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文学本体的挑战与对策_文学论文

网络对文学本体的挑战与对策_文学论文

网络对文学本体的挑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文,对策论文,网络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字化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根本性飞跃,也是对人类生存的最大挑战。这不仅表现在人类对它越来越明显的依赖性和亲和力,更表现在它对人类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决定性影响。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悄然出现,而且大有向传统文学叫板和对垒的势头。网络文学使得我们的文学理念受到从未有过的严重挑战。

一、本体空置:文学是什么?

我们在讨论网络文学之前,有必要对这个中心概念作出界定。我们所指称的网络文学,是指在网络各文学网站和个人主页上创作和发表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它既包括反映网上生活的作品,也包括反映其他各种生活情状的文学作品。

长期以来,“再现”和“表现”一直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争论不休的关键所在。现实主义强调文学的再现功能,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文学家的作用就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而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要真实地反映人类的生存实况,唯有通过内心世界的探索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内心真实才是最根本的真实。

无论是“表现”还是“再现”,在文学认识上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认为文学是作者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某种代言人的形式创作出来的、用文字加以表达的幽闭文本。具体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其一,作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二,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写作的供人阅读的文本;其三,文本一经形成,其形式和内容具有封闭性,文本是一个相对自足的所在。

网络文学所显示的特征恰好打破了上述这种文学理念。网络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不是“再现”和“表现”的问题,也不是两者之间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文学是什么”这样一种带有文学本质性的问题。

开放的网络结构,这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思想。网络文学的最大魅力,也是对传统文学本质性冲击最大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其文本的开放性。这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读者不仅是个被动的阅读者,也可以是个主动的创作者,这是网络文学特别诱人的地方。网络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其开放性和广域性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甚至准爱好者提供了尽情表现的舞台,而写手们则完全没有功利目的,纯粹是凭爱好、激情来写作。因此,网络文学比传统媒体上的文学更大胆、更开放、更自由,呈现出真正的“创作自由”态势。一个文学文本的阅读与写作,可以在一种交互性作用下完成。作品的原创作者无法左右自己作品中情节和人物等的发展趋势,其作品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局,这在网络上是不足为怪的事情。其他作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随意地参与你的创作,可以对你的作品进行随心所欲的修改、删节、续写,最终使你根本认不出这个“孩子”与自己有什么“血缘”关系。虽然传统传媒如报刊也常进行一些文学接力,有的小说家也在尝试用纸牌形式进行小说创作,如法国“新新小说派”代表人物萨波尔达的《作品第一号》,就是一堆写满小故事的活页纸,读者可以任意换洗。但与网络文学的这种交互性特征比较起来,传统文学的开放性远不能及。当年巴赫金煞费苦心经营的复调小说理念在网络时代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使得网络文学呈现出一种真正的“众声喧哗”的态势,也使得文学离传统定义下的本体特征越来越远。

更大的冲击力来自网络文学中日新月异的多媒体技术支持。互联网络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更为广泛的交流模式,可以交替地“说”、“听”。因此,在文学文本中嵌入影像和声音,使得文学具有一种直观性,这在今天,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流传较广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在主要用文字叙述的过程中,不时插入一些感性的外空音乐和图片,为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如梦似幻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这样,自九十年代以来,作家们孜孜以求而不得的所谓跨文体写作,在网络时代却被易如反掌地真正得以实现。

这一切,传统小说是无法做到的。传统文学的物质媒介主要是语言文字。这种文字物质媒介下的文学作品作用于接受者主要依赖于两样基本的东西,即作者文字表达技巧和读者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基于文字魔爪下的思维形式。而网络文学对这两样东西的倚重大大减弱。直观材料的介入使得阅读具备了一种逼近真实的实体感。比如,描写音乐,无论作家的文字功底有多厚,都无法把音乐的真正内容一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比如大诗人白居易是描情状物的高手,但他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之精彩,也只不过是比喻成“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已。若是现在,白居易就可直接嵌入琵琶音乐在作品中。读者鼠标一点,琵琶声应声入耳,这种直观性是任何文字所无法代替的。

然而,由于网络文学的交互性与灵动性,使得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

一般说来,文体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文学的体裁特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一是指作者写作中各种技巧,尤其体现在语言上的独特风格。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文学中的纯语言特色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虽然传统印刷体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图文并茂者,但与网络文学中影音并陈,交互能动相比,两者的差异性依然很大。

