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控制论文,研讨会论文,现场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9月26日至27日,中国审计学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48篇,经过评审,最终确定26篇论文参加会议交流,其中审计计划管理方面的论文15篇,审计现场质量控制方面的论文11篇。
一、关于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要性和现状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管理对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管理,才能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较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代表们在探讨了审计计划管理的本质和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要性和现状。
审计署广州特派办的肖菲、高翔、曾俊三人在提交的论文中认为,国家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涉及计划编制与调整、计划执行与反馈、计划考评等一系列环节。科学有效地做好上述各环节的工作,对规范审计机关业务活动,确保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为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和基础;二是可以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益;三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论文认为,我国审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应该符合科学性、全面性、目的性、审慎性、可操作性等基本要求。天津市审计局的王志楠在论文中强调了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一是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连接审计战略规划与具体审计项目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实现审计管理科学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三是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先决条件;四是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整合审计资源的有效途径。
代表们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的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科学性不够,不能实现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计划的执行和计划执行情况检查不够等问题。审计署广州特派办的肖菲、高翔、曾俊认为,目前我国的审计计划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管理环节存在较多问题;二是审计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且变动的程序比较简单,特别是计划执行缺乏有效的控制,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三是审计计划完成后,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经验总结和奖惩等未能及时跟上。此外,由于缺乏对资源与任务的总体把握和分配,使得对审计对象的监督缺位与重复监督的现象并存;由于任务与人员不匹配形成了资源浪费现象。浙江省审计学会的华会堂认为,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审计计划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计划的宏观性不足,自主性、协调性、连续性不够;指导性不强;随意性大。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重数量,轻质量;重计划,轻调研;重眼前,轻长远;重阶段,轻全程。北京东城区审计局的陈红、韩卫国认为,目前在安排审计项目时,普遍存在着无分析、无依据、无规律的问题,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的片面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明显,审计项目计划缺乏科学性。主要原因是,在确定具体的审计项目时没有把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不注重对审计对象信息资料的收集与运用,造成审计对象的底数不清,在安排审计项目时缺乏对审计对象进行分析的条件。他们认为,建立审计对象信息分析系统,是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编制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个系统应由信息资料、风险分析指标、风险分析、分析结果四部分组成。建立审计对象信息分析系统,有利于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广东省审计厅黄学荣的论文认为,目前政府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独立性差、封闭性强、综合能力低、单向性突出。
二、关于加强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
与会代表在分析了当前审计计划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的建议。代表们一致认为,首先要对计划的编制工作加以改进,其次是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审计计划的执行和检查,最后是完善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工作。
审计署济南特派办的李丙泉在论文中提出,审计机关应该编制弹性审计项目计划,在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中保留一定的伸缩性,允许计划项目适宜地调整变动。审计项目计划实行弹性管理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在审计计划编制方式上采取滚动式编制方法;二是在审计计划编制内容上适当安排部分机动项目;三是在审计项目计划执行上允许必要的计划调整。四川省审计学会的李齐辉、许道俊和西南财经大学的吕先锫认为,制定年度审计计划过程中,首先要对现在正在影响或者将来可能影响审计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天津市审计局的王志楠介绍了天津市审计局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有益实践和做法。他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深入开展审计项目好建议活动;优化和细化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程序;高度重视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充分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纳入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整体范畴;加强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
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对省级审计计划管理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编制省级审计计划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恰当的审计工作目标;二是要足够地关注审计机关所处的环境;三是审计计划要蕴育审计文化的内涵。因为审计计划的执行是通过审计干部的工作来实现的,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廉洁自律的品质是完成审计计划、实现审计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候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关于如何在审计计划中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我国审计工作发展二十年来总结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法宝。在审计计划管理中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审计计划管理水平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联系实际、服务大局,做好审计计划管理的主要工作方法,同时也是整合各种审计资源,解决繁重审计任务和有限审计资源之间突出矛盾的有效措施。代表们就如何在审计计划管理中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发表了看法。
大连市审计局课题组认为,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就是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强化项目论证,加强统一规划,合理调配力量,增强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性,重点体现“三个突出”,即在审计目标的确定上,要突出前瞻性和目的性;在审计项目安排上,要突出重点项目;在审计计划的实施上,要突出计划与效果的统一。广东省审计厅黄学荣认为,必须从审计规划和审计项目计划两个层面加强审计计划的管理。从宏观层面上,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是政府审计规划的主体,负责对全国的审计计划的管理工作,制定整个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微观层面上看,要按照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制定年度或短周期的审计计划。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审计局的李全、成若、黄恩国提出,全面审计就是要求国家审计相对于监督对象及其资金规模,在一定的时期有一定的审计覆盖。在这个基础上,突出重点可以有很多理解,比如从审计内容、审计的时间范围、目标角度等等。为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需要建立起时间上连续的审计计划体系,就是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期审计计划、中期审计计划和年度审计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他们认为,我国应该制定7年期长期审计计划、3年期的中期审计计划和年度审计计划。深圳市审计局的陈力、吴仲兵结合深圳市审计局近年来开展的投资项目审计的实践和做法,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计划管理问题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当前审计环境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应当在保证重大建设项目日常审计的同时,适当加大对建设领域具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专项审计调查和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其中,对于社会关注程度高、影响大的综合审计项目,应当在计划确定阶段广泛研讨,充分论证审计计划项目的重要性、风险性、时间性、增值性和可行性,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资金的审计,增强审计监督为决策部门服务的功能。
