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周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周期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1;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5)02-0066-03
1 信息周期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天覆万物,终而复始。人们把这种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终而复始的现象称之为“周期”,并引伸出了许许多多的子周期,如生理周期、心动周期、生物周期、太阳黑子周期、产业周期、生产周期、销售周期、定货周期、教育周期、经济周期等等。那么,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的发展是否依然遵循这“终而复始”的历史嬗变的轨迹呢?
1994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蔡拉(Zeira)提出了“信息周期”的概念(注:Zeira.J..Information Cycl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4,61(1):31-44(中文见:葛新权.信息周期.经济经纬,1995(3):38-42))[1],并将信息周期定义为“由于市场需求信息反复地不断变化,使产出和投资表现为重复的周期。”本文则将信息活动的扩张与收缩交替发生和循环出现的上下波动现象定义为一个信息周期,由此,每一个信息周期都包含着从高涨开始,经历下降阶段,到达低谷,再经历上升阶段这样的过程。
2 测度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测度信息化水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如波拉特法(有的又将其称为GDP比重法或就业结构分析法)(注:[美]马克·波拉特著,李必祥等译.信息经济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信息化指数法(注:陆松梅.信息意识与图书馆建设.云南高教研究.1999(1))[3]、七国信息化指标体系法(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有多高?——论信息化测算方法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http://www.niec.org.cn/gjxxh/xsyjbw04.htm(2004-01-18))[4]、国际数据通信公司信息社会指标法(注:卢向前.测算信息化,有几把尺子?.hnp://industry.ccidnet.com/pub/disp/Article?articleID=1149&colum-nID=14(2004-01-18))[5]、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法(注:梁海丽,于洪彬.我国信息化水平指数测度研究.情报资料工作,1999(4))[6]、三因子多参数法(注:梁海丽,于洪彬.我国信息化水平指数测度研究.情报资料工作,1999(4))[7]、中国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简明信息化指数法(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有多高?——论信息化测算方法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http://www.niec.org.cn/gjxxh/xsyjbw04.htm(2004-01-18))[8],等等,其中波拉特法和RITE信息化指数法应用最广。本文亦采用RITE信息化指数法,采集了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从事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每百万人)、图书出版数量(种)、杂志出版数量(种)、报纸出版数量(种)、专利申请受理(件)、专利申请授权(件)、科技期刊文章总数(篇)、电视机拥有量(万部)、彩色电视机(万台)、个人计算机数(每千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每千人)、移动电话(每千人)、有线电视户(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网络总数(千米),国际电讯(向外运输)(每户分钟)、每部电话国家税收(current US$)、收音机(万台)、邮电业务总量(亿元)、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万公里)、函件(亿份)、平均每人每年发出函件数(件)、报刊期发数(万份)、平均每百人每年订报刊数(份)、电话台数(每千人)、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机部数(部)、长途电话(万次)、本地电话年末用户(万户)、高技术出口(current US$)、人均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US$)、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用于教育的公共开支(总额占GDP%)、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等指标值,计算了1949年至2001年的中国信息化环比指数(注: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专利申请受理(件)、专利申请授权(件)、图书出版数量(种)、杂志出版数量(种)、报纸出版数量(种)、电视机拥有量(万部)、彩色电视机(万台)、Radios(万台)、邮电业务总量(亿元)、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万公里)、函件(亿份)、平均每人每年发出函件数、报刊期发数(万份)、平均每百人每年订报刊数、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机部数、长途电话(万次)、本地电话年末用户(万户)、高校在校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等指标值的数字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之《中国统计年鉴》1984-2002各年及“中经专网”数据库之统计报告(http://211.81.31.53:88/index/showdoc.zsp?blockcode=DBjjn