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几个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探讨的,涉及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的研究,这样三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表述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开始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从那时起,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特征、目标有过许多精辟的表述。概括地说,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或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和目标是:消灭阶段、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逐步过渡到产品极大丰富和实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三消灭、两实行、一过渡。马克思的时代,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得并掌握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和以后的毛泽东所经历的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表述,主要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侧重于三消灭、两实行这些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
这当然不能说,这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忽视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阐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力,这是社会历史上一切新的社会制度能够产生并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这是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普遍的规律。为此,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把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的首要的基本任务;把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三消灭、两实行、一过渡正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才能并最终达到三消灭、两实行、一过渡。在无产阶级还未取得政权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当时马克思主义者依据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侧重表述的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变革,作为社会主义的鲜明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本世纪的下半叶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明显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新技术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相对繁荣和稳定,生产和资本的高度国际化,冷战转为商战,经济领域成为各国角逐、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较量的主战场,世界的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这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也是严竣的挑战。这是不同于马克思也不同于列宁、毛泽东所处时代的一个新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同志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任务、特征和目标作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包括任务、特征、目标在内的对社会主义的全新的表述。
第一,在这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本质;把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放在最突出的主体的地位。所以这样提出这显然是根据当今时代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根据我国还处于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实际状况,以及鉴于曾经发生过的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忽视人民物质利益,盲目追求生产关系又公又高又纯的教训。
第二,在这里,把变革生产关系中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个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蕴含在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之中。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同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小平同志从来强调“公有制占主体”,这同时就意味着按劳分配占主体,因为既是公有制企业就不会实行按资分配,而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当然意味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这种表述上的改变同样是主要在于防止曾经出现过的脱离生产力的发展去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三,在这里,没有直接提出消灭私有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产生剥削的根源,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这是应有之意。但是,这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私有制,乃至资本家私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不能急于去消灭,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标准。
建设同革命不能截然分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改革也是革命,建设里也有革命。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表述,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在当今时代,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主要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着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本质,贯穿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之中。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切马克思主义的表述,最终都鲜明地体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三个宏伟的目标:一是社会公平目标,二是共同富裕目标,三是全面发展目标。以前两个目标为前提,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在智德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的自由发展,成为一代胜似一代的新人。
这三个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目标,是资本主义所永远做不到的。当今世界上有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大约130个,其中有20多个成为发达国家,有10个左右是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大约90个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其中约有50个一直处于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甚至饥寒交迫的贫困状态。可见,资本主义并非医治贫穷的灵丹妙药,并不能使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的人都富裕起来。由于种种特殊优越条件和机遇,由于种种强暴的手段,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很高,物质很丰富。但是,大量经济统计资料表明:在那里,继续两极分化。剩余价值率在提高,社会财富更加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尽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很大提高,就广大无产者、劳动人民来说,还是相对贫困化。什么“福利主义”和“提高社会保障”也无济于事,什么“民主社会”更是一句空话。在那里,走向畸形发展。道德败坏,精神空虚,许多人的自我陶醉和悲观厌世情绪在滋长,吸毒和凶杀在漫延,较高的文化教养也不能解决这个由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于70年代后,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经过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整个世界已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了相对繁荣与稳定,在那里实现社会主义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越高,就在物质技术上和组织形式上更加靠近了社会主义大门。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需要有较高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这同时就便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认清剥削者是多余的,人剥削人是不合理、不公平的,祈盼新社会的到来,社会主义社会就迫在眉睫。只有社会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理想才能实现;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可以设想,在那里这种社会主义的过渡要比我们这里所需的时间短得多。我们坚信,尽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遇到过不少曲折,但社会主义终究是属于全人类的。
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机制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需要不需要商品、货币,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我国困惑了30多年。过去,我们没有经验,常常要借助于学习苏联的经验和从马克思著作里引经据典。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限制商品、货币的作用,排除市场调节。这些,我们基本上搬过来了。这种计划经济曾经起过集中力量重点建设的积极作用,但也越来越暴露出统得过多过死、束缚人们积极性的弊端。马克思预言过,进入社会主义,全社会一经占有生产资料,商品、货币就要消失,有计划组织生产就成为可能和必要。我们许多人以此作为理论根据,认为社会主义就只能实行计划经济,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其实,这完全误解了马克思的原义。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以前有关商品、货币和计划经济的这些设想,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情况,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这里的重要前提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革命在各国同时胜利。但这个预言并没有实现。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首先在少数几个经济不发达甚至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势力还占据绝对优势。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解马克思原来的意思,而不应该不问时间、空间的具体情况,照搬马克思的个别论测。实践教训了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我国漫长的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商品、货币,必须实行市场经济。这是必由之路,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特殊经济利益的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成为调动生产经营积极性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缺一不可。以计划调节为主就是计划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商品、货币、市场,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不断发展的历史,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制度。市场的发达、市场经济的出现并成熟于资本主义制度,但它并不为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市场经济不代表一种社会制度,它可以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也可以依附于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以资本家追逐利润为特征,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依附于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需要和按劳分配为特征,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不同条件下,市场经济就由一般变为特殊。
