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症及护理措施论文_宋玉胜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症及护理措施论文_宋玉胜

甘肃省积石山县胡林家乡卫生院 731700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其中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胰管、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等。出血的病因是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一般活动出血是指大量出血,出血量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以上,以呕血或(和)黑便为主要症状,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和主要器官功能不全等,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病症;护理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1.呕血与黑粪

小量而缓慢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软弱或头昏,有的仅在做呕吐物或粪便的潜血试验检查才被发现。一般而言,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或黑粪为主,这还取决于出血的数量及其速度,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呕出的血液呈紫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征象,过快的肠蠕动致使出现暗红色甚或鲜红色的血便,易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如血液贮留胃内,与胃酸接触后转变为酸性血红蛋白,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如血液停留在肠内较长时间,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经细菌作用结合成硫化铁,致使粪便变黑如沥青,又称柏油样便,出血量超过60ml即可引起黑粪。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止,则出现心悸,冷汗,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昏厥等循环衰竭现象,若短期内失血量超过总循环血量的1/3,可危及生命。

3.贫血和血象变化

在出血后数小时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变化不大,不能用以评估出血的严重性。出血后3~4小时到数日内,组织液进入循环血内以补偿其血容量,即使出血已停止,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并见骨髓刺激征象,表现为晚幼红细胞,嗜多染色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后者在出血后4~5天可达5~15%,如在出血后2周,网织红细胞持续增多,提示有继续出血,大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数增高,约在3~4天后恢复正常。

4.发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所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引起发热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5.氮质血症

在上消化道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成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日后降至正常。如病人无呕吐或失水,肾功能良好,血尿素氮不断增高则常提示有继续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大出血时严密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准确记录出入量,疑有休克时留置导尿管,测每小时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

(1)症状体征观察如下:

①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冰凉提示微循环血液灌注不足;皮肤逐渐转暖、出汗停止则提示血液灌注好转。

②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性质、颜色及量。

③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以了解贫血程度、出血是否停止。

④急性大出血时,经由呕吐物、鼻胃管抽吸和腹泻,可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故应密切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

(2)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判断:

①观察中出现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

②反复呕血,甚至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

③黑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色泽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

④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未能改善,或好转后又继续恶化,血压波动,中心静脉压不稳定。

⑤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测定不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⑥在补液足够、尿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⑦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原有脾大,在出血后常暂时缩小,如不见脾恢复肿大亦提示出血未止。

2.治疗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配合医生准确地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和用药等抢救措施,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输液开始宜快,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和速度的依据。注意因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对老年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者尤应注意。肝病病人不能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最好给患者先用新鲜血,因库存血含氨量高,容易引发肝性脑病。准备好急救用品、药物等备用。

3.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患者不能进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喝些温凉、清淡流食,这对消化性溃疡病人非常重要,进食可减少胃收缩运动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出血停止后患者可进食应注意营养、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食、软食,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4.心理护理安静的休息环境有利于患者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容易有紧张恐惧的情况,导致出血量加重,所以要特别加强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关心体贴患者,科学地解释病情。各项检查、治疗措施,听取并解答病人或家属的提问,以减轻他们的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三、讨论

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从脱离危险到疾病痊愈过程中,临床护理观察是诊断治疗的科学根据。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病突然,患者心理较脆弱,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对症护理,认真观察,促使患者增强对此病的自我防护意识,尽量减少和消除诱发因素,以达到尽早治愈和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急速,病情严重,但只要就医及时,医护人员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思维敏捷,及时诊治,精心护理,临床上成功的机率是非常高的。

四、结束语

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必要时需吸氧。避免呕血时引起的窒息,大量出血者不能禁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者应严格禁食5~7日。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和神志等生命征变化。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和心电监护。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危重大出血患者,或出血合并梗阻、穿孔者考虑急诊手术。其他需切除原发病灶者(如胃癌),以及胆道出血在积极控制出血和感染后可择期手术。

参考文献:

[1]张亚雄.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伴发热的观察[J];贵州医药;1980年06期.

[2]吕宾.有关上消化道出血诊治规范的讨论[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2年.

[3]赵春丽.浅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18期.

论文作者:宋玉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  ;  ;  ;  ;  ;  ;  ;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症及护理措施论文_宋玉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