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SBU_张瑞敏论文

企业文化SBU_张瑞敏论文

企业文化之SBU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SBU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2003和2004年,海尔连续三年的发展主题都是“速度、创新、SBU”。这三者是一体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广义的“大创新”范畴。速度指的是创新的速度,创新指的是高速度的创新,而创新和速度都是依靠SBU实现的。SBU是创新和速度的主体,是“大创新”的根本。“大创新”的目标和效果都直接指向用户,即创造用户价值、创造用户资源、创造用户忠诚度。

海尔流程再造第一阶段(1998.9.8~2003.9.8)的宗旨是三化:信息化、扁平化、网络化;任务是:推倒企业内外两堵墙,成为无边界企业。

海尔流程再造第二阶段(2003.9.8~2008.9.8)的宗旨是三主:主体、主线、主旨。主体就是把每个员工从管理的客体变为主体,从管理者变为经营者;主线就是使所有员工围绕一条线,这条线就是从用户得到订单并使用户得到满足;主旨就是每个人都成为SBU。海尔认为,第二阶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个人能否成为SBU。

SBU之由来

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意为“战略事业单位”。这个概念是GE公司的经理们为了研究企业资源的分配而发明的。他们给GE确定了43个SBU,每个SBU都是GE的一个分支,各有其使命、竞争者及经营战略。

海尔在GE的基础上,又大胆把SBU向纵深发展了一步---不仅要使每个事业部成为SBU,而且要使每个人都成为SBU。这样,集团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员工也就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正如黄建武在一篇文章中所说:“海尔靠SBU把企业所有流程的参与者老板化,期望的是这些SBU以一个经营者的身份做好自己所在点位的所有工作,最终希望每一个SBU产生效益,由此SBU1+SBU2+……,产生海尔集团的这个大SBU的高效发展。”

可见,海尔SBU的目的,就是在推倒企业的内外墙之后,再让每个员工都直面市场;就是不以行政的方法,而以市场的方法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SBU运行机制

每个企业都有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张瑞敏说:“我们的做法是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公司,都能进行自主经营。”因此,海尔把这三张表化作了每个员工的“SBU经营效果兑现表”,将企业资产分解到每个使用或占用者亦即每个员工的头上,每个员工就担负起了使其增值的责任,同时拥有了相应的经营权力。资产增值了,个人才有收入,否则就要为此买单。这样,每个人就具备了SBU的四要素:市场目标、市场订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里所说的“市场”,指的是企业内外两个市场。

据《海尔人》报道,计算SBU收入的基本公式是:SBU收入=劳动力价格-损失+增值。具体到每个SBU,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比如:某质量中心经理收入=劳动力价格-库存损失-应收账款-不良品损失+增值提成。2003年8月份,该经理盈利增加了40%,退机损失下降了71%。

BU的跨文化意义

如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张瑞敏的SBU无疑是对传统管理理论、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那么,如果站在文化的角度,又该对其做何阐释呢?

〔SBU对西方自助主义的借鉴〕IN?鄄DIVIDUALISM一词,在中国人编写的《英汉词典》中,被解释为:利己的“个人主义”。而英语权威辞典《美国传统辞典》的解释是:Belief in the primary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and in the virtues of sel?鄄freliance and personal independence。我对这段英文的理解是“一种信仰:信仰个体的本原重要性;信仰自助和个人独立的美德”。因此,我把这个词翻译为“自助主义”或者“自强主义”。他应该不是一个贬义词。

据我国《参考消息》报道:前苏联解体时,美国人送去的第一份礼物不是经济援助,而是一部电影《WORKING GRIL》(打工女郎)。影片的情节很简单,一个貌不惊人、出身寒微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关系的支持,靠着个人独立奋斗获得了职业上的成功,最后享受到了好生活。我们不必猜测这份礼物的用意,但这部电影却反映出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自助主义。自助主义,恰恰就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支撑。

一个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文化惰距”(Cultural Leg)---社会现实变化了,而人的思维和意识没有随之变化,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也没有同步。比如,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等、靠、要”思想,至今依然残存在不少人的头脑之中。相比之下,张瑞敏在这方面确实比一般人先知先觉,他率先倡导并引领海尔迅速踏上了自强的征途。当前,以“人人都是SBU”为主旨的流程再造,其深层用意不正是为了消除这种“文化惰距”?

2003年9月15曰,《青岛日报》登载了张瑞敏对记者说的一段话:“如果把创新的空间和压力给每一个人的话,很多你想不到的事,他就能想到了,因为他要体现自身的价值。你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在哪儿?我看就在这儿。计划经济是上边什么都锁定好了,你来干。市场经济是你自己到商海里去竞争,什么办法你都会想出来。”

现在,我们还经常听到有人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引申下去还要“靠单位、靠熟人、靠关系”等等。很多人就是在“靠”,一直“靠”到企业倒闭也没有想到去独立创业。这种“靠文化”反映了一种被动的人身依附关系。

2002年,张瑞敏在海尔纪念“五四”大会上说:“西方有句话,上帝只助自助之人。”他提倡青年人“发挥好的个性,克服不好的个性”。同年,在新员工与集团领导见面会上,张瑞敏用刘向《说苑·谈丛》中的“高山之巅无美木,大树之下无美草”来勉励新员工,他恳切地说:“不能依赖别人,也没有人能真正地帮助你,最后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己,”在2003年海尔纪念“五四”座谈会上,张瑞敏又进一步指出:“‘五四’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到海尔青年人身上,就是做创新的SBU。”他勉励海尔青年“不只做一颗螺丝钉,还要经营一部机器”。由此可见,海尔的SBU借鉴吸收了西方“自助主义”的精华。

〔SBU对日本传统经营观念的冲击〕日本与中国有着类似的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突出强调团体、资历和人身依附,这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曾经起到良好的作用。但目前,日本一些公司感到了变革的必要,纷纷废除年功序列和终身雇用等传统做法。《人民日报》报道,2003年2月19日,张瑞敏在日本能率协会生产革新大会发表了演讲。张瑞敏演讲近一个小时,听讲的日本人士对他讲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在研究所工作的荣武男先生告诉记者,把推广SBU比喻成“每个员工都是老板”的说法很有新意,这个经营理念比日本企业先进。《光明日报》驻东京记者陈志江报道,日本能率协会会长富坂良雄说:“张瑞敏先生的演讲是向世界发出的声音,对日本的传统经营观念造成了冲击。年轻的海尔为年老的日本能率协会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日本企业在经营中强调团队精神,海尔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在经营过程中把人作为经营的主体,这种逆向思维显示出两国在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目前日本企业正在对企业经营体制、理念等进行改革探讨,在这关键时刻,海尔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经验。”

人们都记得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那是他给旧的质量意识的狠狠一击,我们从中看到了他的胆识和魄力。而今天推行SBU,张瑞敏所要“砸”的东西太复杂了,其涉及的范围、影响的深度、工作的难度,远远不是一锤就可以奏效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光明日报》驻东京记者陈志江说,我们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张瑞敏---这位企业战略家胸中涌动的激情。

值得欣慰的是,SBU管理与文化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们热切期待:SBU能够成为海尔继OEC之后,对中国管理界乃至世界管理界的又一贡献。

标签:;  ;  ;  ;  

企业文化SBU_张瑞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