四、关于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
与会代表对审计计划前期调查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至关重要。科学地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是保证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的前提。
大家一致认为,在审计计划制定之前,审计机关应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关心的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的肖菲、高翔、曾俊认为,审计立项前,可以通过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决策动态,走访人大等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下级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审计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审计的难度、可能的结果等进行充分的评估,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为保证调研时间的充足,计划管理部门应在当年计划下达后,即着手进行下一年度的立项准备工作。大连市审计局课题组认为,在确定重点项目时,应着眼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数额大、范围大、影响大的项目。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内部审计机构在提交的论文中对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内审处课题组系统地介绍了中央银行内部审计计划前期调查的重点和方法。中央银行对审计计划前期调查的要求是:坚持全面性原则,充分考虑广度;坚持重要性原则,充分考虑深度;坚持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坚持沟通性原则,充分考虑信息实效性。他们进行审计计划前期调查的方法包括可行性研究分析法、现场调查法、调查问卷法、沟通协调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的李险峰、安海波、张国锋认为,审计计划中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的确定,要遵循科学性、有效性、相关性、系统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其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三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审计目标是审计计划的核心,只有确定了审计目标才能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有了明确的审计重点和合适的审计范围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五、关于审计计划的执行过程控制
与会代表认为,审计计划的执行过程控制是审计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会代表首先对我国审计计划执行过程控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强审计计划执行过程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办课题组在提交的论文中重点对审计计划执行过程控制和审计计划调整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在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审计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相互间是有冲突的,人们对目标的不同需求和期望也同样有冲突,我们需在它们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就需要对审计中不同需求和期望进行控制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审计计划执行过程控制的关键是要提出纠正措施和办法。一个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就在于它能通过适当的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和管理来纠正那些已发现的实际偏离计划的情况。他们认为,协调的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计划的可控性和可行性。否则,审计计划就会失去在管理审计项目和协调审计业务活动上的作用。其中,持续改善也是协调审计计划执行控制与审计计划调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持续改善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技术程序。持续改善的方法在审计计划执行控制中是通过定期地对审计计划细分标准进行评估和衡量,确定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审计工作有效性和效率,并提出如何加以改进的措施。持续改善在审计计划中的应用就体现在对审计计划执行的控制、评价、调整,再控制、再评价、再调整。
四川省审计学会的李齐辉、许道俊和西南财经大学的吕先锫在提交的论文中,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与控制问题也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审计项目计划在实施中,可能会出现不能完全按照预定方案执行的情况,这就要求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和检查审计项目的实施情况,找出偏差原因,实施调整或控制。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控制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可以是审计计划体系的后续部分,也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的控制包括审计项目控制、审计项目进度控制、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等很多方面。而审计项目控制的方法,则可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反馈、决策、行动”工作循环的方法。审计项目控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随时了解审计项目的发展趋势,测试、反馈和决策要及时,对纠偏措施要考虑代价,控制活动要有灵活性、有重点、有全局观念并适合审计工作特点。
六、关于审计质量控制和现场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措施
与会代表对于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内容和范围都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代表们一致认为,审计质量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审计机关关注的热点问题。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审计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每个审计人员,也包括审计过程的每个环节的每项工作。审计现场质量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署沈阳特派办的毛毛提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为实现审计质量目标,按照规定的审计标准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活动。系统性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显著特征,由于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因而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暨南大学会计学系的刘国常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水平的集中体现,它是指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具体可分为审计过程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审计过程质量是指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审计质量值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某些方面审计质量问题还相当严重。比如,审计取证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问题,审计判断和审计评价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审计报告披露的范围和审计处理执行问题,审计监督范围和审计执法力度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效能的发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列3个方面:审计环境不完善导致对高质量审计需求的限制;审计关系失衡导致审计合谋;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使得审计风险增加。
