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建设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加强党的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为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向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党必须善于在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应对以下问题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问题
理想信念问题,是党的建设中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所谓理想,就是奋斗目标,就是前进方向。一个政党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不可能凝聚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就不可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最终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力量,多数都如过眼烟云,惟独中国共产党能够脱颖而出,发展壮大,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她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一个政党不光要有好的纲领,还要善于把党的纲领变成党员的坚定信念和统一行动。否则,再好的纲领也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党必须经常不断地对自己的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全体党员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从已经发生的腐败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的共同原因,就是放弃或淡化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有的是在物质利益面前背叛了党的纲领;有的是对党的事业失去了信心,成为可耻的逃兵;有的是歪曲社会主义改革,断言改革后的社会主义是前资本主义,疯狂地聚财敛财,热衷于所谓的“资本原始积累”。
在党的历史上,我们从未放松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都十分成功,十分有效。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一些有效的办法却不灵了。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商品货币意识对党的生活的侵蚀。
商品货币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等价交换原则,它是市场经济的通行原则,但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并不完全一致,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意识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不可能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构成什么挑战。而现在不同了,商品货币意识天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作用,对我们的党员干部产生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怎样对我们的党员干部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解决好这个问题,经受住这个考验,过好这一关。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离开人民群众,我们就一事无成。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而要真正做到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必须真心实意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具体内容。
过去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领导工人群众向资本家争人权、争工资,领导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向反动政府争民主、要自由,人民群众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的。改革开放以前,在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我们的党员干部同群众一起向自然开战,并经常与工人农民一起参加集体劳动,也不可能在经济利益上站到工人和农民的对立面上去。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方面体制的完善,我们的各级干部更多地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农村的基层干部要向农民收公粮、收税款,困难企业的领导干部有时还要动员部分工人下岗待业,再加上平时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严重,引起群众不满。这些都容易让工人农民把党的干部看成是他们利益的对立面。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们的个性活跃,物质利益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生活的这种变化,要求干群关系以及处理干群关系的方式方法也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有些基层干部对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仍然恪守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工作方法,过分地依赖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习惯于简单地发布行政命令。有的对人民群众态度生硬,拒绝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对不同意见进行无情打击。有的忙于玩弄数字,搞虚假政绩,谋取升迁。有的甚至热衷于傍“大款”,沉湎于觥筹交错,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视而不见。日久天长,很容易在感情上拉大同人民群众的距离。
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肩负的社会责任十分重大。任何一个社会管理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出现差错或失误,都有可能被人民群众当成共产党的错误或缺点,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因此,对我们党自身地位的这种变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充分的注意。必须认真研究当前形势下怎样才能切实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教育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问题
现行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缺陷和混乱。在一些领域,分配既不是过去的大锅饭,也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甚至成为产生腐败的根源。近年来,有人提出“高薪养廉”。这个口号不宜笼统地加以提倡。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分配中地位的重大问题。
社会分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范畴,而且是最接近上层建筑的那部分经济基础。也就是说,是能够直接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的一种经济关系。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重大而敏感的政治问题,是涉及到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问题。有人说高薪养廉是世界通例,这不符合事实。事实是,公务人员的薪金收入保持中等或稍微高一点的水平才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何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果搞所谓高薪养廉,让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成为社会中最富有的人,那就违背了党的宗旨,老百姓也是不能接受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政策,就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富民政策的主旨不是让党员领导干部先富起来,而是让一部分老百姓先富起来。可以设想,如果允许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与老百姓一样发家致富,按照各自所拥有的条件,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比普通老百姓更先富起来。但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就不会继续把我们党和政府看作他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不会继续像以往那样信任和拥护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要发生根本性变化。
党的富民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前进的巨大动力。老百姓发家致富不但应当允许,而且应当鼓励。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就不同了。他们手里掌握着大大小小的公共权力,如果也和老百姓一样竞相攀比财富的占有,就很容易形成权力的滥用,导致腐败。领导干部必须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当官即不许发财。所以不能一看到有人先富起来就感到不平衡,就坐不住,更不能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客观环境问题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从本来的意义上说,党内的民主集中制与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有区别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四个服从”,但其本质不是强调服从而是强调统一,其目的是求得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形成基于利益权衡的政治妥协。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四个服从”既是组织原则,也是认识真理的正确道路。不同意见的争论可能十分激烈,但由于目标高度一致,再激烈的争论都只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的差异,而不会伤及同志间的感情。即使因错误而变动职务,也只涉及工作范围和所负责任的大小,都应泰然处之。
民主集中制是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制度,但历史条件的变化,会对落实这一制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每个共产党员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为民主集中制的正确贯彻提供了纯洁的客观环境。在计划经济时期,党内利益关系要比革命战争年代复杂一些,但党员之间共同的东西仍然比较明显,不同意见之间的利益因素很难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多样化,容易诱发分散主义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的倾向,不利于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加之人们的商品货币意识大大增强,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必然会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领导干部在考虑工作部署、资金调度、利益调整、干部使用等重大问题的时候,如果掺进个人利益,党内的不同意见就不再仅仅是对客观规律的不同认识。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就会被理解为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对多数的服从,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往往成为基于利益权衡的妥协。而暂时妥协中势必埋藏着下一次冲突。这种妥协与冲突的交替,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任其发展,势必影响政权的巩固。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