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情报界对情报及其核心概念的认知偏差 *
周京艳1,2吴晨生1,2 付 宏1,2 刘 如2,3张惠娜1,2
(1.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44;2.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 北京 100044;3.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44)
摘 要: [目的/意义] 科技情报界对情报及其核心概念存在诸多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严重影响了情报工作实践。理清这些认知偏差并加以纠正,将有利于情报事业的发展。[方法/过程] 从情报概念、情报工作的核心任务、情报工作的起源、情报观四个方面,总结了情报界对情报及其核心概念的认知偏差,分析了具体表现。[结果/结论] 情报工作是一项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它的基本定位:“耳目、尖兵、参谋”,它的终极目标:维护国家生存与社会发展。纠正对情报工作的认知偏差,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其基本定位和终极目标。
关键词: 情报;科技情报;情报工作;认知偏差
近年来,我国科技情报界对情报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反思,指出了情报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情报工作者从事“打杂”工作,IT在情报界鸠占鹊巢等现象明显,情报技术与情报研究本末倒置[1];情报活动与管理严重脱节,学术与实践话语体系亟需重构与升级[2]。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科技情报界对情报、情报工作等核心概念存在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情报工作的发展。
1对情报概念的认知偏差
开展情报工作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情报,即对情报的内涵与外延、情报的属性等有明确认识。从学术角度来看,我国的情报概念处于混乱状态。虽然科技情报界对情报概念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但至今未形成公认的情报定义。例如,很多文章使用了同一个词“情报”,但具体描述的“情报”则千差万别,以至于作者在提到“情报”时需要对自身所涉及的“情报”进行一定的说明,否则后续论述将难以展开。当前科技情报界对情报概念的认知偏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角度众多,形成了众说纷纭的情报定义现象;二是出现了从情报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情报定义,虽有一定认可度,但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尚难以全面推行。
1.1众说纷纭的情报定义 根据《情报科学理论》中对情报定义的梳理,情报界主要从信息、知识、智慧等角度来定义情报[3]。如“情报”是一种能为受信者所理解并对受信者有用的信息;情报是经过人类选择的信息。这是从信息的角度来定义情报。“情报”是人们思考与行动所需要的知识;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这些是从知识的角度定义情报。“情报”是人们意志、决策、部署、规划、行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智慧。这是从智慧的角度来定义情报。这三个角度的定义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细究起来又会发现,人们对信息、知识、智慧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关于信息的定义就有200多种。同时,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界限也模糊不清。因此,多角度的情报定义不但未能说明什么是情报,反而进一步造成了情报定义的混乱。
1.2几种获得一定认可的情报定义 目前得到较多认可的情报定义有以下几种:一是钱学森认为,“情报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4]。钱学森先生从科技情报工作的实践出发,对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他指出,情报是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个定义中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情报是一种知识,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其次,情报要针对某一个问题,有及时性、针对性的要求。此外,钱学森先生还将情报与资料进行了区分:资料不是情报,情报工作包括资料的过程,但是由资料获得情报需要经过一个活化、激活的过程。二是池建文从认知的角度给出了情报定义,认为“情报是关于他方事实的本来面貌和深层次原因的判断,是新信息与旧知识融合所形成的新认知”。“新认知”包括,对外界新的发展变化的捕获,对既有事实的新发掘,新的观点和见解的凝练[5]。他常用的例子是:“狗叫了”是信息,“狗叫了,鬼子进村了”是情报,因为后者是情报人根据前者作出判断而形成的新认知。三是吴晨生等人提出的“情报是人脑做出的有价值的判断”[1]。在这个定义中,有3个关键词:人脑、价值、判断。“人脑”,即情报是经过了人脑的加工,而不是人的条件反射。“有价值”,情报的“有价值”是针对目标对象的价值。“判断”,既表示过程(情报生产的过程),又表示结果(知识)[6]。这三种定义产生于情报工作实践之中,因而获得了一定的共识,但尚未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全面认可。
