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论文_李辉

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论文_李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发展日益加快,人们对于交通代步工具的要求日益严苛,同时由于这几年间隧道内地下水涌出致其停运以及其他意外的事故的发生致使相关技术人员对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我们根据多年以来在现实情况中经常采用的爆破方法,爆破参数以及起爆方式作为参考,研究施工过程中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的难点与重点,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得到相应的结果。

关键词:小间距;高铁隧道;爆破;技术;错相减振

随着国家高铁建设的不断推进,高铁相关技术不断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对于高铁营业线中泄水洞施工已经是一种普遍情况,为保证运营的安全程度,人们必须意识到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一定要维持在一定的安全水平之内,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保持技术的可实施性不断提高,在本篇文章中,我们研究分析爆破施工的过程,明确电子雷管错相减振法的应用。

1 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工程概况

1.1施工基础——材料

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是一个艰巨性的任务,在施工过程中,会运用到很多样大、小型的工具,材料等。其中,水泥和粗细骨料就是常见的材料。劳动的目的是金钱,于是很多不良施工位就会从材料入手,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以谋取自己的利益为主,放低对材料质量的要求,选择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用于岩石性质的工程施工。于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就会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在对施工材料进行搅拌时因事先没有计算相关材料的投放比例,是否添加添加剂,添加剂的量及类型等问题,就会造成岩体的粘合不牢或持续时间不长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工程地质调查中岩体出现裂缝,降低工程的施工质量。

1.2 施工条件——温度

周围环境中岩石性质在施工过程中会影响施工的安全程度,工程需要的基础材料是水泥和粗细骨料,而当水泥遇到水时就会放出大量的热,其热能释放的高温最大可达每平方米2000J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岩体内部的温度就会急剧升高,并由于它的高速凝结性使热量的向外释放受到很大限制,加剧了其内部结构温度的升高。悬殊的内外温度差会产生巨大的物理破坏力,从而受温严重不均处的岩体出现裂缝,使工程安全程度下降,造成安全隐患。

2 下穿前试爆段爆破施工技术重点

2.1传统微振分部开挖

因在实际过程中,爆破振动始终严重超标。在相关实验中,为了降低振速,孔深从最初的1.2 m逐渐减小,对仅小断面隧道开挖方式也从全断面一次爆破调整到分部爆破,直到0.8m孔深,按下台阶掏槽部分、下台阶扩槽孔与辅助孔、上台阶辅助孔、底板孔与周边孔的顺序依次分四部开挖。

2.2降低岩体内部结构的温度

由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岩体内部温度过高会造成它出现裂缝,所以,控制温度就是我们在解决筑施工中岩体裂缝问题的一个有效入手处。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提高岩体自身适应力这一点着手。在施工过程在我们可以调整其厚度、应用的水泥和其他材料的类型及用量等一切可能影响岩体自身适应力的因素,降低岩体内部温度温度。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注意应用后的检测问题。当进行下一施工环节前,需要检测岩体的温度是否在一定规范要求内以防止其出现裂缝。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温度过高,我们一定要马上进行处理,处理过后还要进行检测,知道检测结果达标后,这一步工程才算合格,可以将进行下一环节了。

2.3严谨把控浇筑过程

第一点,在进行浇筑过程之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规格确定。如,确定具体的浇筑范围,科学的浇筑温度和适宜的浇筑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必要时还需要对可能的裂缝出现处进行预测,才能最低限度的出现岩体裂缝。第二点,在岩体浇筑完成后可能会有伸缩裂缝现象的产生。这是由于,在岩体被浇筑完成后,会由于无处不在的重力影响出现下沉显现,再与岩体表面出新的浮水混合造成的。所以,需要在岩体凝固以前的某个适宜时间由工程地质调查人员对其进行按压以减少伸缩裂缝的产生。第三点,震荡对浇筑24小时以内的岩体也会有产生裂纹的影响。所以,岩体在浇筑后的24小时内不宜吊卸物料。此外,即使是在岩体凝固后也要注意震荡对岩体的影响。如,在吊卸货物过程中最后时应逐渐缓慢增加重物重量,以避免裂痕出现。第四点,对岩体的检测需要严格按照其对应标准,确保其合格后才能实施不同部位的支模工作。

作为岩体性质的工程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比例配制,目前我国灌注工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施工现场为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在材料中加大砂石的比例、或者在准备水泥等材料时保管不到位而导致材料受潮,加之本身我国这项工序的材料配比不是很准确,最终导致塌落度大、施工塌方等事故,相信这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保证这道工序各种材料比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我们要排除各种不必要的外界因素干扰,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培养技术人才多次到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对施工现场出现的不利于灌注工序的隐患提前解决。

2.4进行后期保护

进行岩体的后期保护工作也是一种防止筑施工中岩体出现裂缝的手段。至于具体的岩体后期保护工作还要根据实际现象进行制定。如果条件允许,相应的工程部门可以固定的岩体后期保护人员,并可以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知识手段培训,这是一种十分有效且简便的方法。如果条件有限,可以在每一个岩石性质的工程组中分配或确立流动性岩体后期保护人员。此外,在岩体后期保护工作中应注意温度因素,可以考虑在岩体表面铺盖遮阴物,如薄草席,塑料薄膜,这样还可以应对由于水分大量发散而导致的岩体出现裂缝问题。并且,在岩体的后期保护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定期喷撒一些水于其表面,使其保持湿润从而增加岩体内部的载荷能力,也可以减少岩体出现裂纹的问题。

最后,在进行岩体的后期保护工作时,应当先对其进行全方面的细致性的检查,若发现问题时,就需要及时对相应位置进行治理,防止其恶化或是出现裂缝。

3 电子雷管错相减振法的确定

根据错相减振法的原理,最关键的是通过主频确定爆炸波的半周期,而主频是有现场岩石性质决定的。由于无法保证现场的岩石性质均匀,岩石性质也可能随着隧道施工进度的推进而变化,所以每次爆破的炮孔延时布置应根据上一次的爆破监测数据而调整,随时响应岩石性质变化。

4 结束语 电子雷管相错减震法的确定,尽管减震效果明显,但从原理出发,由于前文所分析的场地岩石分布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所以这种技术仍待进一步开发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孟祥栋,王立川,孟令天,钟金贝,曾维英,王守伟,刘文鹏,鲁甲兵,蔡正清.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J].工程爆破,2016,22(05):69-76.

[2]殷芳满,韩国光,高朋飞,张贞姣,方文英.近距离下穿玻璃厂的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J].工程爆破,2017,23(01):77-80.

[3]徐世祥,王汪洋,韦汉,杨建新,庞晓瑜.隧道聚能水压控制爆破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6):1-4+8.

论文作者:李辉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小间距下穿高铁隧道控制爆破技术论文_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