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试论论文,企业集团论文,前景论文,华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东亚、东南亚经济的迅速增长,东南亚当地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其中,华人(华裔)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经营活动尤其引人注目,甚至“令全世界的产业界‘惊叹’”〔1〕。在这种背景下,90年代以来, 有一批研究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专著问世,还有一些介绍东南亚华人企业家成功之路、经营谋略的通俗读物出版。例如,单就研究而言,伦敦大学东南亚政治学荣誉教授鲁思·麦克维伊主编的《东南亚大企业家》、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汪慕恒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岩崎育夫著的《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同研究所原不二夫著的《马来西亚企业集团的形成与改组》、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末广昭等人著的《泰国财阀——家族企业与经营改革》等等著作都各有特色,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反响。上述著作中提出的诸如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外国跨国企业的关系、与家族制经营的关系、华人企业的实力与地位、今后发展前景等等问题,都是学术界、企业界感到兴趣的课题,但看法尚有不少分歧,本文想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共同促进此项研究的进行。
一 关于“企业集团”与“财阀”的概念
关于“企业集团”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见解。有的研究基本上将“企业集团”(Businees groups )与“财阀”作为同义语使用〔2〕,有的学者认为,“企业集团”与“财阀”虽然有关联, 但并非同一个概念。所谓“企业集团”,学者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指“由同一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所有和经营的复数企业”〔3〕; 有的认为是“由那些在多行业中拥有实力的企业相互持股而建立起来的集团,并且组成了作为大股东会的经理会”〔4〕。这里提示人们, “企业集团”与垄断没有必然联系,也并非与家庭(或家族)的所有和经营有必然联系。而“财阀”的概念则不同,这一用词表示的是康采恩的日本型特殊形态,原是指明治维新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经济界占有支配地位的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巨大家族垄断资本而言,一般都认为“财阀”的特征至少要有以下三要素:第一,家族、同族占有排他性的支配地位;第二,多元化的经营事业;第三,其属下子公司占有多项产业的垄断地位。其中家族、同族占有排他性的支配地位是“财阀”的主要特征〔5〕。因此,在一般情况下, 不能将“企业集团”与“财阀”混为一谈,“企业集团”是比“财阀”更为广泛的概念。但是,一般认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就是指在东南亚当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华人(华裔)资本家或家族集团所有为主的核心企业及其若干相关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体。笔者认为,华人企业往往由家庭(或家族)企业起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变成由家族或者家族与合伙人控制的股份公司,再通过控股等方式将母公司与子公司、关联公司组成起来,形成一个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群体。这样的企业群体,并不具有构成“财阀”的三个特征,尤其不具有“排他性的支配地位”和“多项产业的垄断地位”,因而不能称之为“财阀”。
众所周知, 由于历史的原因, 目前全世界各大洲共计分布着约2,600万华侨、华人,其中90%以上是加入了外国国籍的“华人”。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历来人数最多,仅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东盟(ASEAN)五国的华人即达1900万人〔6〕,占世界华人总数的75%左右。这五个国家的华人经济实力也最为强大,所谓“海外华人经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外的华人经济),严格地说,主要就是指原东盟国家的华人经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也是指上述五国的华人企业集团。
东盟五国近二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见表1),现在成为经济增长中心之一。 支撑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各国的民营企业、公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是发展经济的主要承担者,而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又是当地国家民营企业的重要力量,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所以,了解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特点,是研究东南亚经济发展、亚洲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表1东南亚、NIE[,s]、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比较(%)
新加坡 印尼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韩国
平60年代8.73.0
8.0 …
4.87.6
70年代9.47.7
7.3 8.0 6.19.3
均80年代7.25.8
7.2 5.7 1.98.0
90 8.17.2 11.6 9.7 3.09.5
90 91 7.07.0
8.4 8.7 0.59.1
92 6.46.5
7.9 7.8 0.35.1
年 93 10.4
6.5
8.3 8.3 2.15.8
94 10.2
7.5
8.8 9.2 4.48.6
代 95 8.88.2
8.6 9.5 4.88.9
96 7.07.8
6.7 8.2 5.57.1
台湾香港日本
平60年代
9.1 8.7 10.5
70年代
10.28.9 5.1
均80年代
8.0 7.1 4.0
90 4.9 3.4 4.8
90 91 7.2 5.1 4.1
92 6.5 6.3 1.3
年 93 6.3 6.4 0.1
94 6.5 5.4 0.5
代 95 6.0 4.7 1.4
96 5.7 4.7 3.6
(资料)日本经济企画厅调查局编《亚洲经济1996 》, 第298 ~299页,日本大藏省印刷局出版,1997年5月,东京。
二 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与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时期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旧华人财团型,在战前已形成为企业集团,但资本有限,规模不大。战后,这类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多元化经营的跨国企业集团, 如新加坡的华侨银行集团(Overseas —Chinese Banking Corp)等。另一种类型是新兴企业型。即完全是在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华人企业集团,这种类型占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绝大多数。如印度尼西亚的三林集团(Salim Group)、马来西亚的云顶集团(Gentin Group)、 泰国的正大卜蜂集团(Charoen Pokphang Group )、 菲律宾的陈永栽集团(Lucio Tan Group)等等。由于这两种类型企业集团的发展, 都是在东南亚国家独立后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从根本上说,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是战后东南亚国家推行工业化政策、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产物。
在60年代,东南亚国家实施以满足国内需求为目的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保护和扶植国内的进口替代工业品生产,这一政策促进了华人由传统的商业领域转向创办工业企业,以生产替代进口的消费品逐步占领国内市场。许多华人企业集团正是在这一时期起步的。应该说,华人经济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是一次大的飞跃。从70年代开始,东南亚国家又相继发展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面向出口工业,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中心带动国内经济发展。政府采取了促进出口的经济政策,如放宽关税保护、奖励出口、吸引外国资本等,许多华人企业通过与拥有资金和技术的外资企业合作,建立了面向出口的企业,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形成了一批面向出口的新兴华人企业集团。进入80年代以后,东南亚国家着重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化,政府为大型基础工业项目和重化工业项目提供许多优惠条件,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华人企业集团承担这些大型项目,一批华人大型工业集团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后半期以后,东南亚国家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加工工业,增加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与此同时,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方针,推行经济自由化、私有化政策,如放松贸易管制、取消进口垄断、降低进口税;放宽外资投资的限制,欢迎外商投资,放松金融管制,活跃证券市场,并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等等。80年代中期以后,又适逢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对东南亚投资剧增,亚洲NIE[,s]资本也流入东南亚, 纷纷在这一地区建立生产据点。在这样有利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华人企业集团通过承担大型建设项目,取得大型工程经营权,资本积累急剧扩大;华人企业还通过加强与外国资本合作,成为外资在东南亚的重要合作伙伴,企业规模迅速壮大,而自由化、私有化的经济政策,使许多华人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大大扩大了经营领域和范围,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的跨国企业集团(见表2)。
表2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观)
年代
国内外背景和环境 东南亚华人
资本估计额
国内 国外 () 内为估计者氏名
战前1.殖民地经济结构: 1.第一次、第二 6.44亿美元
(30年代
初级产品的生产、
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H.G.Callis)
末以前)
输出. 2.1929-1933年 9.43亿美元
2.华侨、华人经济
世界经济恐慌的 (福田省三)
的仲介地位.