情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我们既要看清其发展的一面,更要明白其中的永恒。虽然朴素的情报思想足以支撑日常的情报工作,但由于对其普遍和永恒缺少认识,导致目前情报专业的优势不大。情报概念的多种说法虽然是学术中的有益争论,但长久的争论必将阻碍情报工作实践。因为没有统一的定义必然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去指导工作,就会导致情报工作的重点不一、目标不一。其中,情报概念的纷争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科技情报界对情报工作起源和情报工作核心任务的认知偏差。
2对情报工作起源的认知偏差
与对情报定义的认知偏差相似,我国情报界对情报工作的起源也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例如,有的学者将图书馆学的诞生作为情报工作的起源,有的学者则将1956年中国科技情报所的成立作为情报工作的起源[7]。这种认识的差异与具体的领域情报有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足以概括普遍意义上的情报工作的起源,如1956年中国科技情报所的成立可以认为是科技情报工作的起源。
3.3缺乏支撑决策、引领决策的情报产品 支撑决策、引领决策是情报工作的目标。由于提供的是信息服务,而不是经过人脑判读的情报,不少情报机构生产的情报产品都是资料汇编,很少生产出对决策有积极影响的情报产品。一份高价值的情报产品,总是能够解决决策者近期或远期的困难,能够保证组织的安全、维护组织的利益。服务于组织的安全与发展是情报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情报与信息的根本区别。以竞争情报为例,一份高价值的情报产品具有以下特征:明确的需求,并以问题为导向来收集信息;倚重可靠的一手信息,高度凝练精准表达;深度分析,提出实操层面的解决方案[17]。其他领域的情报产品也具有类似的特征。但是,满足这些特征的情报产品数量有限,支撑决策、引领决策的产品可谓是凤毛麟角。
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大量的物理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同学们大多过于重视物理习题的数量,而忽视了物理习题解答的质量,做无用功,不利于提升自己物理解题能力.所以,同学们应通过摘抄经典物理习题,分析并运用各题型的提分技巧,同时应根据自己物理知识方面的遗漏和不足,进行有选择性的摘抄,并及时进行复习和回顾,领会和掌握其中所蕴含的物理思想,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达到事半功倍的习题训练效果,全面提高物理习题解答能力.
现有交流配网结构存在网架结构薄弱、动态无功不足及线路损耗较大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更多的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微网的推广,会导致电网电源的高度分散化。直流配网在未来的人口密集的城市供电将有极大的优势,可以减少无功补偿设备的投资与占地面积、线路损耗、以及线路走廊占地面积等,其发展趋势不言而喻。未来配电网的形态将是多个电压等级构成多层次环网状、交直流混联的架构模式,以区域直流、交流环形母线为基本结构单元,支持新能源、储能接入和能量双向流动。
3对情报工作核心任务的认知偏差
3.1热衷于普通信息资源的建设 在情报工作中,情报机构热衷于信息搜集、数据库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信息资源是开展情报工作的基础,资源优势也是情报机构的优势。但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应该是以情报判读为中心的,是为快速响应情报用户的情报需求做准备的。在数据获取相对容易的大数据时代,普通信息资源的建设可以由数据服务商来完成。换句话说,在大数据时代,普通信息资源的建设属于信息工作的范畴,而不是情报工作的主要内容。情报工作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建设,但不是毫无头绪、毫无目标的资源建设。我们认为,情报工作中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是围绕机构的定位、具体的任务,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为情报的判读做准备,如此方能建设具备竞争力的资源建设。很长一段时间内,情报机构因为掌握了重要的信息资源而具备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在数据、信息获取方便及快捷的时代,单纯的信息资源搜集与建设已经不能使其保持核心竞争力。只有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并且能够为后续的情报判读所用,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建设。但是,我国情报工作者还没有转变思维与方式,依然热衷于建设千篇一律的信息资源。
其实,中国科技情报所成立之时,其职能是“耳目”“尖兵”“参谋”。这三者本就是军事用语,因此即使是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的成立作为中国情报工作的起源,也没有脱离情报的军事起源。吴晨生、王延飞等新一代情报人增加了情报“引领”的功能,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但是,自情报改为信息后,情报的“耳目”“尖兵”“参谋”的角色与功能日益丧失,科技情报界日渐将情报工作的起源归结于信息管理。由此,信息工作成为科技情报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情报工作起源的认知偏差进一步造成了对情报工作核心任务的认知偏差。
