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报告_大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认知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道德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1)06-0058-09

道德认知,是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意义的主观反映,是大学生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的重要心理形式,对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大学生的个人阅历、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所学专业不同,他们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的能力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笔者选择师范大学和工科大学三年级共1024名在校生为被试,在问卷调查基础上,从性别、校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城乡差别等方面,对大学生道德认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提供资料。

一、大学生对个人层面的道德认知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始于对生命神圣的认知,这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强调生命神圣就是承认人类生存的内在价值。事实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争取生存机会、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历史。生存是神圣的,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人性尊严。一个人要有尊严,就必须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是一个能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坚持真理及具有生活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的人。(对本节问题的讨论参见附表1)

(一)对待生命的态度

1.大学生中对生命持“热爱”态度的人占86%,认为“有权终结自己生命”的人占11.3%,持“无所谓”态度的人仅占2.6%,但引人注目的是,在热爱生命者中,女生占92.5%,高出男生(80%)约13个百分点,而在“有权终结生命”的人当中,男生(16%)高出女生(6.5%)约10个百分点;对生命持“无所谓”态度的男生也高出女生3倍还多。相对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加热爱生命。

2.师范大学生热爱生命者的百分比略高于工科大学生,经χ[2]检验,其差异不显著。

3.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有关,即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对生命热爱程度也越高,经χ[2]检验,其差异显著。而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大学生对生命热爱程度在问卷上显示出增高的趋势,但经χ[2]检验,其差异不显著。

4.父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程度最高(92.45%)。

5.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程度最高(94.3%)。

6.乡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高出7.5个百分点,经χ[2]检验,其差异显著,说明前者比后者更热爱生命。

(二)对人性尊严的态度

1.约有96%的大学生认为尊严可贵,人人享有。女生(99%)高出男生近7个百分点。而持消极态度的女生只占1%。持否定态度的男生占3.6%,4.2%的男生对此“说不上”。或者说约8%的男生对此态度暧昧。说明女生对尊严问题较男生看得更重。

2.师范生与工科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

3.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对“人性尊严”问题看得最重。

4.父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对“人性尊严”问题的态度最坚定(100%)。

5.城乡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没有差异。

(三)对情感与理智冲突问题的态度

1.在对待情感与理性的冲突问题时,约45%的大学生坦陈自己属于理智型,其中女生(46.5%)比男生(42.3%)高出四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约30%的人承认自己是情感型的,其中男生(33.9%)比女生(30.5%)高出3.4个百分点。坦陈“说不清楚”的人约占20%多,且无明显性别差异。此研究结果似乎打破了儒家学说影响下的人们的传统观念:即男子比女子更富有理性,女子比男子更情绪化。相对而言,知识女性比知识男性更理性化,知识男性比知识女性更情绪化。

2.在情感与理性冲突问题上,工科大学生偏向于理智性,高出师范大学生3.3个百分点,而师范大学生生偏向于情感性,高出工科大学生3.5个百分点。但经χ[2]检验,其差异不显著。

3.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情感与理性有明显的正相关,即,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选择理性的人数越多,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大学生选择情感的人数越多。

4.父母职业为“行政人员”和“教师、医生”的大学生选择“理性”的人数较多,均超过50%。父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选择“情感”的人,高达39%。母亲职业为“营业员”的大学生选择“情感”的人高达5.7%。

5.城乡学生没有显著差别,但持“说不清”态度的乡村学生多出城市学生4.2个百分点。

(四)对待冒险的态度

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已知的对象其成败得失利害关系一目了然,而未知的对象则意味着较大的风险、代价和牺牲,因此,创新活动是与敢冒风险、肯付出代价、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冒险精神相伴随的。在变化和发展极缓慢的社会,创新和冒险不具有普遍性,在保守的社会,冒险不但不是美德,“冒险家”还是被贬得很低的名称,而在竞争日益剧烈、创新活动成为普遍性的当今时代,冒险已成为被充分肯定的品质,冒险精神也从过去只体现在极少数创造奇迹者身上逐渐成为人人应具备的普遍性品质。因为,没有冒险就没有创新,冒险精神的缺乏意味着创新活动的中断或停止,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缺乏冒险精神,则意味着它只有很少的创新活动,也意味着较小的进步和发展。