影响
50-60
1.原宗主国资本 1.社会主义与29.67亿美元
年代的撤退.
资本主义之间(内田直作)
2.输入代替工业化
冷战的影响 29.30亿美元
期开始.
2.日本重返东(游仲勋)
3.对华侨华人经济
南亚地区;战争
的压抑政策.
赔偿
70年代
1.输出指向工业化
NIE[,s]的经济166亿美元
和输入代替工业 发展:输出指向
(Yuanli Wu)
化的并进. 工业化政策的成
2.利用和限制华人
功
经济双重政策.
80年代
1.输出指向工业化
中国的改革和开
600亿美元
(前半期) 的继续、重化学工
放政策;华南经济 (游仲勋)
业和基础工业的发
的发展
展政策.
2.放宽对限制华人
的政策.
80年代
1.输出振兴:工业日元升值,日本和 1000亿美元
(后半期) 制品输出增加. NIE[,s]对东南亚 (郭 梁)
2.放宽限制;自由直接投资高潮.
化、私有化政策.
3.调整吸引外资
政策
90年代 1.产业结构和贸易
1.中国、越南、3000亿美元
结构的转换.
印度等经济的迅速 (亚洲周刊)
2.对外投资的增加. 发展;外资导入急增.
3.经济高成长轨道. 2.AFTA经济合作加
强.
3.华人经济相互依
存深化.
年代
东南亚华人企业
的发展状态
战前
旧财阀型华侨
(30年代 企业集团的出现
50-60 新兴华人企业集团
年代
的创始期:华人经济
由商业向工业的转
轨,输入代替产品
的市场追求
70年代 华人企业集团的初
步发展:上市.某些
产品市场和行业的
独占或寡占的地位.
输出指向企业与外
资企业的合作
80年代 华人大型工业企业
(前半期) 集团的发展;资本
和规模的扩大.多元
化经营的发展.跨国
经营的发展
80年代 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
(后半期) 外资企业与华人合作
扩大.资本和规模迅速
扩大.
90年代 华人企业集团向大型
综合性企业集团发展
.跨国经营的活跃化.
(资料)根据各种资料、文献由笔者作成。关于华人资本额的资料来源:H.G.Callis(6.44亿美元)、福田省三(9.43亿美元)、内田直作(29.67亿美元)、游仲勋(29.30亿美元):均引自游仲勋著《华侨经济的研究》,第173页,亚洲经济研究所出版,1969 年, 东京; YuanliWu(166亿美元):引自Yuan li Wu and Chun hri Wu,"Economic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The Chinese Dimension",第172 页,胡佛研究所出版社(斯坦福),1980年版;游仲勋(600 亿美元):日本《世界经济评论》杂志,1986年第7期,第34 页, 东京; 郭梁(1000亿美元):汪慕恒主编《东南亚华人经济》,第2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福州;《亚洲周刊》(3000亿美元):根据香港《亚洲周刊》1995年10月22日号“国际华商500”提供的数字计算。
在东盟五国中,新加坡是华人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其它各国的华人都处于国内少数民族地位。因此,当地国家政府在发展本国经济过程中采取的华人政策,必然影响到华人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华人企业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性的一面。
战后以来,新加坡以外的4 个国家都采取过限制和排挤华人经济的“差别对待”政策,虽然程度不同,但其内容都是限制华人在商业和贸易领域的从业范围,希望借此达到提高原住民经济实力的目的,这些限制政策一方面对以商业资本为中心的华人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促使在不利条件下的华人资本寻找新的出路,在客观上促进了华人经营从受到限制的商业和贸易领域转向受政府鼓励的工业领域。不少东南亚华人企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发展基础的,以菲律宾为例,250 家最大的企业中的80家华人大企业,有80%是在菲化运动期间转向制造业的〔7〕。
随着各国工业化政策的推进,华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有利作用日益明显,继续实行单一的“限制”或“排斥”政策将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于是东南亚国家政府先后放宽了一些限制,转而对华人经济采取了利用为主的政策,并在70年代期间大体上解决了华人加入居住国国籍的问题,使华人成为当地公民。如印度尼西亚在1967年颁布了《解决华人问题的基本政策》,明确提出动员和利用华人资金与力量,参加印尼的经济建设。印尼总统苏哈托指出:“不利用华人资本及其经济力量对国家是一个损失”〔8〕。菲律宾在70 年代中期放宽华侨加入菲国国籍的条件、简化入籍手续,菲籍华人的经营活动不再受到菲化法令的限制。马来西亚在执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便对该政策进行了调整,从80年代开始,华人和国内其他民族一样,享有这些政策所提供的同等优惠,华人企业受到的限制有所放宽。进入90年代后,马来西亚用“国家发展政策”(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取代新经济政策, 并提出官民合作概念(Malaysia Incorporatea), 希望民营企业承担经济发展的重任,强调各民族平等发展的原则。很显然,上述东南亚国家对华人经济政策的变化,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而作出的选择,为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内条件。
三 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实力和地位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发展到今天,到底拥有多大规模和实力,其地位如何,不少研究都有所涉及,但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其原因:第一,某些华人企业集团的个案资料也许并不缺乏,但是东南亚国家却没有说明华人企业集团总体情况的统计资料。许多华人企业集团并不是上市企业〔9〕,运营状况的透明度不大, 所以要获得准确数据很困难,一般只能根据有关资料和文献作出大致的判断。在统计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不少研究者都使用了香港《Forbes资本家》杂志和《亚洲周刊》杂志有关华人企业的统计数字,但也有的研究完全不用此类资料,对其可信程度表示怀疑。笔者认为,这两份杂志有关华人经济的数字是可以参考的,例如《Forbes资本家》1994~1996年期间所列的“世界华人富豪榜”,对华人企业家财富的计算是根据当年某一天的上市公司市值及其后持股、他们拥有的房地产、有价证券、私人公司的资产净值,并与同类、同规模的上市公司相比较等有关资料,并非没有根据。当然,在如何确定“华人企业”时,该杂志有时将“华人”的圈子扩大化了,例如移民菲律宾的许寰戈家族历经五代,早已同化于菲律宾当地民族了,仍将其作为“华人企业”来看待是不合适的。但对绝大多数“华人企业”的选择是合理的。基于以上理由,笔者也使用这些资料试作如下分析。
1.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实力
①1996年11月4日~11日号香港《亚洲周刊》刊载了上市值在1.85亿美元以上的“国际华商500家”资料,在其选列的全世界最大的500家华人企业中,香港有114家,占22.8%;台湾有156家, 占31.2 %; ASEAN五国有230家,占46%,其中马来西亚98家;新加坡60家;印度尼西亚31家;泰国30家;菲律宾15家。若以股票市价、销售额、资产总额而论,ASEAN五国依次为2307.82亿美元(占41.26%)、754.46 亿美元(占39.33%)、4229.79亿美元(占50.52%)。以上数字表明,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在世界和亚洲的大华人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见表3)。