此外,在提到情报服务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情报是为决策主官服务的[16]。那么,情报究竟是为决策主官这个职位服务,还是为处于决策主官位置上的个人服务?情报服务是市场专业性服务还是秘书服务,或者说情报是为政府服务还是为官场服务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情报人深入思考。
情报工作应该有情报理论的指导与支撑,概念是理论的起点。由于情报概念认识的差异,情报界对情报工作核心任务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例如,从信息的角度来理解情报就会以信息工作为情报工作的核心任务,将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等作为情报工作的重心。从知识的角度来理解情报则将知识组织、知识发现、知识服务作为重点任务。
3.2重在信息服务,缺乏情报服务 由于热衷于信息资源的建设,未对信息资源进行以情报判读为中心的开发和转化,信息的序化工作也完成得差强人意,因而最后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信息服务,而不是情报机构本该具有的情报服务。信息服务是“专门信息服务机构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地将开发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14],重在信息传递。情报服务则是情报人为决策者提供的用于决策的情报,它是在信息序化和转化的基础上,经过了情报人的判断所得出的结论,即情报服务不单纯是信息的传递。尤其是在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的时代,决策者需要的不再是触手可得的信息,而是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情报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最大区别是:信息服务重在告诉用户“发生了什么”,情报服务则重在“对我意味着什么”以及“我该怎么办”[15]。从目前情报机构提供的服务来看,其工作重点在于告诉决策者“发生了什么”,告诉决策者应该怎么办的服务则非常少,尤其是缺乏面向高端用户的、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的情报服务。
安仁古镇在原有古镇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在文化方面进行深层提炼,文艺表演、室内设计、古镇商铺安排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安仁古镇的建设商吸取经验,在已建设基础上撤回资本转型轻资产运营。古镇整体建筑文理细腻,景观设计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点缀设计,利用有生命的植物景观述说小镇历史,点缀的景观进行小镇特色的提炼。小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游客量较少,成本回笼慢,在吸引专业公司入驻后有高规格的规划,市场前景尚不明朗。
情报工作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早在2 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便记载了大量情报工作,并形成了一定的情报理念[8]。情报诞生于军事领域,刚开始时主要被当作军事用语使用,具有机密性、对抗性、竞争性、谋略性、时效性等特征[9]。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报一词的使用范围扩大,非军事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情报用语。正如学者所说:当代情报研究除了军事、政治领域外,范围已经扩展到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环境、健康状态以及对有组织的犯罪的打击反恐、贩毒等新领域[10]。但是,不管其领域如何扩展,情报活动起源于军事活动这一根本不会改变。
包昌火研究员长年从事情报工作,对情报工作的认识是从具体经验出发,并进行了理论升华。他认为,情报工作是组织为获取和分析情报的一项系统化工作,是一项超越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单一领域的,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控制地搜集、“序化和转化”数据和信息为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服务的科学劳动[11]。钱学森先生也指出,情报工作包括搜集资料、宣传介绍、建立检索体系和情报分析工作(即情报研究工作)四个方面[12]。其中,情报研究工作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最能体现情报价值的工作环节。从工作实质看,情报研究是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问题开展对抗性的信息序化、加工和场景规划。但是,情报人对情报本质、情报工作起源的认知偏差导致对情报工作核心任务的认知偏差,即过分重视信息工作而忽略了情报研究工作。正如苏新宁教授所说的,情报工作已把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当作主要工作[14]科技情报界对情报工作核心任务的认知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三是继续强化山洪灾害防治。进一步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力度,继续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补充完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确定的2014年建设任务,逐步建立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4对情报观的认知偏差