表1.大学生对个人层面的道德认知调查数据—览表(%及χ[2]检验值)

1.现代教育将“冒险”看作是人的可贵的品质而强调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冒险精神的重要性,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公民课、社会课等科目中也将“冒险精神”的培养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大学生的回答耐人寻味:直接否认这一观点的人占1/4,而“说不清楚”的人也占1/4,即,对“冒险”问题持赞成态度的人数与持暧昧态度的人数刚好是一半对一半。且无明显性别差异。

2.对“冒险”持赞成态度的工作大学生比师范大学生高出12.7个百分点。而认为冒险是不理智行为的师范大学生比工科大学生高出17个百分点。经检验,差异十分显著。

3.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冒险”持赞成态度的大学生越少。持“反对”和“说不上”态度的大学生越多。母亲的文化程度越低,对“冒险”赞成的大学生越多。母亲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大学生竟然比母亲为“中学”程度的大学生持赞成冒险态度的人高出10个百分点。

4.父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否定“冒险”的人最多(59.1%),而父亲为“农民”的大学生赞成冒险的人最多(29.5%);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否定“冒险”的人也最多(80%),母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的人数最多(28.9%)。

5.城乡大学生对此问题的态度没有差异,反对者为47%,赞成者为27%,中立者为26%。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中庸”、“和合”、“顺序”、“节制”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身上表现得何等鲜明!冒险意识和精神的缺失也说明大学生挑战未知领域的勇气是比较匮乏的。

二、大学生对社会层面的道德认知

如果说个人的生存和福祉具有其内在的重要性,社会的延续和福祉也具有其内在意义,因为社会是个体相遇和共处的地方。这些道德认知基本上都从个人层面的尊严和福祉扩展到社会层面。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所有的个体都同样重要及享有同等的尊重。然而,只有平等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在社会中人人平等,每个人的自由才会受到尊重,不受侵扰。人类需要共同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深信守望相助有助于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创造我们的共同福祉。守望相助的具体表现就是相互间的友爱与容忍。相互关系的概念要求个人的福址与社会的福祉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分割而又相互依存的。同样的道理,由于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一个社会的福祉也就会对世界上其它社会的福祉产生影响。因此,一个积极、负责任、具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不仅要关心个人及其社会的福祉,而且要关心人类整体福祉的前途。(对本节问题的讨论参见附表2)

(一)对社会约束和个人自由关系的认知

1.大约一半的被试认为二者的重要性一般大,其中女生(49.5%)多于男生(44%)5.5个百分点。认为社会约束的重要性大于个人自由的人约占1/3,其中女生(39%)高出男生(29.2%)近10%,说明女生更趋向于个人自由应服从于社会约束。认为个人自由高于社会约束的大学生约占20%,其中女生仅占10%,低于男生(26.8%)15个百分点还多。说明男生更渴望个人自由。

2.师范大学生认为社会约束大于个人自由,工科大学生则相反,认为个人自由大于社会约束。

3.认为社会约束大于个人自由的大学生中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2%、35.4%。认为个人自由大于社会约束的大学生中父亲文化程度为“中学”的人数最多,达到19.6%,而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的人最多,为25%。

4.在认为社会约束大于个人自由的人中间,父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人数最多,为40%,认为个人自由大于社会约束的人中间,父亲职业为“医生或教师”的大学生最多,达19.7%,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更注重个人自由,达26.7%。

5.认为社会约束大于个人自由的城市大学生高出乡村大学生7.2个百分点。认为个人自由大于社会约束的城市大学生也高出乡村大学生7.9个百分点。而认为二者同样重要的乡村大学生远远高出城市大学生15.1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大学生更注重二者的统一与和谐。