jkjww&filename=200405241099);"Personal computers (per 1,000 people)、Fixed line and mobile phone subscribers(per 1,000 people)、Mobile phones(per 1,000 people)、Cable television subscribers(per 1,000 people)、Internet users、Telephone mainlines(per 1,000 people)、Roads,total network(km)、International telecom,out-going traffic(minutes per subscriber、Telephone revenue per mainline(current U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xpenditure per capita(US$)、Adjusted savings:education expenditure(% of GNI)、Public spending on education,total(% of GDP)、High-technology exports(current US$)、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in R&D(per million people)、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journal articles”等指标值的数字来源于OECD各年度报告。)[9],结果如表1(见下页)。
表1 中国信息化环比指数
年份
环比指数
1949
19501.2724
19511.3693
19521.1367
19531.1514
19541.1839
19551.1975
19561.2944
19571.1876
19581.6696
19592.3306
19601.1062
19610.7585
19621.1558
19631.0318
19641.0251
19651.1238
19660.8217
19670.8182
19680.9188
19691.0366
19701.8433
19711.6464
19721.3137
19731.3153
19741.1391
19751.1404
19761.0448
19771.0804
19781.1796
19791.2091
19801.3726
19811.2046
19821.0016
19831.0888
19841.1438
19851.2617
19861.8702
19871.1980
19881.2658
19891.1487
19901.1358
19911.1868
19921.2363
19931.2809
19941.4164
19951.3271
19961.1748
19971.1758
19981.2772
19991.2398
20001.2289
20011.1448
根据表1,可以绘出如图1(见下页)所示的中国1949-2001年信息化水平发展的轨迹,可看到,中国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波动周期。
图1 中国信息周期示意图
如果按着“谷—谷”法划分,那么,综观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从建国至2001年共经历了1950-1952年、1952-1961年、1961-1964年、1964-1967年、1967-1976年、1976-1982年、1982-1990年、1990-1996年、1996-2001年等9个信息周期。如果从周期振幅(%)、各周期持续时间(年)、周期的高度(%)、周期的深度(%)及周期的平均位势(%)等方面来总结这9个信息周期(详见下页表2中国信息周期波动分析),则不难看出,与众所熟知的经济周期相比,中国信息周期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所有的环比增长率均为正值(不小于零)。
第二,振幅小。振幅或者称波动的幅度,是指每个周期内信息化指数环比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从表2可以看到,无论是波谷到波峰的扩张幅度还是从波峰到波谷的衰退幅度均在零附近徘徊,两者的均值相差无几,这说明信息化发展之稳定性较强。
第三,从持续时间来看,这9个信息周期中,既有大约8年、9年的主周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或称设备投资周期或称朱格拉周期,也有3至4年的短周期,即基钦周期或称库存周期。由于1949年至2001年之间的信息化指数环比增长率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落差仅仅有1.5721个百分点,因此,完全可以将1949年至2001年的信息周期的波动视为整个一个长周期,即存在着50年长波周期循环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另一方面,在周期持续时间中,扩张期的时间长度长于衰退期的时间长度,这说明信息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第四,从信息周期波动的高度即每个周期内波峰年份的信息化环比指数(即增长率)看,平均高度为1.5288%,而且这9个信息周期波峰均介于1.2%和2.4%之间,上下幅度不大,这说明信息周期没有大起大落式的跳跃,而是平稳地发展。
第五,从信息周期波动的深度即每个周期内波谷年份的信息化增长率来看,亦均在其均值1.0149%附近上下波动,波动的幅度没有超过0.3个百分点,这说明信息周期具有小幅波动的特点。
第六,从信息周期的平均位势即每个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信息化增长率来看,平均值为1.201%;而每个周期内的平均位势基本上都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尤其是1980年以后的平均位势均在均值附近,这说明信息周期较之传统的经济周期具有更强的平稳的特点。
表2 中国信息周期波动分析
3 结论
本文利用信息化环比指数法对中国1949-2001年期间的信息活动的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可知,信息周期中存在一个8年左右的主周期,这一结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的结论是一致的;与此同时,短周期和长周期的存在,说明信息活动存在着波动和循环现象;但信息周期虽然存在着周期活动所包含的诸如波长、波幅、波位、深度、高度等特征,但信息周期较之其他周期特别是传统的经济周期,其波长更短、振幅更小、谷位更高、峰位更低、波位更高,所以,中国信息周期是高位—平缓—小幅—快速震荡型的周期。
标签:环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