针对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措施问题,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看法。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认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包括对程序性环节的控制和对审计检查工作的控制。其中对审计检查工作的控制包括审计组人员分工控制、建立审计中期复核制度、审计证据质量控制、定期召开现场审计人员通气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控、建立重大审计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坚持履行被审计单位承诺制度、加强审计日记的记录和检查等7个方面。他们在论文中还提出了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原则,即对重要问题、载入审计报告的重点素材、重点账户和重点部位要加强控制。黑龙江工程学院李秀玲、曲淑娟针对计算机审计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计算机审计环境下,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审计实施方案执行、核算系统实质性测试、电子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日记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内审处周江鹤、阚娅莉结合中央银行内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质量控制的做法,认为内审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和方法:一是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审计质量检查制度;三是审计关键点控制制度;四是审计质量考评控制制度。
福建省审计学会的冯振秀和福建省审计科研所陈志冰讨论了推行审计组长责任制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他们对一些资料性调查和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审计组长责任制的实施,在加强审计人员责任意识、完善审计项目管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配套措施跟不上等原因,也存在着无效运行或制度流于形式的状况。推行审计组长责任制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实行审计组长任职资格管理;二是审计组长责权利三者必须统一、对等配比;三是实行审计组长竞聘制或审计项目招标制;四是要建立项目质量评估机制。
七、关于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审计证据是影响和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是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核心。在研讨会上,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问题是代表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审计证据与审计质量关系密切;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控制审计证据的质量,保证收集的审计证据符合质量特征的要求。针对如何控制和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代表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天津市审计局刘晶、项文卫认为,目前审计证据质量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计证据质量标准不够具体,现场审计作业缺乏有效控制;审计证据质量现场控制的基础薄弱;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的现状,制约了审计证据质量现场控制的深入;审计证据质量控制政策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审计证据质量主要体现在客观性、充分性、合法性、相关性、目标性五个方面。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总体思路是规范取证程序、明确审计组各岗位职责、加强审计组长对现场取证的指导与监督;控制方式是通过明确每个工作环节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去实施质量控制,同时,实行一环扣一环的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解决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对包括取证规划、收集证据、整理证据等环节在内的审计现场取证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暨南大学会计学系的刘国常在提交的论文中指出,审计证据质量属于审计过程质量,直接影响审计结果质量。审计证据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程度、审计人员遵循审计准则的程度、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工作底稿四个因素。审计证据的收集必须以审计质量控制为核心。收集审计证据的基本目标定位是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质量,同时要考虑成本效益。确定和选择审计取证方法要遵循针对性、有效性、合理性、合法性的原则,并着重为审计质量的综合判断服务。北京市审计局法制处课题组提出,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审计证据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主观推理和判断作为审计证据,缺乏客观性;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具备足够的证明力,缺乏充分性;审计证据筛选取舍不明晰,缺乏相关性。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复核人员未充分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执法意识薄弱等等。该课题组在分析了审计证据的运用原则之后,提出了完善政府审计法律规定中有关证据的内涵、强化审计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审计机关必须加强证据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等建议。
八、关于审计成本及其控制
审计成本控制是目前审计机关审计管理方面的一个重点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仍然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代表们围绕如何在现场审计中控制成本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认为,在审计计划阶段就要对审计成本有一个科学的计划和预算,否则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控制是无法实现的。控制审计成本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增强成本意识,同时也需要创新一些制度和机制,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保证在达到审计目标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叶陈刚、周亚东对审计成本的构成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审计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他们认为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增减变动而固定不变的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从管理学角度重新划分审计成本有助于审计组织根据本量利分析进行决策,有利于对审计项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以及规划控制;对于政府审计而言,不仅有利于提高被审计组织的绩效管理,而且有利于加强审计项目的成本效益管理,使政府审计活动更加市场化、透明化。
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办课题组系统论述了以审计组为中心进行审计成本控制的问题。他们将审计成本界定为审计项目从立项到审计实施结束所投入的包括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主要包括为实施审计工作所投入的人员、时间和资金支出。审计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力求以最小的审计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控制手段。论文针对审计计划安排、项目审计程序、审计成果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等影响审计成本的内部因素和审计经费保障不足、被审计单位的共性和个性特点等影响审计成本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审计成本控制应该针对这些影响审计成本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控制。该报告提出的控制审计成本的对策包括:在审计计划和程序阶段控制审计成本、试行引入审计项目竞标制度和奖励制度、改变目前的审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审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预算控制等。抚顺市审计局的胡新、佟向阳、王世美、张莉莉在他们合写的论文中提出,一个项目的审计成本是指完成该审计项目所支出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成本,包括一个审计项目从准备阶段到终结阶段的所有支出,如人员工资、奖金津贴、补助费、差旅费、车辆、电脑、办公用品的损耗等。对审计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即针对一个审计项目在达到审计目标的前提下,力求审计成本最小化的一种控制手段。达到审计成最小化的主要方法有:合理组织和调度人力资源,形成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大力提倡和推广先进审计技术;科学安排项目资金预算,建立项目经费定额和节约奖励制度;搞好审计作业控制,压缩不必要的审计成本支出。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的谭继舜在提交的论文中,借鉴了项目管理的理论,用量化的方法,针对影响审计成本的审计项目用时、人力资源和审计证据量这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审计项目是在一定的人力资源(审计组)条件下,通过收集合理的审计证据量,以满足可接受审计风险,实现对审计事项的公允评价的过程。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项审计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和合理的审计证据量两个基本条件,即影响审计项目的基本因素为人力资源和审计证据量。该论文由一实例提出项目用时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影响审计项目计划用时的各种因素,建立了一个审计证据量描述性模型和数学模型以及审计项目计划用时的预测模型。
标签:审计证据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计划管理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质量控制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项目执行论文; 控制计划论文; 目标成本论文; 项目目标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项目实施计划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