(二)对于“平等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态度

1.对不平等现象的普遍性,大学生均持“同意”态度,无性别差异。

2.无论是师范大学生还是工科大学生对“平等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持同意观点的人均在90%以上,无显著差异。

3.对此问题的观点与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没有显著相关。

4.父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对此持赞成观点的人数最多,达到95%。

5.经检验,对此问题的看法,城乡大学生的观点一致,无明显差异。

6.人人平等,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现象却普遍存在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平等在实际生活中不是普遍存在的”,说明大学生对不平等现象这种客观现实的认同,在不平等的社会中去努力,去拼搏、去竞争,为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去奋斗,这是大学生们的共识。此结果也折射出人们的普遍的一种认识和心态,即,不平等是普遍、广泛、长期存在的一种现实,短期之内彻底改变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初期的市场经济,奋进的工业化社会需要这样的一种等级化的社会秩序,这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级,任何人都无法逾越和超脱,只有正确对待这种“不平等”,在“不平等”向“平等”迈进的过程中,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对“人只有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态度

表2.大学生对社会层面的道德认知调查数据—览表(%及χ[2]检验值)

1.人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关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导向的重要问题。64.3%的被试认为人只有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中女生(72.5%)远远高出男生(56%)12.5个百分点,在占总数14.8%的持否定态度的人中间,女生只占总数的6.5%,比男生(23.2%)低出16.7个百分点。在20%的持“说不上”观点的人当中没有性别差异。数据显示:在这个问题上,女生比男生的认识要明确的多。

2.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明显存在校别差异。师范大学生比工科大学生持赞成态度的高出21.8个百分点。而持否定态度的工科大比师范大学生高出9个百分点。持“说不上”观点的工科大学生比师范大学生高出12.6个百分点。

3.持赞成观点的大学生的比例随父母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的大学生持赞同观点的人最多,达到68%。

4.父亲职业为“教师或医生”的大学生赞同者最多,达74%,母亲职业为“个体业主”的大学生赞同者最多,达71%。

5.乡村大学生持赞同观点的人比城市大学生高出2.4个百分点,但经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对“共同富裕只是一种理想”的态度

1.有60%的大学生认为“人类的共同富裕只是一种理想”,20%的人认为不是,另外20%的人“说不上”。在直接否认这一点的人当中,男生(23.2%)高出女生(18.5%)4.7个百分点,在“说不上”的人当中,女生(22.5%)高出男生(14.3%)8.2个百分点。在观察与访谈中,笔者发现,“否认”的人认为,“人类的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而持“说不上”的人中大多认为“人类的共同富裕既是理想,又是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为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工科大学生比师范大学生持赞成观点的人多出11.4个百分点。高达70%,说明工科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共同富裕只是理想,现实中很难实现。

3.有意思的是,父亲的文化程度越低,对此持认同观点的人越多,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此持认同观点的人越多。

4.父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持肯定观点的人最多,达到64%,母亲职业为“教师或医生”的大学生对此持肯定观点的人最多,达68%。

5.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持赞同态度的人多出8.2个百分点,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高出1.5个百分点。“说不上”的人中间,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也多出6.7个百分点。是否有这种可能: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的共同富裕发展很快,而城市却因改革的深入,下岗、待岗工人激增,再就业政策落实不力,矛盾层出不穷,对大学生产生了直接影响,以至于城市大学生中不少人认为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

三、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与理想信念

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如果想掌握、内化、实施或运用上述道德观念,就要加强自身修养,认识多元化的意义,积极投身改革的热潮,促进政治民主建设,就必须发展共同意志,增强大学生对权利与责任的理解(对本节问题的讨论参见附表3)。

(一)对“享受权利当责任为先”的看法

1.对权利与责任的态度是衡量大学生人格的重要内容。84%的大学生认为权利当以责任为先,说明大学生认识是明确且正确的。其中女生(87%)高出男生(81%)6个百分点,说明女生比男生认识更加明确。否认的人仅占8.6%,男生(10.7%)高出女生(6.5%)4.2个百分点。在7.4%的“说不上”的人中男生(8.3%)高出女生(6.5%)1.8个百分点。说明女生态度更明确,即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责任意识,其次才是权利。