②从华人企业集团首脑人物拥有的个人财富来看, 香港出版的《FORBES资本家》杂志(1995年6月号)选列了全世界拥有1亿美元资产以上的华人富豪368人,资产合计3,463亿美元,东南亚五国合计158 人(占43%),资产2,062亿美元(占59.6%);其中泰国50人(占13.69%)、资产额764亿美元(占22.1%),马来西亚37人(占10.1%), 资产额342亿美元(占9.9%),印度尼西亚26人(占7.1 %), 资产额471亿美元(占13.6%),菲律宾25人(占6.8%),资产额247 亿美元(占7.1%),新加坡20人(占5.4%),资产额238亿美元(占6.9%)。华人富豪的人数和财富反映了华人企业集团的实力。若以他们的人均资产额计算,列在前三位的都是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第一位印尼,人均18.1亿美元,第二位是泰国,人均15.3亿美元,第三位是新加坡,人均11.9亿美元,此后的顺序依次为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由此可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平均规模之大。
2.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地位
①综合分析
从总体上说,战后,东南亚国家采取了在国内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国际上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的经济发展道路,因此,各国的资本结构基本上是本国国家资本、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的格局,表现在企业形态上便是国营公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三大主体并存。国营、公营企业掌握着国民经济的金融命脉,控制着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共用事业等产业部门,外国资本在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看,作为国内民间资本组成部分的华人企业集团并不具有垄断性,更没有排他性,也不是本国经济的支配力量,但是在某些行业或经济部门中具有优势地位,也是推动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华人企业集团到底在东南亚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什么地位呢?
表3 东南亚国家华人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比较 (单位:亿美元)
国别 企业
股票市价销售额资产总额
或地区 数(个)
(%)(%)(%)
香 港 114 1887.37471.96 2555.84
(33.75)(24.60)(30.52)
台湾
156 1397.75692.06 1587.13
(24.99)(36.07)(18.96)
ASEAN
230 2307.82754.46 4229.79
(41.26)(39.33)(50.52)
其中:马来西亚 98 761.22 347.91 764.00
(13.61)(18.13)(9.12)
泰国 30 452.18 89.85 1135.40
(8.08) (4.68) (13.56)
新加坡60 640.36 158.59 1641.44
(11.45)(8.27) (19.61)
印度尼西亚
31 291.37 132.11 461.16
(5.21) (6.89) (5.51)
菲律宾15 162.69 26.00
227.79
(2.91) (1.36) (2.72)
合计500
5592.931918.48 8372.76
(100.00)
(100.00)(100.00)
国别 在最大的100家华人企业
或地区
中拥有的企业数(个)
香 港 28
台湾 25
ASEAN 47
其中:马来西亚15
泰国11
新加坡 11
印度尼西亚 5
菲律宾
5
合计 100
(资料)香港《亚洲周刊》,1996年11 月4 日—11 日号:“国际华商500”,笔者列表计算。
先以ASEAN五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前30 位(按股票市值计算)企业集团为例作一分析说明(见表4、表5)。
从表4、表5所列可以看出,1996年东南亚五国上市企业中的前30位,如果以资本所有类型来区分,则是政府资本10家、原住民资本7家、华人资本11家、外国资本2家,华人资本企业数占36.7%的比例。 如果从市值总额来计算,政府资本占51.7%,原住民资本占11.2%,华人资本占28.3%,外国资本占4.5%。显然, 以上两项华人资本的比例都没有占据支配地位。
从东南亚五国的企业数和销售额来分析不同类型的资本占有多大比例,也是说明华人企业集团实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日本学者岩崎育夫著《华人资本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所作的最新研究表明:从企业数来看,华人资本所占的比例为新加坡33%、马来西亚35 %、 印度尼西亚30%、泰国40%、菲律宾30%;从销售额来看,华人资本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新加坡24%、印度尼西亚30%、泰国31%、菲律宾22%,马来西亚数字尚缺。这就是说,大致上,上述五国的华人资本在国内经济中占有三分之一的比重,所谓华人资本支配东南亚经济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表4 ASEAN五国上市企业集团的前30位排序(1996年)
顺位 企业集团市值(百万美元)国别
1 Singapore Telecom 40,711新加坡
2 Telekom Malaysia 17,588
马来西亚
3 Telekomunikasi Indonesia 14,430
印度尼西亚
4 Tenage Nasional
12,806 马来西亚
5 Malayan Banking
10,872 马来西亚
6 Bankok Bank 10,620泰国
7 Singapore Airlines9,080
新加坡
8 OCBC Bank8,866 新加坡
9 Petronas Gas 7,633 马来西亚
10United Overseas Bank 7,014
新加坡
11Krung Thai Bank 6,887
泰国
12Ayala Land Inc
6,838
菲律宾
13Thai farmers Bank6,714
泰国
14Sime Darby
6,350
马来西亚
15Resorts World6,186
马来西亚
16DBS Bank 6,184
新加坡
17City Developments6,161
新加坡
18Hongkong Land6,121
新加坡
19Siam Cement 5,682
泰国
20Ayala Corp
5,544
菲律宾
21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5,467
新加坡
22Genting
5,425
马来西亚
23Gudang Garam 5,265
印度尼西亚
24Hajaya M Sampoerna
5,230
印度尼西亚
25United Engneers(M)
5,145
马来西亚
26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5,100
新加坡
27Telecomasia Corp 4,917
泰国
28Siam Commercial Bank 4,631
泰国
29PTT Exploration & Prod
4,598
泰国
30San Miguel Corp 4,539
菲律宾
顺位行业资本所有
1
通信 政府
2
通信 政府
3
