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的沟通与融合——兼与王南湜教授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教授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王南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1;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3)03-0023-06
王南湜教授在《社会哲学何以可能》(《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一文中,认 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社会哲 学的成长,而且这两件事情的同时发生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这里涉及到理论与实 践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理论活动的兴趣问题,即市场经济的实践方式规定着社会哲学 的独特的理论兴趣,社会哲学也就因此有了可能。可是,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术界出现了稳步发 展和繁荣的景象。仅在哲学领域,就有文化哲学、历史哲学、价值哲学、经济哲学、人 的哲学等哲学分支学科的分化与发展。显然,社会哲学不能独占与这个时期的内在联系 。
王教授又提出:在哲学范围内总体地把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历 史哲学的方式,一种是社会哲学的方式。因此,关于社会哲学这种理论活动的独特性, 便主要的是相对于历史哲学的独特性。”如果说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哲学研究中 存在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那么我对此并不持异议。人们看问题必 须有自己特殊的角度,这正是由人的历史性所决定的。
然而,王教授进一步指出,社会哲学与历史哲学同为人类对于自身生活的总体性把握 ,自然有其共同之处或共通性,但作为两种理论活动类型却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种 不同首先体现在对待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上。“历史哲学把目光由现实转向了非现实的历 史,即或者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遥远的未来历史,或者将目光转向同样遥远的过去 。历史哲学总是认定人类曾经是一种圆满的存在,但由于某种神秘的原因,却堕落成了 一种不完满,甚至无价值的、有罪的存在。而解决问题的希望却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 ,而是存在于一个虚无飘渺的未来时间之中。”这种历史哲学的典型,在中国有儒家的 三世说,在西方,古代有基督教关于人类堕落和须借助于信仰方能得救的宗教学说,近 代则有各种各样的基于人类本性的历史哲学,其集大成者便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世界 理性创世说和历史漫游说。“社会哲学则相反,它并不从现实遁入历史之中,而是就在 现实之中寻求问题的解决。社会哲学当然也涉及历史,但这种涉及是为了理解现实,为 了说明现实,为了现实地解决问题。”对于王教授的这些观点,我觉得有值得商榷之必 要。
早就准备写篇东西,向王教授请教,甚至我已经当面对王教授说我要写文章与其讨论 问题。但都因行政工作和其他任务而将其束之高阁,差点使这个想法永远停留为纯粹的 “历史空想”。由于获得赴美国哈佛大学做研究的机会,总算可以挤出时间把自己的意 见变成文本现实了。下边就是我的几点想法:
第一,重视现实是对的,但这不能成为贬低历史的根据。在现实与历史的关系上,我 们完全有理由说,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首先,现实离不开历史。一方面,社会永 远处于发展或流变的运动状态,对于人来说,现实是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它们很快 就会融入历史长河之中,成为过去和历史。谁也无法把某种“现实”固定下来,现实永 远都经过瞬间的“在场”而进入不在场的历史。因此,当我们在理论中把握了现实时, 现实早已变成了历史。正因如此,人们才说,理论是灰色的。我想,社会哲学的理论恐 怕也不能将其研究的现实固定下来吧!另一方面,人类及其人类社会本质上就是一种历 史性存在。离开了历史积累或历史性的支撑,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现实,但就是没有人类 社会的现实。譬如,没有历史的环节,我们就无法理解这样的事实:为什么现在大多数 的少年能够理解古代只有少数学者才能理解的数学问题?假设爱因斯坦出生并且生活在 原始社会或现在南美某个印地安人部落里,我想,他智商再高也不可能提出相对论学说 ,因为他没有提出相对论所必需的理论积累和历史支撑。尽管他有某种现实,但是却无 法成为相对论发现者的现实。显然,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没有历史就不可能有 人类社会的现实。谁贬低历史,谁就是在取消目前的现实,或至少是贬低现实,因为没 有以前历史的支撑,我们就没有目前的现实。
