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李冬子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中学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个教学和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切入点,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考试为目的,灌输为手段,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压制学生自由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只讲结论,不讲知识的发生过程,结论是真理,容不得学生怀疑,学生哪敢提问?又怎会有问题?
关键词: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上,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探析.
一、营造民主、冲破常规,使学生"敢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所以,教师应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形成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和不同意见要虚心接受,并尽可能地对其思想的标新立异和思维闪光点予以鼓励评价.当学生出现偏颇或错误时,及时地加以引导、合理评价,使他们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
以《二次函数的应用》为例,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如图1,一单杠高2.2米,两立柱之间的距离为1.6米,将一根绳子的两端栓于立柱与铁杠结合处,绳子自然下垂呈抛物线状.一身高0.7米的小孩站在离立柱0.4米处,其头部刚好触上绳子,求绳子最低点到地面的距离.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思考,尝试提出由抛物线问题引出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各种问题,并让他们走上讲台,自己担任"小老师",演示不同建系方法,讲解解题思路,再通过交流汇报,评选最佳解题方法,最后由我总结,对有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我鼓励学生坦陈己见,并提出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批评.这样,就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精心设计,留有时空,使学生"有问"
教师的教学容量和节奏、习题的选取和讲评、难度控制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应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那种为了课堂教学"有序"推进,用标准答案式而框定学生思维空间,或者千方百计"引导"到预定轨道上来的教学,实际上都是以削弱学生思维能力为代价的形式参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中采用多层次、多角度,以满足各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需求.
在讲授《多边形内角和》时,我作了如下的问题设计:
问题1 猜一猜: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问题2 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针对问题1,引导学生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针对问题2,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②"拼"--即把四边形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③"分"-- 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通过以上活动,引伸到"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这时,学生的问题来了:
学生1:五边形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测量五个内角度数来计算内角和?(学生发现这种方法可以计算,但麻烦)
学生2:把六边形的各个内角剪下来后能拼成多少度?(学生最后发现拼出的角度大于360°,不好计算)
学生3:是不是可以把多边形分割成多个三角形,通过分割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计算?(这时学生已跃跃欲试,发现方法可行)
学生4:把多边形分割成多个三角形,分成的三角形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异常活跃,达到解决问题的顶点)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提,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恰当引导、钻研教材,使学生"善问"
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为使学生有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恰当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问.课本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是高度概括化了的,要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我们在上课时,会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一概念、定理的含义怎样?隐含哪些条件?用于何处?通过这些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善问".除此以外,我们还可引导学生针对课本数学语言提问.学生钻研课本时不难发现,课本叙述中还有许多不够严谨的地方,有的结论未给出严格的证明,有的直接认定,有的在表述后就加以引用.这些地方常常以一些模糊的数学语言为标志,如"不难发现"、"容易得到"、"我们知道"、"同理可证"、"通常"、"显然"、"一般地"、"整理可得"等等.这些地方有的内容十分简单,有的地方则是为了回避某些抽象的知识点而作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这些地方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学生的欠缺之处,也是许多数学问题的栖身之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学生进行恰当有效的引导,使他们通过钻研教材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查缼补漏,而且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根本措施,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值得在教学中大力鼓励和提倡.
四、梳理归纳、突破难点,向学生"追问"
追问,是追根究底地问,是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提问.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知识交叉的情况,知识点互相重叠、覆盖,使学生难以理清脉络,从而陷入迷茫中.若教师能有效追问知识网络的交叉点,让学生通过思辨进行梳理、归纳,并在知识网络的交叉点有意识地加以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入,对促成学生提出问题非常必要,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至关重要.
在复习《平行四边形》这一章时,其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定理是重点内容,但知识点相互交叉,学生容易混淆,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我作了如下追问:
追问1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有哪些?
追问2 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什么条件可以判定为哪一个特殊的四边形?
追问3 在矩形和菱形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什么条件又可以判定为哪一个特殊的四边形?
这时,台下已有不少学生纷纷举手,提出"在矩形和菱形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什么条件可以判定为正方形?""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几个什么条件可以判定为正方形?"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思维瞬间被拨动,反应非常敏捷,思维异常活跃.三个追问,不仅帮助学生在知识点的交叉处对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而且理清了它们之间的交融关系,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并促成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点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加深了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在"问"字上下功夫,定能拨动学生创新思维这根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李冬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学生论文; 内角论文; 角形论文; 思维论文; 发现论文; 知识点论文; 课本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