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地方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_地理论文

教师在地方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_地理论文

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土论文,地理论文,作用论文,教师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都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中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空间性等共同特点。然而其又有不同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由于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这就为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二)开放性

      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由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应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放手由学生自由选择单一的或综合的地理问题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这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即由教师选定学习内容转变为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

      (三)综合性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是指学习的综合性,这与地理学科固有的综合性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进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时,虽也强调综合性,但在教学中总是按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分为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等章节进行教学的,其间虽也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但是,在乡土地理学习中,应更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二、乡土地理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熟悉家乡的地理

      熟悉家乡的地理,是希望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当然,作为地理教师,很可能是外乡人士,那么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

      要熟悉家乡的地理,应尽可能地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资料,如地方志,特别是近期的有关家乡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比如,一说到家乡,教师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样,就可能以自己对家乡的深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情感。

      (二)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乡土地理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地理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绘制乡土地图的能力;收集整理乡土地理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如气候统计资料、人口数据、经济建设方面的数据等)和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野外考察能力,包括绘制地形草图,进行气象、河流水文等的测量,矿物、岩石的识别等;社会调查能力,包括设计调查提纲、调查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此外,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因此,还应具备组织、指导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

      (三)了解学生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乡土地理教学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开展教学。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兴趣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选择、确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或调查的课题。

      三、对乡土地理“标准”的把握

      (一)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内容中,都有“标准”涉及区域的地理位置,相应的解析也适用于此条“标准”。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关于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分析方法应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实践。

      本条“标准”要求的学习方法是“运用地图”,因为,即使是对于家乡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学生如不用地图,可能难以把握其全部;另一方面也必须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更好地描述和分析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由于家乡的空间尺度较小,所以,在描述和分析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时,不仅要从一般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考虑,而且还应结合家乡的实际,考虑到诸如在地形区的位置、在河流或流域中的位置、在重要交通线上的位置等方面。以下以河南栾川为例说明之。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河南省地图,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栾川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市的西南,伊河的上游;有公路向西北通往陇海铁路上的灵宝,向东通往焦柳铁路上的鲁山,向西南经西峡、再向东南经内乡折向东通往焦柳铁路上的南阳市,以及向东北方向经嵩县、伊川通往洛阳。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栾川周围的地形分析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并做出评价。栾川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宋元祜二年[1087年]设栾川镇,崇宁三年[1104年]置县)的山区县城,但对外联系的交通还不甚便利,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钼、钨、水晶等矿产资源和猴头菌、木耳、核桃等土特产的输出,名胜古迹老君山、汤营温泉、鸡冠洞等旅游资源的开发。

      应客观分析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如上述的栾川交通不便,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就此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树立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

      (二)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乡土地理学习中,以时间(历史)的视角分析地理事物的变迁。其一,为接近学生的体验和认知,选择的时间跨度不宜过长。近几十年来,我国各地的发展变化都很大,也为本条“标准”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其二,家乡的地理事物很多,宜选择对家乡发展变化意义重大且学生易感知的主要地理事物。其三,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反映所要研究的主要地理事物的不同时期的地图和资料,也可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调查等手段丰富资料。其四,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通过了解“变迁”的现象而探讨“变迁”的原因,所以,关于“变迁”的事实要尽量提供事实性材料,而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变迁”原因的分析上。以河南兰考为例进行说明。

      兰考西北临黄河,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在兰考县境内遗留有三条黄河故道。兰考县多沙丘、盐碱、洼地,水旱灾害频繁。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的贫穷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

      现在,与焦裕禄所在的时代相距约50年了,兰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为此,可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

      1.探寻黄河故道,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上黄河的决口、改道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

      2.了解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成果(治沙、治理盐碱地、改造洼地)。

      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兰考人民进一步治沙、治理盐碱地、改造洼地并发展当地经济的成就。

      4.了解并探讨兰考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保护、改造当地环境,发展当地经济的措施。

      在组织学生考察、调查和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改革开放以来兰考的变化”为主题的墙报。

      地理事物的变迁,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短期内的变化,除由突发的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引起的以外,一般都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理事物的变迁,有促进人类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也有使人类环境向不好的方向变化的。对于这些,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渗透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重庆市为例进行说明。

      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在湖北宜昌三斗坪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7年,重庆市设为中央直辖市。现在,三峡工程已完工,重庆市境内巫山县、奉节县等部分地区不少地理事物发生了变化。组织学生通过对比三峡工程兴建前及完工后的地图或遥感影像图,并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讨三峡工程导致的库区地理事物的变迁(如包括聚落、文物古迹等的搬迁等)以及库区环境的变化。

      (三)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理解自然环境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在必修1中,课程标准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自然环境”分为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四个方面。在乡土地理学习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体验,突出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要求“举例”,即选取对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某种自然资源和某类自然灾害;要求“分析”,即能通过学习明确它们是怎样影响的;可以重点分析对家乡社会或经济的影响,也可以分析对家乡其他方面(如生活、文化、环境等)的影响。