与其他的物质存在不一样,人类社会的现实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人一 出生就遇到不是他所选择的历史条件,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能发展自己作为人的现实 。因为人不是天生为人的,或者说,人没有天生的本性,他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创造自己 的本性。这就是说,人是一种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现实,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 能在改造外部客观现实的同时创造自己的现实世界。可是,这里的问题在于,只有在历 史和时间中,人才可能进行实践活动。没有时间过程,人不能活动(doing);没有活动 ,人就不可能生成(becoming);没有生成,就没有现实的社会存在(being)。不仅活动 本身需要时间的维度,没有时间过程性什么动作也不会发生,而且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人们不能跳出历史条件的制约而生活在真空中。
当然,没有在时空中不断闪现的一个个现实,人们也就无法理解历史。我现在谈历史 性问题,就是因为我在现实之中思维着。因此,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断言:一切历史都 是现代史。但是,从本体论和生成的观点看,各种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已经存在于过去 某个时段了,它们不依赖目前的现实。譬如,无论我们现在是否认识或理解秦始皇的历 史活动,秦始皇仍然在历史上存在过。相反地,所有的现实都与过去的历史有关,受过 去历史的影响。更简单的说明是,没有爷爷,就不可能有孙子,但是即使孙子没有出生 ,爷爷仍然存在。尽管没有孙子他就不是作为爷爷而存在,但他仍然作为历史地存在过 的人而存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历史性比目前的现实更加具有现实性。 至少就此而言,历史维度的和生成意义上的考察是比静态的现实考察更加深刻的认识方 法。由此可见,就重要性和理论意义而言,历史哲学一点也不亚于社会哲学。
而且,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社会唯物主义?这是有深刻 原因的。问题并不是像王教授所说的,是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哲学化了,而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重视历史的维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他们知道的惟一的 一门科学就是历史学。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一切现实存在都是历史生成的结果,而 且都将必然成为历史。
第二,重视社会哲学的研究是应该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贬低历史哲学的根据。按王 教授的说法,社会哲学是从现实出发,经过历史,又回到了现实;而历史哲学则是从非 现实的历史出发,经过现实,又指向了非现实的历史。如果历史哲学真的远离现实,缺 少现实性的品格,那当然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可是,我想知道王教授这种说法的根据何 在?他的论证是否合理?从其文章可以看出,他立论的根据就在他所列举的几种历史哲学 ——中国儒家的三世说、西方基督教关于人类堕落和神恩拯救说,特别是黑格尔的绝对 精神或世界理性创世说——是从非现实的历史指向非现实的理想的。
我认为,王教授在这里是用树木代替森林,甚至是用自己的想象代替事实。如果上述 历史哲学体系是缺乏现实品格的,那并不能证明所有的历史哲学都是如此,因为有许多 不同的历史哲学的理论和学说。实际上,王教授所说的几种“历史哲学”都缺乏代表性 :一方面,像三世说和基督教的历史观,还算不上是历史哲学,它们充其量只能算是神 话或神学历史观而已。对此,我在《西方历史哲学导论》中有专门的论述,在此就不赘 言了。另一方面,他又误解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历史哲学并不是像王教授认为 的那样,是从过去到未来、从历史到理想的理论模式。在其历史哲学中,黑格尔甚至反 对谈论未来,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未来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属于历史的范畴。因此,我 们不能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从历史指向理想的模式。而且,黑格尔的错误恰恰就在 于,他没有从过去的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历史之外寻求历史发展之谜。
更加重要的是,许多历史哲学家不仅不回避现实,而且非常关注现实。譬如,现代历 史哲学的重要奠基者维柯,就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类活动。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能够科 学地认识人类历史,就在于历史是人类自身的现实活动所创造的,没有人类的现实活动 就不可能有历史。人只能认识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这成为历史哲学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就当代历史哲学而言,大多数历史哲学家也都主张从现实的眼光反观历史,然后通过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来展望未来。