社会成员对情报的看法即为情报观,历来情报观都极富时代感[18]。情报观指导具体的情报工作,正确的情报观将促进情报工作的开展,而错误的情报观则将阻碍情报工作的发展。情报工作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服务于总体国家安全是当前情报工作的主要任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现代情报学应与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相关联,致力于解释、预测新时代国家安全与发展中的情报现象,指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治理[19]。因此,新时代的情报工作应该将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等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的情报工作者具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和大情报意识。但是,目前我国的情报工作者尚缺乏大情报意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也有待提高。虽然情报学界进行了众多研究,但总体国家安全观、大情报观并没有贯彻到情报工作之中。
4.1缺乏大情报观 大情报观的核心理念是符合情报本质和情报工作规律的,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信息的过度重视,导致了情报工作范围的无限扩大,导致偏离情报的本质。只要纠正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大情报观仍然是一种符合情报实质、能够指导情报工作的情报观念。因而近两年不断有专家指出,我们的情报工作要有大情报意识。但是,这种大情报意识还仅仅停留在专家的呼吁中,远远没有贯彻到情报工作的实践中。我们的情报工作仍然是以各自的领域为中心,围绕传统的服务对象开展工作,情报人尚未树立大情报意识,仍然以小情报观指导着自己的情报工作。
4.2缺乏总体国家安全观 情报工作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国家安全。情报之所以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也正是其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维护国家安全是情报工作的终极目的,情报工作应该围绕时代的国家安全观来展开。201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正式提出,成为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观。情报界意识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情报工作带来的重大影响,情报学者对其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20]。然而,在实际的情报工作中,总体国家安全观尚未引起情报人的重视。很多情报工作人员认为,维护国家安全是军事情报或安全情报的任务,其他如科技情报、社科情报、竞争情报等,与之关系不大。有些地方情报机构则认为,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情报机构的任务。这一点从当前地方情报机构所开展的具体业务就可以看出。这些认识是缺乏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意识的表现,不利于情报工作的发展。须知国家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情报资源的共享,需要跨部门的协同与联动,因而需要所有情报机构、需要每一个情报工作人员的参与。而情报工作机构和情报工作人员只有将自身置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大战略中,为2030年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而工作,才能完成情报人的使命,体现情报工作的终极价值。
5结束语
作为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情报活动是人类竞争的产物,并在军事战争中发展进化,逐渐形成了一些情报理论和思想。在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的驱动下,情报活动组织化和专业化,并逐渐形成分支,成为一项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社会分工——情报工作。因此,情报工作是一项有组织、有目的的情报活动。按照具体的应用领域,情报工作可分为军事情报、国安情报、公安情报等安全类情报工作,以及科技情报、社科情报、经济情报、竞争情报等发展类情报工作。
那天之后,雷染君又在学校里跟姜祈打过好几次照面,她尽量装作若无其事地避开他的眼神,可一旦他们的目光相撞时,她就会如受惊的兔子一般匆忙逃离。雷染君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态度会不会伤到姜祈,明明四年前她还拼命地讨好过他,只为得到他的肯定,让他甘愿叫她一声“姐姐”。四年之后,却一切都变了……
从一种作为竞争产物的情报活动,发展至有组织、有目的的情报工作,再至各领域全面展开的情报工作,这是情报工作的发生和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情报工作逐渐形成了其基本定位:“耳目、尖兵、参谋”;确定了其终极目标:维护国家生存与社会发展。因此,克服情报工作中的认知偏差应该坚持其基本定位和终极目标。如此方能回归情报工作的本来面目,突破当前情报工作的困局。
参考文献
[1] 吴晨生,张惠娜,刘 如,等. 追本溯源:情报3.0时代对情报定义的思考[J]. 情报学报,2017(1):1-4.
