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家庭贫困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传统的关注点已经由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问题转向他们的心理层面。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自卑、焦虑、嫉妒、不合群等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职中生 贫困生 心理 心理问题
随着职业中学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据统计,经济困难生占职业中学在校生的15%-30%,经济特困生占在校生的8%-15%。从总体上看,尽管他们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的意志力、 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认真勤奋、生活俭朴、 作风朴实、 为人诚恳等,但从少数个体上看,也存在不少心理失衡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弱势群体。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准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神救助的对策,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全的人格,是职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外表争自尊,内心多自卑
这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自尊是一种自我体验,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经济困难学生和其他职业中学学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而且这种自尊意识的强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后者。他们渴望在同学中间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但由于经济困难,生活学习条件差,见识少,导致他们又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他们把经济上的不如人、 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上的不如人,甚至扩大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强烈的自卑心态中。常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上采取逃避方式。
2.情绪忧郁、 冷漠,对生活缺乏激情
贫困学生的生活条件,给贫困职业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上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从身体上看,他们营养不良、 身体素质差,影响其学习效率及成绩。从心理上看,总感到事事不尽如人意,无心做任何事,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心境忧郁,有一种无兴趣、无望、无助的感觉;再者,面对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己每年拿大笔的费用上学,却不知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偿还债务。这些都为他们的心理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去了学习动力,消极地对待人生与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生活充满了浓重的灰色调。
3.自我封闭,向往却逃避着人际交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融入集体,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维系着个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经济困难学生来到职中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同样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渴望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青春活力。然而,某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窘而产生自卑,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不能融入其中。再者,某些学生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学生的本分,为了父母的期望,强迫自己天天学习,害怕参与活动浪费自己的时间、耽误自己的学习。同时,现代社会的交往往往夹杂着更多的物质利益,经济困难学生害怕过多的交往给自己带来物质负担,而怯于与别人交往,不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常常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长此以往,会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孤独沮丧,对前途失去信心。
4.内心敏感,过度自我防御
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都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遭受更多的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是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还表现在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调查发现,56%的经济困难学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经济困难学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5.感情脆弱,行为偏激
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卑、敏感、忧郁,心灵非常脆弱,自尊心极强,很容易受到“伤害”。这导致他们内心不够宽广和宽容,对很多事物都带有成见和偏见,而且总是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为:爱钻牛角尖,喜欢用“放大镜”看待社会消极面,对学校、老师和班干部的工作看到的更多的是不足。而且由于自卑和偏激心理的存在,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还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对家庭条件优越而且表现张扬的同学很反感,从内心“鄙视”、讥讽他们;有的人因感情问题而走向极端,甚至酿成悲剧。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何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调查表明,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比非经济困难学生高出5个百分点。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内源性因素而言
主要是不能正确调整矛盾心态,个体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心理的内因。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评价偏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种自我认知上的偏差使他们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往往盲目贬低自己而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就职业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来看,虽然他们心理上逐步趋于成熟,但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如独立与依赖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渴望理解与心理闭锁的矛盾。这些心理矛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有的人经过锻炼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但也有一些人往往难以承受生活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心理变得更加脆弱。如果不进行正确的调整,时间一长,最终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心理问题。 再加上个别内向型性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喜交往,面对生活的困境,不能把负性情绪发泄出来,时间长了,无法承受的内心压抑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
2.从外源性因素而言
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环境因素上看,一是社会阶层分化造成经济困难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济困难学生一般都来自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而进入职中后又要交纳数额不菲的学费、住宿费、书费等,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对于临近毕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就业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他们形成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和虚伪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实的矛盾相冲突,导致他们心理困扰加剧,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三是社会上一些资助活动开展不当,无意中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 教育滞后或方法不当等原因,使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从校园环境因素看,首先,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在心理上给予及时辅导、在经济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其次,学校虽给予了经济的支持,但方法不太合适。比如,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最后是校园消费的影响。随着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社会时尚的影响,职中学生们不再满足传统的吃饱穿暖等要求,而是追求更流行、更时尚的东西。他们在消费上追求新异,推崇时尚,唯恐落后于时代潮流。这种无计划、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等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只好通过外出打零时工、到公司兼职等赚些外快,来补贴自己的平时花销;还有些人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家庭环境因素看,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底层收入家庭,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业上取得成就来改变不如意的生活状况。有些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就是在一种只有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才能得到奖励,一旦成绩不好就要挨打的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他们在进入职中后如果学业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他方面又赶不上他人,就很容易使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爆发或转换成心理疾病。再加上家长忙于生计,缺少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许多学生有问题也不与父母交流,在生活中有问题也不向他人倾诉。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精神救助
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失衡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救助。但目前所采取的措施集中在前者,主要是采取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以及爱心捐赠等经济手段,却往往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救助,这就使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停留在表层。因此,加强精神上的救助对于很好地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指导家庭困难学生提高心理自助能力
一是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寻找自我闪光点,养成 “四自”即自尊、 自信、自立、 自强的个性。 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到职中这个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新环境之中,往往会因为其旧的生活习惯、 思想观念带来压力和失落,从而缺乏自信,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是一个必经的磨合过程。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对不能因为经济上的困难而陷入自卑和痛苦中不能自拔,应该把这种苦难当作宝贵的财富,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充分发挥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完善自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要培养“四自”的个性,学习他人的可取之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实践中增强自尊、 自信。同时,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改善经济状况的同时要树立尊严和信心,做到自立、自强。
二是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每个人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缘由产生情绪、烦恼,如果找不到适当的方式进行调节,很容易导致心理危机。因此,经济困难学生首先要建立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烦恼,减轻心理负担,恢复情绪稳定,维护心理平衡。这种机制主要是讲究心理调适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升华、补偿、认可、自我完善以及宣泄等。其次要有健康的消费心理,不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攀比,不参与高消费活动,防止和克服“打肿脸充胖子”的盲目消费。要树立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的意识,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最后,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走出“自我为中心”的有效途径,可以使自己慢慢放弃不安全感和戒备心理,走出孤独的自我,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心胸也可以变得博大。
2.建立长期有效的预防机制
除了继续坚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壮大专业的学生心理咨询队伍、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长期有效的做法外,还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职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消除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失衡的主要方法,要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和控制情绪。
3.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效应
学校和班级可邀请社会上曾经贫困的成功人士或成功的校友,把他们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和现实相结合,作相应的成才报告。通过这种方式能诱发经济困难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让他们对生活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朝着奋斗目标去努力。同时,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在校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给予各种荣誉称号和相对的奖励,在学校新闻媒体进行公开的表彰。
4.构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心理困境,除了健全资助体系以外,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同样很重要。一方面,要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络、海报广泛宣传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学生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经济困难学生,也使经济困难学生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大力提倡和扶植各种职中学生文学、艺术、音乐、科技、理论等社团,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不同的团体活动,使众多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参与其中,增强素质,发掘潜质,既树立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又能让其在实际生活中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学会吸取他人优点,克服自身不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个性。
参考文献
[1]甘志骅《心理与精神护理》.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2]海伦·阿巴兹 著 钟启泉 张华 编 周加仙 等 译《贫困生的有效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的前沿观点》.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2012年11月1日。
[3]张世贤《我与贫困生》.作家出版社。
论文作者:洪 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经济困难论文; 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自己的论文; 家庭论文; 他们的论文; 自卑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