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红色文化,如何让你更鲜艳?——让红色文化鲜活地融入今天的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色论文,文化论文,下篇论文,鲜活论文,你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4月初,由中国作协组织开展的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岁月”采风活动启动,80余位作家组成6个采风团,分赴革命圣地韶山、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探寻激情澎湃的红色岁月,触摸联结历史与现实的根脉。一路走来,作家们将所见所闻揉进对现实、创作的思考中,感想颇多。
挖掘和感知红色岁月的精神内涵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非常珍贵和优秀的文化资源,值得作家们充分挖掘和书写。“走进红色岁月”采风活动,就是一个重新挖掘属于历史和时代的宝贵精神资源的重要举措。
李存葆:历史是探索过去、感知未来的最明亮的灯盏。红色圣地延安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后的落脚点,而且是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整风运动等一系列足以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地。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延安的红色岁月是精神的宝库、历史的宝库、生活的宝库,将会为作家提供无穷的创作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红色岁月”既是文学采风活动,更是作家通过“三贴近”向延安人民大众学习的“心灵之旅”。
龙一:对历史的回顾与发现,任何方法都比不上实地考察。深入遵义,凭吊红军的旧战场,探寻历史转折的发生、发展,以及种种实存与微妙;悬揣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信仰境界;模拟从领袖到士兵在面临多层次、多侧面的利益与道德考验时,所做选择的动机和理由;当然,我们最重要的目的,还是感知和学习他们的胸怀和担当,并力争让我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接近时代和历史对我们的简单要求。
蒋子龙:我们之所以要“走进红色岁月”,是为了让红色文化更真实更鲜活地融进我们的生活。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竞争,红色文化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我们这个时代仍有深刻的意义。
龚政文:现在中国形成了两股热,一是历史热,它对应的是当代日趋扁形或浅型的时代特征;一是红色热,它的产生和兴盛离不开当代人对物质丰富、精神贫乏时代症候的反思。在这样的时刻,组织作家走进红色岁月,于作家、于时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激情和责任书写历史与时代
这次采风选择的革命圣地,有的作家是初来乍到,有的作家则已前往多次,但大家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行走在每一个充满故事与感动的地点,用心聆听、细心感悟。为期9天的采风活动,给作家们的思想以强烈震撼,为其创作提供了生动素材。
何建明:都说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而我们要说留守在井冈山更伟大,我们应当向生活战斗在井冈山的人们学习、致敬。此次来到井冈山,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付出的艰辛。同时,这里也应该是文学的一片沃土,有很多历史的细节在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雷涛:作家们之所以要“走进红色岁月”,是为了向生活学习,在比较中思考、体会生活。在这次采访采风活动中,大家近距离了解到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子长唢呐等革命老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体会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体会到“智慧在民间”。作家的创作应从丰富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应当将此次感受到的红色激情与责任感融入创作,以厚重的文学作品书写革命圣地的历史与今天。
王松:采风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当我们为国力渐强而自豪的时候,不能忘了这片红色土地。作为一名人民的作家,我感到沉重的责任感。
孙春平: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发出感慨,如果我们也赶上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或许在我们笔下也会出现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时至今日,我似乎突然之间明白了,我们身在其中的改革年代是多么热烈,多么跌宕,又多么复杂。日新月异、应接不暇的巨大变化,那些在时代浪潮翻滚中各展身手的人物,无不是写作者笔下无比宝贵的财富。
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深刻思考
在感受红土地历史积淀、酝酿创作的同时,作家们也对革命历史题材和主旋律创作进行着思考。作家们认为,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反映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有了这种精神和价值取向,不论什么题材都可以体现主旋律、反映主旋律。
雷抒雁:作家现今投入相关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绝不是重复前人的劳动,而是要加进自己的思考。因为历史在不同时期会从不同角度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光芒。当下很多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喜欢将人物写得很粗鲁,过多地在角色人格的缺陷上做文章。而我们其实有更重要、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为什么那时的人愿意将一切奉献给自己的信仰?我们那时赢得了什么,而现在丢失了什么?我认为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探寻的,这也是对历史负责的表现。
刘华: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有模式化的倾向,似乎这类文学就要用宏大叙事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缺少深度,作家容易停留在对党史的描述上。作家在进行定点采访时,要多从民间挖掘故事,使作品生动而贴近真实。
叶辛: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应该有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的情感,让读者和观众有亲切感和亲近感;应该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让情节充分展示人物性格;还应该有体现艺术特征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对创作来说也是一句格言。小说或电视剧中几处、有时哪怕一处细节不真实,都会造成遗憾。主旋律作品要做到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一定高度,充分体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
关仁山:面对时代变革,某些作品尽管从内容到表达起点都很高,但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精神性问题;二是缺少真实可信、与时代相匹配的典型形象。精神性就是呼唤思想。社会变革对每个人的心灵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人们在现实中的迷失、挫折、困境,要从文学上寻找安慰,受到鼓舞。主旋律作品就是要给读者以信心和力量。再就是文学呼唤崭新的人物形象。文学面对新人物往往困惑,走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去。创造新形象是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而文学的所谓精神性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用丰满、鲜活、富有概括力的文学形象来承载的。
黄亚洲:历史固然充满了传奇甚至新奇,但也有它自身的框架和严谨,历史人物亦是如此。我们在创作中“提炼”、“概括”、“浓缩”、“典型”的时候,要有全面思考。在主旋律作品中把握“度”很要紧,要让充满人情味的“人”贴近我们,而且贴近的是我们灵魂中温暖的一面。使读者在欣赏中有一种温暖的感动,而不是“猎奇”得叫人难受。我也告诫自己,不要在创作中把对通俗的尊重搞成对低俗的崇拜。
顾保孜:不是革命历史不生动,而是创作人员没有沉到历史深处去挖掘历史真实的面目和人性的本质。只有我们的心与历史的心一起跳动,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好作品。历史的“主题”是认真的,严肃的,但是围绕主题的旋律却可以是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