通信 政府
4
电力 政府
5
银行 政府
6
银行 华人
7
航空 政府
8
银行 华人
9
煤气 政府
10 银行 华人
11 银行 政府
12 不动产 原住民
13 银行 华人
14 种植业
原住民
15 休闲业华人
16 银行 政府
17 不动产
华人
18 不动产
外国
19 水泥 王室
20 控股 原住民
21 贸易 外国
22 控股 华人
23 丁香烟
华人
24 丁香烟
华人
25 建筑 原住民
26 新闻 华人
27 通信 华人
28 银行 王室
29 炼油业
政府
30 啤酒 原住民
(资料来源)Straits Times,25 July 1996。 转引自岩崎育夫《华人资本的政治经济学》,东洋经济新报社,1997年。
表5 30家企业集团的国别、资本类型分布
企业数 政府资本 原住民资本 华人资本 外国资本
新加坡9 30
4 2
马来西亚 8 42
2
泰国 7 22
3
印度尼西亚3 10
2
菲律宾3 0 3
合计 30
107
11 2
(资料来源)同表4
②国别分析
泰国华人在商业、金融业、纺织业、钢铁业、制糖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时,泰国最大的25家企业集团中,23家是华人企业集团。1991年末华人企业集团占领曼谷上市股票总额的89%,被称为泰国金融“四大家族”的盘谷银行(Bangkok Bank)、泰华农民银行(Thai Farmers Bank)、大城银行(Bank of Ayudhya)、京华银行(Bangkok Metrepolitan Bank)都是华人银行, 其资产占泰国商业银行的60%〔10〕。1992年,盘谷银行吸收的存款总额达200 亿美元,占泰国当年银行存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11〕。谢国民为首的卜蜂集团(Charoen Pokphand Group)是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典型代表。该集团在50年代时以饲料和养殖业起家,现已发展成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综合跨国企业集团,目前所拥有的公司超过400家,遍布泰国、 香港、中国大陆、土耳其、印尼等地,据《FORBES资本家》杂志1996年6 月号资料,该集团1994年的总营业额达到70亿美元,其中35%来自泰国,同年在中国大陆的营业额约为25亿美元,成为该集团第二主要收入来源。1997年开始,该集团又把投资对象扩展至印度、缅甸等新兴市场,还积极寻求在美国、菲律宾、南美等国投资。 据称, 该集团的目标是在2000年前,“在鸡肉的生产和加工领域成为世界第一”〔12〕。
马来西亚自1970年执行新经济政策以来,重点扶植马来人资本集团,现在,马来人控制的国营企业垄断了国家重要经济命脉,但华人企业集团在部分行业占有优势地位。如在农林经济作物种植及产品的加工工业、木材业,在白糖、面粉、饲料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在造纸、水泥、汽车零件制造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华人在商业、房地产业、娱乐休闲和酒店业中也占有优势地位。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郭氏兄弟集团(Robert Kuok Hock Nien)拥有和控制的企业在200家以上,有“糖王”和“酒店王”之称。该集团种植的甘蔗占马来西亚市场的五分之四,糖的产量也相当于马来西亚总产量的五分之四,而该集团的面粉年产量则占全国需求量的二分之一〔13〕。此外,郭氏兄弟集团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其属下的香格里拉酒店达30余家。丰隆(马来西亚)企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与供应商,水泥、瓷砖、墙纸、钢铁产品、予制构件、建筑材料的生产占全国三分之一。
印度尼西亚的整个经济命脉控制在政府企业和原住民企业手中,但华人企业在某些行业中占有一定优势地位。据1990年统计的不同民族所拥有的企业数(按行业分类)计算,政府企业和原住民企业在矿业、制造业、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中都占有80%以上的比例,在建筑业和金融业中也占有60%以上的比例。但是,在制造业中,华人占有大企业数的73.3%,中小企业数的60%, 另外, 华人在全部的超级市场中占有98.7%的比例,在银行业中占有90.1%的比例〔14〕。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华人在大企业数目中占有较高比例的重要原因。据报道,1991年印尼总经营额超过700亿盾(Rupiah,约合3,500万美元)的私营企业集团有200家,其中华人企业集团167家,占84%在前25位的私营企业集团排名中,有20 家是华人企业集团, 其营业额占全印尼最大200 家私营企业集团总营业额的一半以上〔15 〕。 林绍良(SoedonoSalim)为首的三林集团是印尼和东南亚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1994 年时属下超过350家公司,营业额达16.63兆印尼盾,约合74.84亿美元, 占印尼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4%〔16〕。 该集团在国内占有垄断地位或首要地位的行业有:制造业中的面粉、食用油、油脂化学、水泥,汽车装配和零件等;金融业中的私人商业银行等,不动产业中的工业区开发等等,都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很高重要性和较大市场规模的行业。
新加坡经济中有两大类型资本,即外国资本和当地资本,后者包括政府资本、华人资本、马亚人资本、印度人资本。一般来说,外国资本在制造业占有主导地位,金融业和服务业则是华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约各占一半,而政府资本掌握的大型企业较多。新加坡华人企业以金融贸易、房地产、旅游业为主体。1986年统计,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在该国销售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金融业除外),分别占有32.8%的数量, 24%的销售额,10%的利润,32.9%的资产额,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下,其总体经济实力远远小于有压倒优势的外国企业〔17〕。虽然这是10年以前的数字资料,不过迄今为止,企业的排序和资本所有状况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华人企业集团在金融业中的规模不断扩大,华侨银行集团(OCBC集团)、大华银行集团(UOB集团)、华联银行集团(OUB集团)是新加坡三大私人银行集团,1994年的资产额分别达到255.81亿美元、270.18亿美元、166.21亿美元〔18〕,形成以银行金融业为中心、多元化经营的跨国金融集团。
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的总体经济力量小于其他ASEAN 国家的华人企业集团,但在本国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亚洲周刊》1995年10月22日报道,总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菲律宾华人企业有14 家,而马来西亚有77家,泰国有45家,新加坡有44家,印尼有33家。但是,华人企业集团在国内金融业、商业、不动产、制造业中占有部分优势地位。陈永栽(Lucio C.Tan)集团是菲律宾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 拥有菲律宾最大的卷烟厂(占全菲市场的60%)、菲律宾第二大啤酒厂(占全菲市场的15%)、东南亚最大的养猪厂以及菲律宾第十位的商业银行等近百家企业,并向酒店和房地产业、航空运输业大量投资,在香港、中国大陆、美国、新几内亚、关岛、汶莱等地进行跨国经营,估计其个人财产超过40亿美元〔19〕。陈永栽是菲律宾最大的纳税人,1994年时向政府交纳的税款总额超过80亿比索,约占菲律宾当年财政收入的 2.5%〔20〕。华人企业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可见一斑。