另外,正像不是所有的历史哲学都遵循“过去——未来”的模式一样,也不是所有的 社会哲学都遵循“现实——历史——现实”的理论模式。譬如,列维·施特劳斯的社会 哲学就把所有的社会现实看成是几个神话结构和语言结构的产物。在他那里,不是从现 实到理论,而是从先验甚至神秘的结构到社会现实。列维·施特劳斯拒绝甚至排斥历史 性概念,在他的理论中,历史上各民族的所有社会现实都不过是几种“结构”的现象而 已。列维·施特劳斯不承认人的创造性力量,社会现实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而是 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性表现而已。因此,他的社会哲学与其说是指向现实,不如说是指 向神话解释。
可见,是否从现实出发不是由历史哲学或社会哲学的性质所决定的,而是不同的历史 哲学和社会哲学的理论选择。有些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选择从现实到现实的路线,而另 外一些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选择不从现实出发的路线。王教授把一部分历史哲学的选择 说成是全部历史哲学的选择,把一部分社会哲学说成是全部社会哲学的选择,从而犯了 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应该从现实而不是从虚幻的理想出发,这种观点是正 确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指责历史哲学的根据。王教授认为,对待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从 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对待理想与现实的态度问题。他写道,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因 而,理想性便不可避免地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一个维度。但是,他忘记了恰恰由于人是未 完成的存在,历史性才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特性。王教授将理想划分为两大类型:可实 现的理想或现实的理想,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或纯粹的理想。他断言:对于这两类理想, 历史哲学一般并不作出区分,而往往是将两种理想混为一谈,将纯粹的理想亦列为人类 历史的目标,列入人类历史活动的日程表中。而社会哲学则作出了区分,并且主要关注 可以实现的现实理想。对于纯粹的理想,社会哲学除了肯定其赋予人类生活以意义的现 实功能之外,从不将其列入人类现实活动的日程表。因此,历史哲学似乎是某种诗性浪 漫主义的产物。因为,“历史哲学总是认定人类曾经是一种圆满的存在,但由于某种神 秘的原因,却堕落成了一种不完满,甚至无价值的、有罪的存在”。
对于王教授的这种观点,我感到特别新颖,新颖得已经有些奇怪了。历史哲学本来是 一种强调历史性、相对性、有限性、条件性和情景化的思维方式,在他那里竟然变成了 追求圆满理想的思维方式。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呢?我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是 因为他对历史哲学本身的发展历史缺乏足够的了解,从而错把“前历史哲学”的东西当 成了典型的历史哲学。具体说来,他是把奥古斯丁等人的神学历史观看成了历史哲学。 因此,他才会这样论证他的观点:“历史哲学把目光由现实转向了非现实的历史,即或 者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遥远的未来历史,或者将目光转向同样遥远的过去。……而 解决问题的希望却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而是存在于一个虚无飘渺的未来时间之中。 ”实际上,以奥古斯丁等人为代表的历史观,还不是真正的历史哲学。对此,甚至连新 托马斯主义哲学史家科普莱斯顿(Copleston)都认为,由于奥古斯丁谈论的不是人的活 动创造历史,因此,他的学说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哲学,对此笔者在拙著《西方 历史哲学导论》中作过论述。
历史哲学从其创始人维柯、伏尔泰和孔多塞等人开始,就力图建立一种脱离神学或神 话的历史理论,这种理论不是以理想为根据,而是要探求历史上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譬 如,维柯认为,以往学者往往用现在已经达到的某种状态去描述古代的人,其实古代的 人不具有这般理想的状态,他们是粗野的和未发展的人,缺乏现代人所具备的概念和思 想,因此他们是容易冲动的实践者。即使概念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也在历史哲学中拒绝 谈论理想的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存在,不属于历史的范畴。黑格尔的理想王国就是他 所在的作为当时“现实”的普鲁士君主国家。实际上,黑格尔从来没有认为人类最初就 是某种完满的存在,他要论证的就是人类必须经过自己的历史才能实现世界历史的目的 。由此可见,将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的理想送给历史哲学是不合适的。如果有历史哲学 家,如赫德尔、斯本格勒等人,采用过分浪漫主义的态度,那也不应该以偏概全,将其 说成是全部历史哲学的特征。在这里,王教授不以历史哲学的文本为根据,而是放任自 己的想象力,恰恰犯了忽视实际而过分追求语言诗意表述的错误。
