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龙驹中学 404100
摘 要: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缩影。生活实际问题遍及数学各个内容的方方面面,同时数学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探讨,阐述生活与数学联系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要把生活和数学分开。
关键词:数学 生活 联系
一、引言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购物、估算、计算时间、确定位置和买卖股票等等都与数学有关。可以说,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人们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同程度地会用到数学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的思考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这种需要更是与日俱增。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还是基因图谱的分析、工程设计、信息编码、质量监测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自然界中的数学更是不胜枚举,如蜜蜂营造的蜂房,它的表面就是由奇妙的数学图形——正六边形构成的,这种蜂房消耗最少的材料和时间。再比如,100户人家要安装电话,事实上并不需要100条电话线路,只要允许有一些时间占线,就能大大节约安装成本,这正体现了数理统计的作用。因此,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数学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是生活中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不可忽视生活中的数学,要善于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
二、从生活中的事例来发现数学
1.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
(1)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校园生活是同学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我们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中的数学素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校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校园内的几何体,像校门或大厅里的柱子、体育室里的各种球、教室里的门窗和学习园地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像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等;还有其他书本上的几何图形,其中都包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假如能把这些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同学们应该会感到非常真实、亲切,同时也会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数学就在他们身边。(2)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家庭生活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可通过家访、交谈、聊天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学生家里耕地面积的多少、怎样安排不同农作物的最佳种植位置、家庭的经济收入及支出情况等等。以此为背景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融合书本上的具体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是那么的密切。这样的数学问题对他们就比较有吸引力,才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他们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会感到十分轻松和愉快。(3)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社会生活对于学生未来面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节假日期间同学们有比较宽松的社会活动时间,他们可以单独或随家长一道走亲访友,结伴外出旅游,可以到书店里、商场里走一走等,在这些社会活动和交流中也会发现许多的数学问题。如走亲访友购买礼品问题、外出旅游行程规划问题及所需费用问题、去商场所需花费预算问题等等,这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同学们自行解决,培养他们一些社会生存技能,对以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要善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时,让同学们利用阳光测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人影的长和人的身高,初步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奥妙。然后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这时同学们积极性高涨,学习动机强烈,积极探索测量方案,体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整节课下来,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大家在合作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困难,还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要善于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和动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比例线段”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开始设计问题:今年“五一节”,爸爸带小红去风景区玩,回来后,小红在一张1∶1000000的地图上看到她家与风景区的大体位置,她想知道从家里到风景区的距离是多少。要想帮助小红,你会想到哪些问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图上距离是多少?师又问:若知道图上距离,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又提出问题:怎样列比例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题中给出的条件。学生自然地掌握了“比例线段”的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戴宝玉 李杏莲 新课程标准[F],2008,(20),(11)。
[2]戚雪敏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J],2011,(11)。
[3]张天雄 数学新课程标准[J],中学数学,1996,(8)。
论文作者:刘沛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数学论文; 生活中论文; 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要善于论文; 课堂论文; 校园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