③与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比较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虽然在亚洲华人经济和本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如果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NIE[,s]的企业集团相比较, 其力量又相当弱小。这是我们分析华人企业集团的实力和地位时必须看清的问题。例如,美国的《FORTUNE》杂志发表的1993年世界500家最大规模的企业名单中,日本企业有135家,韩国企业有12家, 华人企业一家也未列入。该杂志发表的世界500家最大服务业企业中, 也没有华人企业列入〔21〕。香港《FORBES资本家》杂志1995年9 月号发表的《世界企业500强》中,以美国企业最多,占166家;日本次之,占137家; 其次为英国41家、法国35家,亚洲NIE[,s]韩国有11家, 而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无一上榜。 美国《幸福》杂志1996 年7 月号发表的世界最大500家公司名录中,无论是按销售额、利润额排序, 还是按照企业的资产额排序,也都没有东南亚华人企业可以列入其内。以上统计资料说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近年来发展迅速,可是其经济实力与世界上的大跨国集团相比,又远远不能望其项背。
四 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特点
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发展和经营的一些“特点”,不少论著已作了归纳、阐释,一般都认为以下几点带有普遍性,①家族所有和经营的体制;②多元化经营结构;③与当地国家实力人物、国家资本的密切关系;④利用华人网络关系共谋发展;⑤跨国经营战略。笔者认为,上述五点除了第④点以外,其实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团共有的“特点”,并不是华人企业独有的,更不是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所独有的“特点”,如果将以上五点称为华人企业经营的共同点,倒更为合适些。下面就上述共同点谈点看法。总的来说,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迅速兴起和发展,除了本文前述的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华人采取的利用政策起主导作用外,还与华人企业集团本身所具有的经营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当然,东南亚华人所在各国对华人政策的不一致,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市场规模的差异以及政治权力结构的不同,使华人企业集团都带有浓厚的国别色彩。但是,由于他们都是以华人为主体的经营集团,企业的成长又与这些后发展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步,因此也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共同点:
第一,以旧家族(或同族)为核心的所有和经营体制朝现代家族经营形态发展。华侨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在家庭或家族、同族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庭经营曾是过去华侨经济事业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随着华人企业的大规模化、国际化,华人企业集团虽然逐渐采取了现代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形式,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家族或同族经营色彩。主要表现在:(1)特定家族同时支配着企业集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企业集团核心领导层由创业者及其家庭或家族姻亲担任,成为企业决策金字塔的顶层。(2)企业集团主要子公司的决策管理层, 也多由家族或同族成员担任,从中控制家族企业。(3 )家族通常通过控股公司控制属下企业。此外,家族往往还共同持有集团内各企业的股份,以此控制整个集团。即使企业股票上市,家族也拥有控股公司或集团内企业的多数股份。
关于由家族支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例子已有不少研究,通过个案或抽样分析。都共同证明了一点:迄今为止,尽管有许多华人家族制企业集团已在进行经营结构的改革,但多数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仍是以家族为中心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结构。根据对1990年时印度尼西亚20家最大销售额的企业集团(85%是华人企业集团)所作的调查分析,从所有形态来说,家族型(掌舵人家族)所有占75%,合作型,即掌舵人家族与事业合作者共同所有占25%,从经营形态来说,家族型占65%,合作型占35%〔22〕。
按照现代经营派的理论,家族制经营是一种保守的、落后的、会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式,必然会被“经营者支配”所取代,也就是说企业应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但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家族制经营包括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制经营反而能获得成功?即家族制经营为什么还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在后发展工业化的国家里,经济发展迅速或者变化剧烈,家族制经营的企业有迅速应变的能力,善于抓住机遇,从而能及时而果断地作出正确决策,即是说家族经营企业在决定经营方针和意见时显现出了高效率的优越性,这正是成功经营的最关键因素。另外,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资本市场不发达、不完善,筹集资金成为企业的难题,但家族经营制却可以利用家族、同族等的网络关系,在动员筹集资金方面发挥作用。其二,战后以来,“家族制”的经营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之中。如今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制”,已不同于战前或战后初期的那种排他性的、封闭式的家族经营。现在,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集团掌舵人普遍吸收先进工业化国家的企业集团管理经验,录用学有专长的非家族人才,扩大附属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实际上已走向一种比较开放式的家族经营形态,或者说是一种更加制度化、组织化的现代家族经营形态。因为以上原因,家族制企业经营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工具,其自身也得到不断的发展。