网络文学写作技巧的自由不仅表现为多媒体艺术的展示,也表现在网络文化所特有的语言风格中。如网民们所津津乐道的台湾痞子蔡(蔡智恒)在BBS上发表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 其语言就大量采用了网络聊天上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和BBS情景渲染。

这样一来,网络文学作品中非常个人性的语言特色就被这种工具性的东西所替代,作品风格,尤其是语言风格也就再难像从前那样凸现出来。因此,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便很难辨认。这种夹杂着各种类型艺术、各种体裁风格和大众网络语言的东西,用传统的文学术语人们几乎无法为它准确命名。

无庸讳言,在描绘场景,叙述情节,尤其是还原生活的原初细节方面,网络文学交互式超文本写作所具有的优势是传统的任何文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但是,由于上述原因,网络文学使我们在获得一种全面感知的“真实”刺激的同时,也感到一种茫然。我们不得不对“文学”本体论提出种种疑问:在我们所依傍的文学基本理念中,这种写作还能叫文学吗?传统文论中的文学概念还能涵盖得下这种形式的写作吗?但是,如果不叫文学,这应该叫什么呢?

网络时代,文学迎来了一个本质论上的挑战——什么才是文学?!

二、主体缺省:谁死了?

按照传统的理解,文学的主体性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创作(作者)主体、接受(读者)主体和对象(作品人物)主体。但在网络时代,上述文学主体性都受到了严重挑战。

自文学诞生之日起,作家的主体意识便被确立。即使在口口相传的时代,作家的中心位置已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无论何种形式,作品的形式过程往往都是作家个人化劳动的结果。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从知识考古、性意识以及监禁与文明,规则与惩戒等方面的研究中,找到了解释知识和权力关系的新答案。福柯认为:任何一种知识和理论,都不可避免地以某种方式与权力发生千丝万缕的共谋关系。换句话说,即任何一种知识都是某种权力的表征。按照福柯的这种知识/权力转换机制原理,无疑,文学也是一种权力话语。长期以来,由于知识和教育的原因,文学创作总是少数精英人物的事情。中世纪欧洲教会文学的非凡发展,以及世俗文学的萎缩,从反面说明了知识的垄断对文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综观文学发展史,文学的消长起伏,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家们的知识话语垄断密切相关。

由于知识话语的垄断,使得作家的自我主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作家总是在一种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以盛气凌人的口吻训导民众,而作品在他们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他们宣讲布道时引用的一则寓言而已。当他们和主流社会合流时,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其训导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同构;而当他们与主流社会相忤时,则摇身一变,成了愤怒的抗议者和社会良心的代言人。即使在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他们依然以清高的“知识分子写作”自居,自我欣赏,戚戚玩味,有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般的自傲。这种社会良心的代言人和训导者的角色定位,一方面使得读者形成一种屈从作者的心理,并且渐渐积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作用于作者,作家的长者身份和贵族化倾向积重难返。这样,作者离读者越来越远,越来越自命为民众的精神导师了。与之相应,作者与读者就是类似于牧师与信徒的宣讲与倾听的关系。

然而,网络文学的出现,却使得文学作者的传统地位受到质疑。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传播途径增多了,大众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某种知识能为个人左右一时,但不能长期占有。文学创作已不可能为少数人所垄断。其次,如前所叙,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支持,网络文学呈现出一种超文本态势。伴随着网络这种新的文学载体的进步和变革,一次文学普泛化的过程业已形成。网络给了每个人同样的发言机会,从而使传统的个人宣讲变成了真正的“众声喧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间隔被消解了,变成真正的一体化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还打破了传统文学严格的运作机制,作品的发表不再需要苛刻的遴选,不再需要严格的书报检查。其结果是,只要有兴趣,人人都可随心所欲地发表任何一件“作品”。