[2] 李 阳,孙建军. 中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本土演进:理论命题与话语建构[J]. 情报学报,2018(6):631-641.
[3] 靖继鹏,马费城,张向先,等.情报科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4] 史秉能,袁有雄,卢胜军. 钱学森科技情报工作及相关学术文选[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5] 池建文,顾小放.科技情报工作需要尽快摆脱“非常态”[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6):721-724.
[6] 时艳琴,陈雪飞,谢 威,等. 情报3.0时代情报的特征、任务与工具[J]. 情报杂志,2017,36(10):1-5.
[7] 高金虎. 从“国家情报法”谈中国情报学的重构[J]. 情报杂志,2017,36(36):2-7.
[8] 周京艳,黄裕荣,刘 如. 《孙子》的情报理念探析[J]. 孙子研究,2017(4):37-41.
[9] 谢晓专. 情报学“名不副实”的尴尬及其解决之道[J]. 情报资料工作,2010(3):14-19.
[10 ] 卢 宏,汪社教. 国外Intelligence之实践、研究与教学管窥
[J]. 图书情报工作,2005(9):26-30.
[11] 包昌火,刘彦君,张 婧,等. 中国情报学论纲[J]. 情报杂志,2018,37(1):1-8.
[12] 钱学森. 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J]. 医学信息学,1984(2):3-10.
[13]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回归[J]. 情报学报,2017(4):331-337.
[14] 贺德方. 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M]. 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 陈 峰. 论面向高端用户提供情报服务的四个层次[J]. 情报杂志,2016,35(10):13-17.
[16] 尹明理,周京艳,唐 磊,等. 基于决策主官情报需求的情报简报生产[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12):114-117.
[17] 陈 峰,张 薇.“中兴事件”中的典型高端竞争情报产品分析[J]. 情报杂志,2018,37(5):5-9.
[18] 王崇德. 情报观的进化[J]. 情报业务研究,1990(4):169-173.
[19] 赵冰峰. 论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中国现代情报体系与情报学科[J]. 情报杂志,2016,35(10):7-12.
[20] 杨国立,李 品. 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情报工作的深化[J]. 情报杂志,2018,37(5):52-58.
The Cognitive Deviation on Inform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mmunity in China
Zhou Jingyan1,2 Wu Chensheng1,2 Fu Hong1,2 Liu Ru2,3 Zhang Huina1,2
(1.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44;2. Beijing Decision-making Consultant Center,Beijing 100044;3.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44)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There are many cognitive deviations in information and its core concepts in the information community,which seriously impedes the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clear up these cognitive deviations.[Method /Proces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gnitive dev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ts core concepts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the core task of information work,the origin of information work,and the view on information.[Result /Conclusion ]Information work is an organized and purposeful social activity. Its basic positioning is "eyes,ears and vanguard",and its ultimate goal is maintaining national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icking to the basic orientation and ultimate goal is a right way to correct the cognitive deviations of Information work.
Key words :inform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information work;cognitive deviation
收稿日期: 2019-05-15
修回日期: 2019-06-19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科技情报服务创新研究”(编号: 18BTQ054)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周京艳 (ORCID: 0000-0003-0599-0130),女,1986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情报分析;吴晨生 (ORCID: 0000-0003-3553-6967),男,1967年生,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付 宏 (ORCID:0000-0002-1263-9536),男,197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刘 如 (ORCID:0000-0002-3672-6458),男,1982年生,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张惠娜 (ORCID:0000-0001-7835-8115),女,1978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
通信作者: 付 宏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19) 11-0015-04
引用格式: 周京艳,吴晨生,付 宏,等.我国科技情报界对情报及其核心概念的认知偏差[J].情报杂志,2019,38(11):15-18,33.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9.11.004
(责编/校对:刘影梅)
标签:情报论文; 科技情报论文; 情报工作论文; 认知偏差论文;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论文; 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