华人家族制企业的成功也向国际管理学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否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一定要分开?已有的例证是西方国家的家族企业确实已经完成了现代化改造,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开,全部由专业管理层自主管理企业。正如上面所述,其实华人家族企业也在发展过程中努力进行着现代化改造,只是所走的道路显现出与西方企业不同。一是华人企业的创业者纷纷将自己的子孙送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经营管理,学成回来后参与本家族企业的管理,这便造成了这样的事实,一方面家族经营得以维持,另一方面又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进行经营,二者并行不悖。目前许多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权力已过渡到学有专长的第二、三代人手中便是证明。二是有越来越多的家族式企业通过经营改组,吸收家族以外专业管理人士管理企业,并赋于其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例如林绍良集团在香港的第一太平集团,1995年时营业额达到56亿美元,管理层全部由专业人士组成,在经营上有决策权〔23〕。华人家族制企业通过改造,或许能找出一条让家族企业有效地走上专业化的、适合本身发展的现代化管理道路吧。
第二,多元化经营结构。决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市场和利润,不断开辟新的经营领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多种机遇,也可以分散投资和经营的风险。
一般认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大体上又可分为四种类型:(1)产业型企业集团;(2)金融型企业集团;(3 )服务型企业集团;(4)综合型企业集团。
由于东南亚各国产业结构和政策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华人产业型集团发展较快,新加坡的华人企业集团以金融型和服务型居多;马来西亚的华人金融集团的规模较小。但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总趋势看,具有混合性(综合性)特征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
第三,与政权实力人物与国家资本关系密切。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都是华人作为少数民族存在的多民族国家,华人都有被排斥、被歧视的经历,政治地位低下。为发展企业经营,华人企业集团往往寻求政治保护,以利于获得经营的权利,不少华人企业与当地权力中枢建立了密切关系。反映在经济关系上,就是华人资本与国家资本或原住民官僚资本不断结合,华人企业集团发展的过程往往是与国家资本相互渗透和相互联合的过程。这主要是通过两者之间资本相互参股和人事渗透来实现的。
由于与政界和国家资本有着密切联系,再则华人企业集团本身拥有实力,因此往往容易取得政府的信贷优惠、经营许可证、专利垄断承包政府大型工程建设、承购包销等多种便利。
第四,利用华人网络共同发展。华人社会历来就存在着“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华人经营流通网络,这是华人企业集团发展的特殊有利条件。
首先,华人企业家在同乡、同族、同行内寻求共同投资的伙伴,共同协作,共度风险。其次,华人大企业间经常用互相持股、合并或合资的方法共同建立企业。再次,在经营上互相支持协作,形成多边网络。例如,在马来西亚郭鹤年企业的经营中,华人网络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郭氏集团早在60—70年代,就与印尼林绍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郭氏集团在泰国生产的原糖,在马来西亚加工为白糖后,通过三林集团属下的布洛(Bulog)公司运销印尼。 三林集团的主要企业之一——保加沙利(P.T.Bogasari)面粉厂,每年使用的200万吨小麦, 几乎全部购自郭氏兄弟的贸易公司,并因此在香港共组金沙利(Golden Sari )船务公司。两个大企业集团还在对方的公司中互相拥有股份。而泰国的盘谷银行则是郭氏集团融资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然,网络关系并不仅在华人之间出现,它的形成实际上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结合,从上述华人企业集团的特点可以看到,华人企业集团与当地军政要人和原住民企业之间,也正在逐渐形成新的多元化网络关系。
第五,跨国经营发展迅速。经济活动日趋国际化,即国民经济的发展超越国家范围走向世界,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迅速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东南亚国家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跨国经营是在国外从事贸易销售型、生产型经营,大多表现为向他国直接投资,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多寡是衡量跨国经营活跃程度的最主要指标。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外向发展,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已成为一支新兴的对世界各地投资的力量,亚洲各地是其主要投资地区。1991年以来,新加坡的对外投资额达85.5亿新元,其中对亚洲的投资占50.2%,对东盟4国投资占29.6%, 马来西亚的对外投资额从1982年的3.1790亿马元增加到1990年的5.541亿马元。 从投资接受国看,新加坡在中国的外资中居第5位,排在港台、美、日之后。 亚洲的新兴投资地区越南、缅甸,也有大量东南亚华人投资,如1995 年5月止,越南接受的外国资本中,有18%来自东盟国家,到1995年3 月止,缅甸接受的外资总额中,泰国、新加坡分别占第3位和第4位〔24〕。由马来西亚柔佛、新加坡、印尼廖内组成的成长三角已成为东南亚华人联手发展的投资场所。台湾也是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长期投资的场所,到1995年4月为止,台湾接受华人投资共计27.43 亿美元, 其中香港占27.1%,东南亚五国约占44.3%〔25〕。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海外华人对外投资和拓展海外经营的基地,东南亚大型的综合性华人企业集团几乎都在香港设有海外营业总部和投资机构(见表6)。据统计,1979—1994年, 香港对中国的投资额已达到581.0968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占中国外资直接投资总的60.76%〔26〕,其中也包括了部分在港投资的东南亚华人资本。另一方面,随着东盟国家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1983—1994年,ASEAN 各国对中国的投资(实际利用金额)达到35.272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资来自华人企业集团。同时, 以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为桥梁和媒介,中国大陆在东南亚的投资也自1991年开始迅速增长,形成了一种投资上的良好互动关系,到1994年6月为止, 中国对ASEAN国家投资的协议金额已超过9亿美元,其中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投资超过2亿美元,对印尼的投资超过1亿美元〔27〕。到中国大陆投资,也是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表现之一,其根本动力是中国的市场和利润,完全属于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而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海外华人对中国的感情“复归”,即为了帮助中国建设的“感情投资”。