这样,传统文学作家的地位被彻底解构了。任何作者,都不能再以代言人的身份为人立言,而只能是众声之一种。由于作家主体性的虚席,文学文本在构成真正的“众声喧哗”的同时,原先由某个作家独立构思的,具有整体品质的人物、性格、主题、情节、文体、语言、风格等等,一切都解体了,都不一致了。换言之,作家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自己作品中人物性格、情节等等的发展,而只能随续写者续写的变化而变化。另外,网络文学写作追求的是一种平面化,一种庸常化,它不屑于,实际上也难以反映重大题材,难以用宏大叙事来反映人类的整体精神实质。网络文学中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俗人的世界,一个非主体的世界,一个反诗意化的世界。相反,“众声喧哗”的结果,倒有可能是“七零八落”或者说是“鸡零狗碎”。原先那种整体性的哲学、那种乐观主义思想,那种“高尚纯洁”式的写作不复存在,主体仅仅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名凡夫俗子,具有的只是小人物式的卑微与凡俗,只能用调侃的方式面对复杂纷纭的世界,全无“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气概。更为严重的是,这样一个文学世界,造就的是与之呼应的读者。实践已经或正在证明,在一个传媒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读者被训练成越来越没有耐心,没有想象力的人,他们对文字的要求是直接了当的,明白刺激的。这样,作为诉诸文字的想象的艺术,就真正面临一种危机了。

文学的主体性就这样被消融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是一个“作者死了”(罗兰·巴特)的时代,也是一个读者虚位的时代,同样,更是一个形象主体欠缺的时代。

在一个“大家”都“死”了的世界里,文学的主体性在哪里?文学还成其为文学吗?

三、文学空间:可能性限度在哪里?

浅显地说来,文学的本体论的问题就是写什么,谁来写,怎么写的问题。在后工业社会的网络时代,文学的上述本体特征无疑受到严重的挑战。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文学的空间是否依然存在?文学的圣殿是否就永远关上了她的门扉呢?如果还有一种称得上文学的东西,那它还在多大的程度和多大的范围内起作用?

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空间确实是越来越窄了。但若将这种状况置于传媒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加以考察,我们则会泰然得多。纵观文学的发展过程,哪一次媒介的发展不引起一场文学本身的革命呢?纸笔的出现是对口头传唱文学的冲击,印刷品的出现是对手抄文学的挑战,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出现,对文学的冲击力更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每一次文学媒介的革新,都不同程度地伴随着相应的文学本体上的变化,只不过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秘罢了。因而从这个方面看来,人们也就容易找到坦然面对网络文学本质革命的理由。

前面我们探讨了网络的超文本写作模式给文学带来的本质性革命。这种交互式的写作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对文学生存构成威胁的同时,其实又给文学本身带来新的生机。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超文体写作的真正实现,还表现在它满足了人们交流、抒情、创造和表现的欲望,激发了人们艺术的创造能力。网络文学的起因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自身体验的表达,个体情感的宣泄,所以网络文学没有禁忌,内容的自由给予文学创作以心灵上的彻底解放。它让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参与到文学的创作中来。在扩大了文学爱好者和业务创作者队伍的同时,也拓展了文学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这个方面看来,这对文学本身又不失为一种福音。

网络文学是信息高度发达时代的必然产物。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文学一方面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倾向,另一方面也有向悠闲姿态回归的趋势。因为信息的疲劳轰炸在使人类更加聪明起来的同时,也使人疲于应对,使人变得迟钝而麻木。信息的崇拜者更受到信息的误导。在这种悖论式的社会发展中,文学的相对空间便出现了,文学抚慰人们疲惫心灵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这样,文学在迈开大步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又回到了它的出发点——文学愉悦审美的一面。这就使得文学有着向传统回归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不管文学世界怎样千奇百怪,但在表现人类生存状况上却是共同的。我们知道,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口头歌谣,还是当下的网络创作,实际上都是表达了人的一种存在状况和生存需要。因此,作为写作的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后的理由,“存在”不失为文学指明了一条出路。所以,恢复一切微小、卑微、琐碎的事物在作品中存在的权利,使之成为生活意义的真正建筑者,让写作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展开,这应该是当下时代里文学从荆棘中突围的一条蹊径。当大而无当的所谓客观的真相已被遮蔽,读者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来自作者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文字训导时,文学就不应再醉心于发布时代宣言或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描绘芸芸众生本身的生存状态,展示和捍卫人类空间中个人性和当下性的东西。

富有意味的是,人的存在和人的现实,又正是人的本质性的东西。所以,从某种程度看来,网络文学这种当下性,其实又暗含了它的另一个可能——文学的本质回归。

标签:;  ;  ;  ;  

网络对文学本体的挑战与对策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