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研究论文_董引霞

(甘肃省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甘肃天水 741020)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收治的新生儿作为参照组(80例),并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后所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参与研究的观察组。对两组护理不良事件与新生儿家属满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护理缺陷: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②参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2.5%,观察组为96.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新生儿病区护理中不仅能够减少护理造成的缺陷,还可使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与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护理风险;新生儿病区;护理缺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213-02

因新生儿各项器官的功能均未得到完全性的发育,外加免疫力较低,因此极易为外界因素影响,促使护理新生儿时,一旦某一流程稍不注意,便会引起护理缺陷与风险的发生。在临床新生儿病区护理中,护理风险的定义为开展医疗护理服务时客观上有可能出现的危害[1]以及风险,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难以预测以及突然发生。作为风险应对的有效方案,护理风险管理可对潜在或现有的风险因子客观评估、识别与处理,最大限度上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防止或者减少医院与患儿家庭的损失。现就我院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在2014年8月-2016年9月这一时间段中选取的160例新生儿均于我院接受护理服务,根据研究要求均分为两组,在参照组中,女性病患32例,男性病患48例;日龄最短1d,最长一周,日龄均值(3.02±1.46)d,其中36例顺产,44例剖腹产。观察组中,30例女性病患,50例男性病患;最短日龄20h,最长6d,日龄中位值(3.11±1.82)d;其中34例顺产,46例剖腹产。两组临床基础资料(日龄、性别、分娩方式),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不明显,即P>0.05,满足本次研究要求。

1.2 护理方法

1.2.1参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但不予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内容有:①初步了解新生儿基本病情;②监测同时详细记录新生儿生命体征;③严格遵照临床医师的嘱咐对新生儿实施对应治疗;④向新生儿家属讲解疾病有关知识,获取其支持及理解。

1.2.2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内容如下:①新生儿病区风险因素分析:依照新生儿病区临床护理的特点,对其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出现的原因,例如溢奶误吸、液体渗出、臀红以及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等;②完善护理流程与制度:定期召开有关护理内容的座谈会,详细全面讨论新生儿病区护理的重点内容、安全隐患及改善或解决方法;建立完善的护理流程标准,健全对应制度,流程内容包括交接班、护理评估以及技术操作等。明确护理人员手部消毒具体制度,提高院内感染管控;每月进行一次新生儿病区物品、空气、地面以及护理人员手部微生物检测。③风险管理小组成立:组长为护士长,组员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每日讲评患儿护理的情况与质量。④培训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每月定期安排护理人员开展急救演练以及培训其专科技能,确保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术与专科知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将护理记录书写清楚,质量控制危重患儿的护理文书,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采取对应措施予以纠正;⑤患儿出院时需对家属实施出院宣教,告知患儿家属合理用药的方式,并讲明日常照料中应注意的事项,确保患儿能尽快康复。

1.3 疗效评价

①护理不良事件观察记录:烫伤、臀红、液体渗出、新生儿窒息以及留置套管针脱出。②护理满意情况评定,通过新生儿护理科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评价的内容总计分为五项,即病房环境(10分)、护理服务质量(20分)、服务态度(20分)、舒适度(30分)以及护患关系(20分),总满意度评分设定为100分,其中高度满意:问卷评分大于85分;中度满意:问卷评分处于60分至85分之间;低度满意:问卷评分低于60分,总满意度=高度满意+中度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数据包中展开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率(n%)表示,组间差应用χ?检验;计量资料则通过(x-±s)表示,组间差异经t值检验,各组间数据对比后获得的P值小于0.05时,表明统计学意义成立;若P值大于或等于0.05,则提示本次研究获得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与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分析

参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为8.8%,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3.讨论

在临床中,新生儿病情的特点通常表现为变化迅速以及较为复杂等等,因而新生儿护理成为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因大部分患儿家属缺乏对护理风险的认知[2],未形成高度的防范思想;外加护理人员在开展新生儿护理工作时,未重视细节方面的护理,因此极易导致护理差错的出现,进而发生护理风险。

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病区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并巩固风险管理体系,使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并增强其责任[3]、防范与法律等意识,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具体护理实践中分析并总结护理潜在以及已存在的风险因子,通过有效及时补救措施的采取,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确保能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的规范,提供给护理对象舒适、人性化、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出现。

据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2.5%)与观察组(8.8%)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提示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可观,能规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同样可得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这与彭文静[4]研究结果中的护理总满意度98.00%接近,表明在新生儿病区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使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关系得以密切,并能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总而言之,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明显降低,同时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提高,进一步表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建议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倩华.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4,23(35):188-189.

[2]巴哈古丽·麦麦提.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6):167-167.

[3]梁如梅,唐钦春.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4):194-194.

[4]彭文静.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病区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136-137.

论文作者:董引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  ;  ;  ;  ;  ;  ;  ;  

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研究论文_董引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