我们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加上市场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市场经济的一般,又是特殊的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我们可以大量地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丰富的有益的经验。这方面我们学习得还很不够。但是,必须舍去或剔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殊(比如资本家的剥削、两极分化、畸形发展)。不能随便什么都要问姓资姓社,但在这里却必须去问一问姓资姓社。我国在现阶段,允许国内资本主义有某些发展,正是以之作为补充,以求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是随便建立一种市场经济,更不是在社会主义的标牌下去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和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学习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验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一点。
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不是没有矛盾的,这除了宏观计划调控与微观搞活企业的矛盾之外,在实体上主要表现在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国有制)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由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的属性和历史的多种原因,目前国有企业的多数情况,未能拥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充分的自主权,企业厂长、经理作为资产所有者的委托代理人,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负责的保值、增殖的高度责任感。但是,这种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开,企业经理的择优录用,把企业厂长、经理的收入同企业的经营状况紧紧联系起来。这些都是确立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独立自主权,充分调动企业厂长、经理责任心的有效办法,从而也就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在实体上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中,我们正在理论上开拓和实践上实现这种结合。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处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中枢领域和命脉的地位,如基础工业、支柱产业、尖端新技术产业、生态平衡、公益事业、科学研究等。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搞活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价格、税收、布局、结构、精简等项改革,甩掉企业“办社会”和高度负债的沉重包袱,顺理这些企业与政府、财政、银行的关系。为国有企业平等地轻装地进入市场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及其系统的研究
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今后,这种理论探讨还要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影响着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重新认识。目前有许多同志仍然认为,过去经常论述的五大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主要经济规律,这不会由于作为经济调节主要手段的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而发生根本变化。但是,也比较一致的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这些经济规律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以及对这些规律的表述都需要作重新的调整、修正和研究。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各个社会制度所共有的根本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规律,不仅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解放生产力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在建设时期对于解放生产力也是很重要的。过早地实行完全的单一的公有制,急于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排斥利用和引进外国资本,忽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否定市场经济,实行僵化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过激地发动阶级斗争。这就是我们曾经发生过的失误。不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发,盲目向最公最高最纯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整生产关系,其结果是违反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拨乱反正,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现在,我们正在深化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但还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反对决定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私有化”。这种“私有化”,必然带来剥削化,走向两极分化,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只有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才能向国家提供充分的积累,从全社会宏观利益出发,协调和保证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实行按劳分配,从微观上合理地保证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从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走向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全面发展三大目标。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协调和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只有坚持公有制才能坚持按劳分配,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有较多的同志承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存在,但是,对这一规律的表述却存在不同的意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主宰经济活动的资本家从获取利润出发,运用市场机制,以按资分配为原则,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这就有可能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运用市场机制,以按劳分配为原则,逐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过程,形成两种本质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人赞成斯大林的表述,有人则认为斯大林的表述还不够完善,比如,提出要在斯大林表述的前边加上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在后边加上共同富裕。也有人提出以“价值收入”这样的新范畴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些,都有助于启发人们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一致认为价值规律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中更为重要的地位,有的把价值规律称为核心规律,有的进而视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不过,也有许多同志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不能区分和表明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个社会制度的本性,因而不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过去最被忽视的经济规律,现在成为最被重视的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认识和运用价值规律,有了新的条件和更为重要的意义。
按劳分配规律是早已被人们公认的。但是,现时国有企业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尚未得到彻底改变,而在社会范围内,收入悬殊的现象已经出现。这就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研究和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有计划按比例规律,既被肯定,又被否定。经济按比例发展这是公认的,加上有计划就有人不同意,至于去掉按比例的有计划发展规律,就有更多的人不能同意。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化是一个客观过程,但这是认识和管理的规律,而不是经济规律,不能把有计划发展规律作为经济规律。但把有计划作为副词放在按比例这个经济规律的前面应该是可以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调节。随着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成为束缚手脚的僵化的体制。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实质上还是计划经济,不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只有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才能更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和配置社会资源。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计划调节、宏观调控,还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现时我国的宏观计划调控能力还很不够,但是随着实现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我们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我国的宏观计划调控能力一定会逐步加强,最终要超过任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一大优势。
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中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这五大经济规律之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经济规律,需要我们去探讨。比如,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价格规律、效率与公平规律、货币规律、劳动就业规律、消费规律、技术进步规律、进出口规律、国际经济合作规律、经济增长规律、劳动生产率提高规律,等等。这里列举了十二个经济规律,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经济规律。通过对这些具体经济规律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对于这些经济规律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任何稍微重要的经济现象,比如: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大批亏损;物价涨幅过大,通货膨胀;“三角债”的困扰和资金枯滞,这些问题都是违背多种经济规律的结果。把各种经济规律结合起来,采取系统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透过纷繁的经济现象,抓住经济运行的本质,得出正确的认识和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看来是比较更为抽象的理论思维,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的方法。我希望有更多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战线上的实际工作者,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家,能够理解、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的研究工作。※中国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第七次年会,于1995年5月24日在银川市召开,到会学者、专家约80余人,讨论主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这篇文章是该会名誉会长朱川同志在会议结束前的讲话,发表时作过一些修改。
注释:
*中国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第七次年会,于1995年24日在银川市召开,到会学者、专家约80余人,讨论主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这篇文章是该会名益会长朱川同志在会议结束前的讲话,发表时作过一些修改。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