当然,王教授的这种论证是有其特殊目的的,即为了说明这样一个判断:历史哲学不 重视现实实践,而社会哲学却是特别地重视这一点。他提出,如何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态度认为理论活动为人的最为根本的能力,理论的功能也主要 地在于解释世界;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实践才是人类最根本的能力,理论只是实践的一 个环节,是为了实践而存在的。“这样两种对待理论的态度,便分别是历史哲学和社会 哲学的态度。历史哲学既然并不考虑理论的可实践性,不受制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有限性 ,而只是解释世界,……不必为理论的可实践性费神,从理论的完满性考虑,它也就自 然地要把目光从不完满的现实转向遥远的想象中的过去或未来……而社会哲学既然立足 于实践,将理论视为实践的环节,那么,它便不可能离开现实生活,不可能徜徉于理想 世界之中,而只能始终把自己的想象力约束在现实世界之中……总之,历史哲学是一种 指向观念的观念。而社会哲学则是一种指向实践或行动的观念。指向象征性的观念还是 指向实在的行动,这便是二者之间的根本性区别。”
历史哲学真的不注重人的实践活动吗?我希望王教授读读维柯的《新科学》再来下判断 。实际上,历史哲学不是从人现在已经达到的状态出发,更不是从人的理想状态出发去 反思人类历史。维柯明确反对按照现代人的状况去看待古代人,并且反对学者把原始人 描绘成能够深思熟虑的人。最初的人类都是行动者。对于维柯的这种观点,马克思在《 资本论》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显然,历史哲学成立的前提,就是人的有限性和历史性 ,由于没有天生的和固定不变的人性,所以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的人性 。如果已经是理想状态,或者已经发现理想状态,那就没有必要谈历史性问题了。
历史哲学不仅不忽视实践活动,而且认为没有对实践活动的确认,历史哲学就无法成 立。换言之,正因为人的有限性和历史性,人才必须进行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实践活 动。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人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Dasein,是有限的存 在,或者说是有限的现实。因此,人的存在是开放的,是历史性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创 造的,所以人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由于人是未完成的存在,所以他必须通过自己的 实践活动而生成。历史哲学的贡献就在于,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必须从它的产生的根源和 生成过程的方面去考虑,这就涉及到社会的和历史的活动。
把历史哲学说成是遁入虚幻的理想之中,显然是缺乏理论根据和文本根据的。相比之 下,我认为,社会哲学反而更注重理想。因为与历史哲学必须考虑历史境遇的相对性、 多样性和特殊性不同,社会哲学往往从横切面上去观察人类社会,因此它更多地考虑人 类社会的一般性质。对于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来说,概括一般社会性质的概念就更加接 近理想状态,因此社会哲学应该比历史哲学更加具有理想的眼光。当然,这并没有什么 不对的,因为人类毕竟需要理想。问题在于,他没有看到社会哲学的理想层面,而又把 放大了的所谓“虚幻理想”扣在了所有历史哲学的头上。
最后,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在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但并不能成为使二者相互排斥的根 据。我觉得特别难以理解的是,王教授居然否认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之间的互补性质。 他认为,社会哲学指向实际行动,而历史哲学指向象征性观念,二者之间这种根本性的 不同,决定了它们“只能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下,而不可能存在于相同的社会之 中”。这就是说,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之间存在着水火不容的关系。在一个阶段只能有 历史哲学,而另外一个阶段只能发展社会哲学。在前边,我已经论证了历史哲学并不是 指向象征性的观念,在这部分里,我主要批评王教授割裂现实社会与历史之间、社会哲 学与历史哲学之间关系的做法。
王教授认为,就文明时代的两种社会形态而言,市场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方式是根本不 同于非市场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方式的。这当然是对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 ,他接着指出: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人类有两种可能的“做”或 实践的方式,一是有机性或笼统性之做,另一则是无机性或构造性之做。有机性地做事 之典型是农业生产,做人之典型则是基于自然血缘关系或拟血缘关系的共同体交往,合 起来就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实践方式。