2.师范大学生与工科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

3.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责任感越强。

4.父母职业为“农民”、“行政人员”、“教师或医生”的大学生持赞成观点的人居多,达到87-89%。

5.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更强调责任意识,前者高出后者13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城市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宠爱,缺乏责任意识有关。

(二)对“齐家治国应从修身开始”的看法

1.被试中有85%的大学生相信齐家治国应从修身开始,其中男生占男生总数的80%,女生占女生总数的90%。否认的人只有不足1成,其中男生(12.5%)高出女生(5%)一倍还多。在5.8%的持“说不上”观点的人中间,男生(7.7%)比女生(4%)高出3.7%个百分点。在这一指标上男女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即,女生更传统些,男生对传统观念所持的怀疑态度更强烈些。

2.师范大学生比工科大学生更注重齐家治国应从修身开始,赞成的人前者高出后者13.7个百分点,反对的人后者高出前者7.4个百分点。“说不上”的人中后者也比前者高出6.3个百分点。说明对工科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父母文化程度与此问题无直接关系。

4.父母职业为“个体业主”的大学生对此问题持赞成态度的人数最多,占90%以上。

5.乡村大学生对此问题持赞成态度的人达84.6%,城市大学生对此问题持赞成态度的人达到82%,前者高出后者2.6个百分点,但无显著差异。

(三)对“在多元文化社会里更需要人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共同意志”的看法

1.约80%大学生对此持完全赞同的态度,女生高达女生总数的90%,男生略高于男生总数的70%。完全否认的男生占了一成,是女生的3倍。持“说不上”观点的人占12.6%,其中男生(17.3%)高出女生(8.0%)9.3个百分点。说明,女生对理想的追求比男生强烈。

2.对此持肯定态度的师范大学生比工科大学生高出11.2个百分点。持“说不上”观点的人,后者比前者高出11.7个百分点。

3.父亲文化程度与对此持赞成观点的大学生人数成正比,即,父亲文化程度越高,持赞成态度的大学生越多,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对此持赞成观点的人最多(经检验,差异显著)。

表3.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与理想信念调查数据—览表(%及χ[2]检验值)

4.父亲职业为“个体业主”的大学生赞成者占87.4%,比父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赞成者(77.3%)高出10个百分点。母亲职业为“个体业主”的大学生赞成者占100%,间接反映出我国“个体业主”的思想境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低。

5.城市大学生赞成者高出乡村大学生5个百分点。乡村大学生反对者高出城市大学生4.2个百分点。但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四)对“人类一定会实现美好的社会”的看法

1.约4.2成的大学生对人类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其中女生(44%)高出男生(40.5%)3.5个百分点。持反对观点的人只有16%。但反对者中男生(25%)占总数的1/4,高出女生(7.5%)17.5个百分点!有趣的是,在40%持“说不上”观点的大学生中,女生人数占48.5%,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远远高出男生(34.5%)14个百分点!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就总体而言,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女生比男生更乐观。换句话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男生较女生更多持怀疑态度。就局部而言(例如,持“说不上”态度的人当中)女生中更多的人宁愿表白自己“说不清楚”,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前途失望和持怀疑态度。

2.工科大学生持肯定观点的人高达90.8%,而师范大学生持肯定观点的人仅占46.3%,比前者少了44.5个百分点。在持否定态度的人中,师范大学生比工科大学生多了7.8个百分点,在“说不上”的人中,师范大学生比工科大学生多了36.7个百分点。

3.父母为“大学”文化程度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的人最多,但持“说不上”观点的人也最多。

4.父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的人数多达50%。母亲职业为“营业员”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的人数多达71.4%。

5.持赞成态度的乡村大学生高出城市大学生1个百分点,但持否定态度的乡村大学生却高出城市大学生8.7个百分点。经检验,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四、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希望大学生具有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要求大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创造性思维技能,使大学生学会如何在为社会服务中完善自我,使大学生具有坚定的信仰,相信人类一定会在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对话与合作中实现美好的理想(对本节问题的讨论参见附表4)。

