我还沉浸在学生与老师一起营造的外公对祖国的深情之中。
我们应注重诵读对语言积累、语感培养的作用,古诗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有目标、分阶段地穿插进行。
三、多种读法,因文制宜
除去朗读、诵读,还有略读、默读等读的方法。在教学实际中,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选择不同的读法。对我而言,下一步要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渐渐纠正孩子们的指读,培养他们快速浏览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一步,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不同学段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挖掘文本的“第一桶金”。
论文作者:石庆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
标签:孩子们论文; 课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梅花论文; 长音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