      在特定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有时会相互转化。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大风可能形成灾害,但其能量(风能)又成为自然资源。所以,在乡土地理学习中,通过家乡发展的案例,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现象、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者的内在关系。

      无论是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还是它们的影响,按“分析”的要求,必然要联系自然条件。所以,在实际的乡土地理教学中,宜在分析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突出重要自然资源或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面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说明之。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云南西南部,界于北纬21°10′~22°40′,亦即处于热带地区,且多处于在海拔800米以下的湿热河谷和陷落盆地,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均有利于南方印度洋的湿热空气北上,形成热带季雨林环境。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这里生物资源丰富,有“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之誉,并因此发展了热带经济作物生产(这里有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西双版纳充分利用热带风光和民族风情,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再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加依尔山东麓,平均年降水量114毫米,北部地当风口,每年有8级以上大风75天,年蒸发量达3500毫米,最北部的乌尔禾风蚀地貌发育,形成著名的“风城”。这里原为戈壁,1956年开始油田建设。所以,这里的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干旱、戈壁、油田”。在重点分析石油这一自然资源改变了克拉玛依的面貌,使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变成了石油城的同时,必然要联系克拉玛依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四)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本条“标准”的主题内容是学习家乡的人口。关于人口的内容很多,有些人口问题的原因涉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一个主题内容,不可能要求比较系统地学习家乡的人口地理,也不可能涉及较深的人口问题及原因分析。因此,本条“标准”将家乡人口学习的内容限定为难度较低(行为动词为“说出”)的人口现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学习方法是在全国人口特点的背景下(将家乡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相比较)分析家乡人口的特点。

      人口现象及其特点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描述。在静态视角,从全国总的人口特点出发,本条“标准”将内容确定在家乡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特点,一般用“多”或“少”来描述。一方面,可将家乡的人口数量与全国人口数量作相对比较,如单位面积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家乡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例如,农耕区可以用人均耕地、人均生产总值等作为比较人口多少的标准。

      在动态视角,本条“标准”中只要求“人口变化”,而没有明确是人口哪个方面的变化。一般来看,可以理解为“人口数量的变化”,即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既然是动态视角,就要从一定的时间发展来看,建议将时间段的起点定在新中国成立或改革开放,终点定在学习的时期或稍早(便于得到最新的人口统计资料)。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可以用“快”或“慢”等来描述。与静态视角一样,动态视角描述家乡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也需与全国和家乡的条件相比较。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规模也较大,所以,在描述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时,要注意区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两个方面。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地区间的人口差异也很大。因此,在乡土人口的学习中,不同地区可选择具有本地特点的人口内容。例如,城市可学习本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其发展变化,上海等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的地区可学习本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变化,民族自治地区可学习本地区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其发展变化等。

      当根据家乡的情况确定了要学习的人口某方面的内容后,就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搜集家乡和全国相应的人口资料,列出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五)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我国地区差异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可以使我国在较长时间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可以说,目前我国任何一个地区都与国内、国外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本条“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以至全国加强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对于本条“标准”的学习,可以通过访问、咨询(实际调查或网上搜集)政府有关部门的方式实现。例如,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有多少国内、国外的企业在家乡投资,主要投资了哪些部门,家乡有哪些优势条件吸引这些企业来投资等;家乡有多少企业到国外投资,投资到哪些部门,采取了哪些方式等。当然,通过学生自己调查而得出的结论,更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调查本地产品销售到哪些地区,另一组调查有哪些地区的产品在本地销售;调查的产品可限定在学生熟悉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然后,将两组调查的结果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

      本条“标准”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进一步改革开放,既要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又要靠家乡人民思想意识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家乡人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才是家乡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达到“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的目标。

      一般情况下,每隔一段时期,国家、省、市、县、镇都会制定未来不同时段的发展规划,如次年工作重点、三年发展目标、五年发展计划、十年发展规划等。政府除公布发展规划的文本外,还公布综合的或以土地利用、工业发展、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为主题的城市(城乡)规划图。政府公布的这些图文资料是落实本条“标准”的主要依据。此外,政府主要领导的相关讲话、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等可作为辅助学习资料。

      显然,政府的发展规划,无论是文本还是图片,内容都很复杂,学生直接阅读它们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将未来发展规划细化、分解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要将搜集到的相关发展规划资料转化为学生易读易懂的学习资料。接下来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每组重点学习和讨论一至两个具体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写感想或建议、设想等小短文。

      发展规划总是比当前现状要美好,容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际教学时,还需适当强调家乡未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发展障碍,由此,学生才能理解要实现美好的目标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同时也促使他们“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标签:;  ;  ;  ;  

教师在地方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