五 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在70、80年代不断发展,尤其是在1980年代后半期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在东南亚和亚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
1.种族主义阴影困扰的问题
自1960年代以来,东南亚五国对华人的政策总的来说是逐渐改善的,是朝着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的,但是,在政府政策上仍明显地存在着对华人和非华人的差别对待现象。在民族关系上,还有部份极端民族主义者或政客利用一些民众缺乏理性和成熟的民族观,挑动种族和宗教矛盾,对华裔企业家的经营活动大加非议。如印尼仍执行对华人多项禁令;印尼华人的海外经营活动仍被部份政客视为“不忠于”印尼之举。马来人优先主义曾长期是马来西亚政府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菲律宾延续不断地发生对华裔商人的绑架暴力事件等等。近年来华人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尤其是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受到部分人的非议,使一些国家的华人经营者感到压力。为避免敏感,一些华人企业集团行动谨慎,从而坐失发展良机。当然,企业经营活动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正被人们所认识,例如印尼部分原住民对向中国投资的看法正在不断改变。1994年初,印尼有名的《TEMPO》周刊以雅加达市130名原住民企业家为调查对象,进行有关中国经济意识的调查,结果有约60%的人认为中国是有魅力的投资地,有51%的人表示赞成印尼华人企业对中国投资〔28〕。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进展,相信有更多的人会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抛弃种族主义的偏见。这正如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分析亚洲华人经济时所指出的那样: “某些亚洲国家曾出现过一定程度上的排华现象。不过非华裔的亚洲人现在已渐渐发现,这些华人与其居住国的利益并不冲突。在当今这样一个资本与天赋不分国界的时代,华人正可以担任一个桥梁的角色,去连通整个亚洲的资金、观念、市场与谋略,并进行广泛交流,共创新世纪”〔29〕。
2.华人企业集团的权力继承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创业和发展历程,到九十年代时,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创立者已普遍高龄化(见表7)。对1994年时的ASEAN各国的前十位华人大企业家的年龄统计结果表明。在50 名华人企业首脑人物中, 有37%在70岁以上,有75%在60岁以上,交接班问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已提上议事日程。
华人企业集团的交班趋势可能会导致三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大多数新的一代接班人都受过专业高等教育,许多人是欧美的留学生,他们会按照现代化的方法经营管理,加之他们通晓中、英文,在欧美和亚洲都有人际关系,从而可能使原有集团的经营得到更大发展。二是家族式企业普遍存在家族财产的继承分配制度,子女都有权继承父辈的家产,因此,华人企业权力交接时期会出现财产、资本分散,以致出现企业集团分裂的现象。三是权力交班后,新的掌舵人将有可能失去他们父辈所享有的特权保护,在更为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他们与当地兴起的原住民土著企业家的合作或竞争都有可能进一步加强。总之,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如何实现权力过渡,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发展。
表6 有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背景的香港主要上市公司(1995年) (单位:亿美元)
公司名称 财团背景 主要股东
道亨银行集团有限公司 丰隆集团 国浩(Guoco)
Pao Heng Bank Group Ltd.(马来西亚)
集团有限公司
国浩集团有限公司 丰隆集团
郭令灿及其拥有的
Guoco Group Ltd.(马来西亚) 公司(Guoline Overseas)
信的置业有限公司 远东机构黄廷方
Sino Land Co.Ltd.
(新加坡)
第一太平 三林集团林绍良
First Pacific Co.Ltd.
(印度尼西亚)
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
郭鹤年集团 郭鹤年
Shangri-La Asia Limited (马来西亚)
丰隆银行 丰隆集团郭令灿
Hong Leong Berhad(马来西亚)
南华早报(集团)有限公司
郭鹤年集团 郭鹤年
South China Morning (马来西亚)
Post(Holding)Ltd.
城市酒店有限公司 丰隆集团郭令明
CDL Hotels International Ltd.
尖沙咀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远东机构黄廷方
Tsim Sha tsui Properties Ltd.(新加坡)
东方电讯有限公司 C.P.集团(正大) 谢国民
Orient Tekecom &
(泰国)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卜蜂国际有限公司 C.P.集团(正大) 谢国民家族
C.P.Pokphand Co.Ltd. (泰国)
华地有限公司 力宝集团李文正家族
Hong Kong China Liimited (印度尼西亚)
力宝有限公司 力宝集团李文正家族
Lippo Limited(印度尼西亚)
中策集团有限公司 金光集团 黄鸿年
China Strategic Holdings Ltd.(印度尼西亚)
亚洲金融集团有限公司 盘谷集团 陈有庆
Asia Financial Holdings Ltd. (泰国)
公司名称 主要业务
资产总值
道亨银行集团有限公司
银行86.74
Pao Heng Bank Group Ltd.
国浩集团有限公司
银行、金融、保险、基金 98.72
Guoco Group Ltd. 管理、房地产、制造业
信的置业有限公司
房地产 43.06
Sino Land Co.Ltd.
第一太平
市场分销、综合房地产26.69
First Pacific Co.Ltd. 服务、电讯、银行、投资
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 酒店19.55
Shangri-La Asia Limited
丰隆银行
银行
Hong Leong Berhad
南华早报(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业
4.46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Holding)Ltd.
城市酒店有限公司
酒店 17.11
CDL Hotels International Ltd.