无机性地或构造性地做事之典型是工业生产, 做人之典型则是基于自觉的利益关系的联合体交往,合起来也就是以工商或市场经济为 基础的实践方式。人的活动不再是辅助性的,而是根本性的、主导性的。相应于工业生 产的能动性、人为性,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成为人为的或人造的。市场经济破坏了传统社 会中视为神圣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而代之以出于利益关系和基于契约关系的市 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对人而言便不可避免地显现为一种人为 的、构成性之存在,即作为活动主体之产物的存在。因此,王教授断定:能够与以自然 经济为基础的或非市场社会的实践方式相适应或相匹配的,只能是历史哲学这种理论活 动方式,而能够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实践方式相匹配的,则只能是社会哲学这种理论 活动方式。我认为,王教授的上述观点是根本不能成立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历史哲学不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它起源于18世纪,那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已经对自然经济和旧的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社会变化速度明显加快。正是资本主 义的市场经济使缓慢发展的历史变成明显发展的历史,人们才改变了自然经济状态下“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认识,才认识到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才可能提出历史哲学的问题。
(2)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确在改造着客观世界,因此,世界越来越成为“人化的” 世界。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加需要历史性的概念和历史主义的方法。因为世界的 人化过程就是人类自身生成的历史。“人为性”并不是没有历史的维度,人为的过程就 是历史生成的过程,因为人为活动恰恰需要历史的积累。实际上,现代性问题是与历史 性问题同时产生的。王教授说,人们现在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如电视、电 脑等等,殊不知电视和电脑等产品都有自身更新换代的规律或历史。没有286、386、48 6,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奔腾”。否认人类知识的历史积累性质,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的。
(3)如果历史哲学的方法是强调时间维度和生成过程的话,那么社会哲学则强调空间上 展开的普遍过程。一个是纵的方面,一个是横的方面。这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两个向 量,因此,我们在考察客观世界时必然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尽管在具体情况 下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而侧重其中一种方法或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在现代工业社 会或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取消历史性,相反地,历史性问题是越来越突出了。一方 面,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历史的前提;另一方面,发展速度的加快迫使人们必须思 考历史的连续性与间断性问题。实际上,不仅人是未完成的,整个社会也是未完成的; 既然没有完成就需要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历史生成的过程。
总而言之,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哲学理论,它们各自有独特 的视角和方法。正像我们的世界有时间延续和空间展开的维度一样,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也有历史学的和社会学的方法。历史哲学的发展应该是对历史学的反思,社会哲学的成 立也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反思基础上。脱离社会学的方法 和成果,社会哲学必然走向纯粹的空想。另外,在现代社会科学中,历史学和社会学之 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补充日益加强,二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甚至出现了历史社会学 和社会历史学这样的交叉学科。鉴于此,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也不应该是水火不容的关 系,而应该是互相补充和互相支撑的。实际上,社会哲学本身也有一个历史地形成和发 展的过程,也有自己的历史性。如果社会哲学否认现实需要历史性的支撑,那么它的现 实源于何处呢?如果没有历史生成,社会哲学的“可能”何以能够实现呢?
收稿日期:200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