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发展趋势_农业发展论文

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发展趋势_农业发展论文

现阶段农村教育的问题、特征与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态势论文,农村教育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3)28-0053-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在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即将终结的今天,为什么农村孩子辍学现象依然严重?农业职业中学和中等农业学校办学为什么那么难?农村基础教育如何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回乡或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为什么无一技之长?“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不是对现今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集中概括?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不是农业院校的职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怎样一个态势?这些问题虽不能用一句话回答,但可以作一客观、系统的分析,为研究解决这些难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来自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声音

为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入世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对长期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农业院校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专家评价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2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占95.2%。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选择法和排序法。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症结

1.农村中学(含职业中学)、农业中专学校招生难的原因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升学无望(92.5%);不能就业(90%);学校在县城或市里,极不方便(60%);学了没用(52.5%);经济困难,学习跟不上(45%);学校教学水平低(30%)。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当前教育理论界的共识:升学无望、不能就业、学无技术、经济困难等依次是农业职业高中和农业中专学校办学难的原因。学校设在城市,上学不方便,排在第三位,而学校水平低、学生跟不上还不是主要原因。这是比较客观的分析和看法,与过去从城市角度分析的结果和一些传统认识有所不同。农村教育、职业教育资源经调整、优化以后远离农村、农民的现象及其后果值得关注。

2.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原因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升学无望(85%);经济困难(65%);学了没用(60%);不能就业(55%);学校在县城或市里,极不方便(17.5%);学习跟不上(15%);学校教学水平低(15%)。因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还要继续升学,经济困难升为第二位,学无技术和不能就业排在其后。对农民来说,子女教育成本和家庭经济条件,是困扰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既然升不了学,经济状况和就学成本就制约了子女继续深造,这对农民来说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3.农村(业)中等职业教育处于低谷的主要原因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学了没用(80%);大学扩招(65%);农口专业面窄(57.5%);城郊、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高位移(高职化)(37.5%);学生经济困难(30%);投入少,条件差(20%);教师水平低(10%)。就全国情况来看,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在40%~50%,就业状况成为制约农业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大学扩招和办学模式落后、专业设置僵化、高职化现象,要比学生经济困难、学校投入少、教师水平低影响大。这一结果提醒农业职业院校要把提高学生就业率和调整专业设置,作为今后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常抓不懈。这一结果也说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应遵循教育规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为大职业教育拓展办学思路。

4.农村(业)职业教育办学办得好的主要原因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毕业生就业形势好(80%);重组或成立高职学院(50%);拓宽专业(45%);与大学合并,成为一个学院(35%);收费低,农村学生来得多(32.5%);加大投入,条件明显改善(25%);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7.5%);地理位置好,对学生有吸引力(17.5%)。学生就业、办学层次高移、专业设置依然成为办学办得好的主要原因,而地理位置显然不是主要原因,对农村学生收费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与大学合并是一种倾向性愿望。

(二)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1.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适宜阶段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初中阶段(55%);根据当地条件而定(30%);高中阶段(25%);高中后(15%)。按简单理论设计,根据当地条件而定应该是最合理的,然而位居第二,说明在初中阶段与职业教育衔接有其自身规律,初中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和空间,而农村多半学生升不了高中。因此,农村初中恰好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适宜时段。目前高中生、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在高中毕业后再进行1年(高中“3+1”)的职业培训也成为可能。

2.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方式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初中阶段渗透式(原劳动技能课)(55%);初中“3+1”(40%);初中“2+1”(20%)。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初中阶段的渗透式教学要比初中“3+1”和“2+1”效果更好一些。

(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设计

1.初中阶段必修课程开设的合适门数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根据需要自定(52.5%);每年级两门必修课(32.5%);每年级一门必修课(25%)。在高中升学率相对低的地区,多开必修课、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内容是必要而有效的,但是在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可能需求量相对少,而面向二、三产业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更受欢迎。

2.初中阶段选修课程开设合适门数

选择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 自由选择门数(50%);每年级一门选修课(40%);每年级两门选修课(25%)。可以看出,选修课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自行开设,是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

3.初中阶段必修课程的开设种类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村家政或农村生活指导(60%);农村市场营销(60%);种植业基础+经济作物栽培技术(57.5%);现代农业新技术(57.5%);农村经济管理(52.5%);综合农艺技术(50%);养殖业基础+经济动物养殖技术(50%);农业工程技术(40%)。由此看出,家政、市场营销、种养业基础加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经营管理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科目,农业工程技术可以渗透到各门课中。值得探讨的是,随着农村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成为必开课程,而农业新技术可以与每门课程结合,农村经营管理可以与市场营销结合,合并后还可以增加农副产品加工技术课程。