尖沙咀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房地产、酒店、餐厅、 4.06
Tsim Sha tsui Properties Ltd. 管理
东方电讯有限公司
电讯 8.75
Orient Tekecom &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卜蜂国际有限公司
饲料、禽畜养殖、机械 8.32
C.P.Pokphand Co.Ltd. 设备贸易、摩托车制造
华地有限公司
房地产 12.99
Hong Kong China Liimited
力宝有限公司
房地产、金融35.92
Lippo Limited
中策集团有限公司
轮胎、纸张、啤酒 8.13
China Strategic Holdings Ltd.
亚洲金融集团有限公司
投资控股、银行、股票、 10.86
Asia Financial Holdings Ltd. 保险
(资料)香港《亚洲周刊》,1995年10月22日,第47—73页,笔者作成。
3.华人企业集团的科技力量问题。如前所述,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多由商业经营和劳力密集型企业起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多元化经营,也是偏重于资源产品加工业、金融业、不动产以及服务业等,行业和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低,既或是一些已涉足重化工业和高科技的企业集团,也是用合作或购买的形式,依赖于发达国家、NIE[,s] 跨国企业集团的成熟技术,而华人企业集团本身缺乏研究、开发生产技术的能力,尤其缺乏高科技的力量。这一点如不改变,华人企业集团受制于发达国家跨国集团的局面,亦将无法改变。目前,亚洲经济发展迅速,世界跨国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经济不断从传统工业转变为未来的信息产业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将不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而在于更好的运用高科技。东南亚国家也正处于产业升级的时期,这些国家的华人企业集团无疑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抉择,如何利用这一时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密集程度,并拥有自己的强大的制造技术,以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将是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继续发展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表7
ASEAN各国最大的10 家华人企业集团掌舵人年龄(1993)
80年以上70—79岁60—69岁50—59岁
新加坡 2 2
4 1
马来西亚
4 1
2
泰国
4 4
印尼
2 5 2
菲律宾 4 5 1
合计
216 196
40—49 30—39 不明合计
新加坡 1 10
马来西亚
1 1
1
10
泰国
2 10
印尼
1 10
菲律宾
10
合计
5 1 110
(资料)香港《Forbes资本家》杂志,1995年6月号, 由笔者统计列表。
六 关于未来发展趋势
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可以看出其今后的一般趋势。
1.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与战后当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步,是当地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当地国家实施的推行工业化、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以及动员华人经济力量参与发展的民族经济政策,是华人企业集团今后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国际资本对东南亚投资的活跃化、亚洲经济、华人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是促进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亚洲国家、东南亚地区经济交流的活跃,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所起的桥梁作用会显得日益重要,其自身也会在经济交流中得到壮大发展。
3.香港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现,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了新契机。香港作为东盟(ASEAN )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也是东南亚华人企业的重要投资、融资中心,更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独特的桥梁。回归后的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东西方文明兼收融合、自由开放的经营环境不会改变,将继续发挥金融、商贸、资讯、营运中心的作用。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这也将促进香港与东南亚之间联系,其桥梁作用更为增强。这种新的经济关联,为香港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更大动力,也无疑给东南亚各国华人企业集团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4.华人企业集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新面临的问题,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随着企业集团老一代创业者手中权力的过度,一方面加强了企业的当地化倾向,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走向现代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从而使负面的影响逐渐减少。
根据以上分析,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规模的实力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本国经济发展和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强,前景是乐观的。
注释:
〔1〕〔2〕井上隆一郎编《亚洲的财阀和企业》,第1页, 日本经济新闻社,1994年,东京。
〔3〕〔5〕小池贤治、星野妙子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团》,第73~74页,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出版,1993年,东京。
〔4〕橘川武郎《日本的企业集团》,第229~230页, 有斐阁出版,1996年,东京。
〔6〕方雄普等主编《华侨华人概况》,第4~17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北京。
〔7〕〔20〕汪慕恒主编《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 分别为第152页、第1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厦门。
〔8〕《苏哈托自传》,1989年印尼文版,第379页,转引自《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第28页。
〔9〕例如在1988年时,泰国销售额最高的250家企业中,股份公开的只占20%。见Kenji Koike and Taeko Hoshino,BusineSS Groupin Developing Economies,p.63,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of Developing Economies,1993,Tokyo.
〔10〕渡边利夫,今井理之编,《概说华人经济》,第210页, 有斐阁出版,1994年,东京。
〔11〕末广昭、南原真《泰国的财阀》,第173页,同文馆出版, 1991年,东京。
〔12〕日本《朝日新闻》,1997年3月6日:“东南亚企业加速对外投资”。
〔13〕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3年9月7日。
〔14〕Survey on Chinese Indonesian Companise and TheirForeign Investment,1993,P.T.CISI Raya Utama.转引自渡边利夫、今井理之编,《概说华人经济》,第264页。
〔15〕印度尼西亚《经济新闻》,1991年7月,1992年4月号。转引自汪慕恒《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第36页。
〔16〕〔18〕〔19〕依次为《FORBES》1995年6月号、7月号、6 月号。
〔17〕游仲勋编《华侨华人经济》,第149页,钻石出版社出版, 1995年,东京。
〔21〕朱炎:《华人网络的秘密》,第48 页, 东洋经济新报社(Toyo keizai Shimposha),1995年,东京。
〔22〕上引小池贤治、星野妙子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团》,第75—85页。
〔23〕香港《亚洲周刊》1996年9月1日。
〔24〕青木健、大西健夫编《ASEAN跃动的经济》,第162—163 页,早稻田大学出版社,1995年,东京。
〔25〕涂照彦《从台湾看亚洲》,第180 页, 时事通讯社出版,1995年,东京。
〔26〕《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版,第554—555页。
〔27〕《东南亚纵横》杂志,1995年第2期,第54页,中国南宁。
〔28〕日本《ジエトロセソサ》,1994年5月号,第46页。
〔29〕[美]约翰·奈斯比特著《亚洲大趋势》,蔚文译,外文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
标签:新加坡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马来西亚移民项目论文; 菲律宾华人论文; 泰国华人论文; 马来西亚华人论文; 家族企业论文; 泰国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