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新辉[1]2004年在《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乐府”之名开始于汉武帝,本为官署之名,其职在采诗歌,被以管弦以入乐,故后世遂以乐府官署所采获保存之诗歌为乐府。有“乐府”以来,即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歌谣,另一种为文人诗赋。文人乐府诗创作从东汉时开始繁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仍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拟从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发展两大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创作的特色。 全文分为叁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于对内容的分析,主要从文本出发将文人乐府诗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一)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二)对战争、边塞题材的开拓,(叁)对人生的感叹,(四)对爱情的歌咏,(五)对声色的近求。 第二部分着重于对形式的分析,主要包括文人乐府诗体式上的创新:(一)对传统五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二)对七言诗的创新和发展,(叁)对传统四言诗的回归。 第叁部分为文人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包括:(一)艺术上篇幅的日益繁富,(二)修辞的日益缛丽,以此来体现此阶段文人乐府创作的变化和成绩。
何一帆[2]2011年在《论萧纲萧绎的乐府诗与文人诗》文中指出皇家血统的“四萧文学集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可以与着名的“叁曹”比肩。齐梁时期,江南政权偏安一隅,风光秀丽,歌舞升平,文人拟乐府之风盛行。而萧纲和萧绎作为“宫体诗”写作的领袖,也是文人拟乐府创作的积极参与者。在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每个人的作品都分为“乐府”和“诗”两类,即拟乐府与文人诗。在齐梁时代,同一个作者的这两类作品有着复杂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以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底本,以分类统计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萧纲和萧绎这两位在梁代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拟乐府和文人诗作品分别进行详细分析,用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对乐府诗与文人诗之间关系探究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同时拓宽萧纲萧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意义和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等;第二部分从诗歌题材、用言与篇制、语言特点、感情表达等方面对萧纲的乐府诗与文人诗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这两类诗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以及相互的影响等关系作了探究;第叁部分是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萧绎的两类诗歌进行了分析研究,力图用这种重复性的论证来更有力地体现整个时代层面上的乐府诗与文人诗的关系。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二萧乐府诗与文
解玉峰[3]2012年在《挽歌流变考》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民间社会,挽歌作为送葬歌曲,其使用极为普遍。汉代以后挽歌逐渐仪式化和制度化,由此推动了文人挽歌诗的写作,也使挽歌(诗)成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挽歌初起时皆用于“凶”事,但汉末以来即有明显的娱乐化和职业化倾向。挽歌的歌唱始终是“文”(学)为主、“乐”为从,随着时间的推移,“乐”的意义渐次降低,最终案头化的文字几成为全部。故“挽歌”一变为“挽歌诗”,再变为“挽词”、“挽诗”、“挽章”和“挽联”。
参考文献:
[1].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D]. 龙新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2]. 论萧纲萧绎的乐府诗与文人诗[D]. 何一帆.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3]. 挽歌流变考[J]. 解玉峰.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