(一)对“社会是在不断的批判与否定中前进的”的看法

1.85%的大学生对此持赞成态度,其中女生占女生总数的93%,女生高出男生15个百分点。持反对意见的人占5.8%,其中男生(9.5%)高出女生(2%)7.5个百分点。在占总数8.7%的“说不上”的人中,男生(12.5%)高出女生(5%)7.5个百分点。性别差异显著;即:在对“社会是在不断批判与否定中前进的”问题的回答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持肯定态度,相比之下,男生观点比较模糊。

2.对此问题的回答不存在学校间的差异。

3.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此问题持赞成态度的人越多。而母亲的文化程度却没有呈现出规律性。

4.父亲职业为“个体业主”、母亲职业为“营业员”的大学生对此持赞成态度的人最多,达到100%。

5.城市大学生比乡村大学生持赞成态度的人多出6.4个百分点。

(二)对“批判性思维技能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的看法

1.这是测试大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82%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且无性别差异。直接否定的人只有5%。但持“说不上”态度的人有12.6%,其中女生(14.5%)多于男生(10.7%)3.8个百分点。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方式方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主流与时代合拍,关键是学校在教给大学生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方面要下大力气。因为,光是这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批判意识的发展,才会真正推动社会走上快速、良性运行的轨道。

2.持肯定观点的人中,师范大学生比工科大学生高出7.6个百分点。

3.在持肯定观点的大学生中父母亲为“中学”文化程度的人最多,达到85%。

4.父亲职业为“个体业主”的大学生持肯定观点的人最多,达到93.7%。而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的人最多,达到93.3%。相比之下,反倒是父亲职业为“教师或医生”的大学生持赞成观点的人最少,只达76%。

5.城市大学生持赞成观点的比乡村大学生高出6个百分点。但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三)对“大学生应把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放在重要位置上”的看法

1.约87%的大学生对此持肯定态度,其中女生比男生高出5.6个百分点。其中男生(7.1%)高于女生(2.5%)4.6个百分点。有8.5%的大学生对此“说不上”。看来,大学生对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而女生尤甚。

2.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存在校际差别。

3.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中父母为“中学”文化水平的人最多。分别达到85%和90%。

4.父亲职业为“工人”、“农民”的大学生赞成者最高,接近90%。母亲职业为“工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赞成者最高,达到92%、93%。

5.城市大学生持赞成观点的人达到92%,乡村大学生赞成者达到85%,相差7个百分点。但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四)对“创造可能会很痛苦,但再苦也在所不辞”的看法

1.约80%多的大学生认为即便创造过程充满痛苦,自己也会再所不辞,其中女生(85.5%)多于男生(79.8%)近6个百分点,否认的人只有5%,其中男生(7.1%)高出女生(3%)一倍还多。12.3%的大学生“说不上”,其中男生略高于女生。说明,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渴望。

表4.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调查数据—览表(%及χ[2]检验值)

2.师范大学生对于“勇于创造”的积极性高出工科大学生6.9个百分点,对此持否定态度的工科大学生比师范大学生高出5.9个百分点。“说不准”的人基本持平。

3.父母文化水平为“大学”的大学生对“勇于创造”持赞成态度的人最多,占85%以上。

4.父母职业为“个体业主”的大学生对“勇于创造”持肯定态度的人最多,达到88%。

5.城市大学生虽然比乡村大学生赞成“勇于创造”的人高出3个百分点,但经检验,差异不显著。

依据上述调查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从总的趋势看:对大学生急需加强人文教育,而尤以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迫在眉睫;跨世纪的这一代大学生中女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高于男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明显的正相关;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并存,其消极影响有扩大和蔓延的倾向;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城乡差异不显著,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加速城市化建设有关,也与农村大学生适应城市化生活有关。

标签:;  ;  ;  ;  ;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报告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