4.农村初中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编写方式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省地统编+县乡地方教材+学校自编教材(72.5%);各省统编为主(22.5%);全国统编为主(15%);各地市统编(15%)。显而易见,省地统编+县乡地方教材+学校自编教材是职业教育教材编制工作的必由之路和科学选择。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法律、政策、家政、环保等少量通用教材可以由国家统一编制。

5.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5:5(47.5%);4:6(37.5%);6:4(30%)。毋庸置疑,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为1:1更好些,并且几种回答都有重实践技能的倾向,但还不是绝大多数的意见,可见认识还不太统一,需要继续观察和讨论。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有必要一个地市保留1~2所农业中举(中专学校)(65%);农业中学(中专学校)大部分转为普通中学或综合职业中学(45%);大部分升格,变为高职学院(40%);农业中学(中专学校)的现有规模不会变(22.5%)。可以看出,在一个地、市保留农业职业学校是众望所归。农业职业院校的出路应是提高、扩大办学规格和规模,即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农业中学应发展成普通中学或综合性职业中学,这是有倾向性的观点,但还不是绝大多数人的意见。

2.合理的教育结构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55%);发展远程教育(40%);基础教育+职业教育(30%)。经过多年实践,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已成为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可以说终身教育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

3.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转岗教育(65%);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57.5%);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52.5%);转变政府职能,学校自主办学(35%);单独考试录取,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出口(32.5%);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0%);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化(17.5%);改革管理体制(15%);提高校长管理水平(5%)。从宏观决策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教育、农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确是首选课题,是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方向,也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出口、学校自主办学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尚未引起教育界广泛注意,提高管理水平、改革管理体制只是受到农业院校教师的关注,成为次要问题。

4.如何改革农业院校管理体制

选择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由当地农业厅局管理为宜(52.5%);由当地教育厅局管理为宜(42.5%)。由于农业院校教师参加问卷调查的比例达75%,答案显得有些分散,多少反映出几十年行业分割主管时期的惯性感情因素。可以看出,教育资源优化是大势所趋,但简单的企业原理和功效性原则又不能套用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则中,像农业这一弱势产业需要由国家扶持一样,对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教育和农业等行业部门应共同关心和扶持。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教育应借鉴国外教育发展基本规律,严格遵循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律,稳步、持续、健康地发展,其发展态势呈如下特征和规律:

今后20~30年,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相适应的城乡职业教育将迅速发展。

与发展规模、效益、特色、生态、有机农业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将更加得到社会重视,农民教育的分层次、按需求、有计划的教育培训将成为发展方向。

农村教育资源远离农村现象将得到纠正,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将逐步得到遏制,农村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将得到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向高中后推迟,呈现高位移现象,高职教育将得到长足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往本专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继续教育“立交桥”将逐步形成,农村教育因有出口而逐步走出低谷。

农村职业教育将日趋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重视,农业院校将通过体制创新,得到经费支持,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将得以加强。

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最佳结合形式和时段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综合职业中学或设有职业课程的综合中学将成为发展主体,但在较长的过渡期,广大农村地区的初中将结合职业教育,实行渗透式绿色证书教育。根据需要开发地方课程与教材,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将逐步深化,提高地方课程和实践课时比重,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相结合。

随着农村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进程,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农民需要接受多次的继续教育,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转移、转岗就业,增加非农业收入。农村社区社会化终身教育将随农村城市化进程日趋活跃。

农业职业教育将继续得到教育、农业部门与地方社区政府的重视。“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将继续发挥其积极效能。对农业职业教育,简单的保护途径是缩小招生、办学规模,全部由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或地方政府农林部门全额拨款办学.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以传统农业为主。根据农村人口多、地区差异大的国情,可探寻的途径是兼顾发展和灵活发展,提高办学质量、规模和效益:一是办好传统农业专业,提供优惠政策;二是不局限于传统农业专业,适当、灵活地拓展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三是升为高职,以利于扩大招生(对职业学校来说,生源是生命线),同时保留中专建制,兼顾老少边等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四是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后者被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所接受.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弱化、支解和流失现象严重,值得关注。按国际标准和教育发展规律,一个地、市保留1~2所农业职业学院是普遍规律和实际需要。

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和农民合作组织将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政府统筹和政府行为要更加尊重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变审批、管制、管理为服务,通过制度创新提供支持与保障。

标签:;  ;  ;  ;  

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发展趋势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