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_民族团结论文

论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_民族团结论文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浅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团结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问题是一个与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多元统一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依据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贯彻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和世界风云的变幻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我国民族问题还长期存在,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而在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前形势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便成为我党和政府面临的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创立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内容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它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结构上的部分与整体关系,而且两者的形成过程也基本一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我党领导人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我党基本路线的确立奠定了我国新时期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理论依据。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所作的开幕词中, 提出了对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基本论断:“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这一思想使我党民族理论开始摆脱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形成的始端。1987年4 月党中央在批转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的批语中明确提出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国策,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相互学习、共同致富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实际上就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对该理论进行概括:“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2〕

诚然,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我党领导人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包含丰富的内容。但其中邓小平同志旨在振兴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思想则是这一民族理论的精髓。

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团结的客观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正是从党和国家新时期所面临的总任务这一高度来认识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从说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需要出发,作出了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论断,为我们正确处理新时期民族问题、搞好民族团结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建国初期,邓小平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时就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这种民族隔阂是当时我国民族问题的突出矛盾,但他相信,“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是有条件消除民族隔阂的”〔3〕。30年后他高瞻远瞩地认识到, 经过党和人民政府长期的领导与帮助,我国各族人民已大大消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为本质特征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在共同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形成的民族关系既是我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因素,又必将在现代化建设中进一步得以加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全党团结,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首要条件。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4〕。在我们这样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内,一方面各民族都具有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各民族的历史基础、发展起点以及发展的任务、条件和形式各不相同,那末如何处理由此产生的各种民族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呢?那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到,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根本利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唯有如此,民族团结才有不可动摇的实际目标。安定团结包括从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到最广泛的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5〕。 因此邓小平曾谈到:“安定团结十分重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6〕中国共产党是由来自各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的国家,少数民族又有相当部分分布在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党内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成员相互间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族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乃至影响到全国的安定团结和国家边防的安全稳定。正确认识党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加强党内特别是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以及加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是动员、组织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投入四化建设的首要条件。

立足民族平等、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已在政治、法律上取得相互平等的权利,但由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差距而产生的民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建国40多年来,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帮助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奋发努力下,民族地区经济已有很大发展。1991年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已比1949年增长72倍多。然而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民族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多数仍低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还有增大的现象。1979—198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1.2%,而民族地区只有8.8%;1978—1992年西部(西北、西南9省区)的人均产值与东部(沿海12省)的相对差距由44.5%拉大到50.5%;到1989年,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中还有20%没有脱贫。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现象长期不能消除,势必影响民族间团结。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一贯倡导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观点出发,多次提出我们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要“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这种政策不仅要体现在政治和法律上,而且要具体落实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搞好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1980年8月26 日他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谈到,“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去做,也并不难。只有把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当然,还要努力发展文化,培养民族干部,使民族干部知识化。”1987年6月29 日他又同美国前总统卡特谈到:“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目前西藏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总的讲还是处于落后状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同时他清楚地告诉卡特,“如果以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7〕这种着眼于把民族地区发展起来的观点,把经济发展作为观察民族地区及民族问题标准的观点,既反映了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逐步缩小民族间事实上经济文化差距、最终在现代化建设中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目标的客观需要。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民族团结思想深刻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否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虽然在发展速度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其根本目标还是要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繁荣。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8〕为此他强调沿海发达地区要帮助内地欠发达地区,并提出了逐步落实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共同致富的目标和措施。显而易见,这是进一步搞好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最终消除民族隔阂、达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目标的现实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各民族间团结发展、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充分体现。为有效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我国领导人指出,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也必须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并落实了民族地区“沿边开放”的具体措施。

此外,保持我党和政府历来民族政策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民族团结思想的具体内容。囿于篇幅,这里恕不展开。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关于民族独立解放、平等联合问题上有过诸多论述,提出过“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等光辉思想,但在其经典著作中找不到”民族团结”这个词,他们所重视的是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际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联合。马列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推翻资本主义统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求得各民族劳动人民的解放,必须不分民族地把一切工人联合起来,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党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联合团结的理论和口号。因为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整个中华民族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民族压迫;产业工人人数很少,大多少数民族根本没有无产阶级;帝国主义列强及其代理人把民族压迫制度和挑起民族隔阂作为其维护反动统治的政治手段。所以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中国的民族团结不只是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而且是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的团结,其团结对象甚至包括少数民族中一切爱国的民族宗教上层和剥削阶级。同时强调无产阶级和各族劳动人民的团结是民族团结的阶级基础,并阐明党是民族团结的核心。他在1937年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段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9〕因此这一民族团结的实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族人民大团结,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0〕

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重要成员的邓小平同志,他在建国初期领导西南地区时提出的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搞好民族团结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有关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主要集中在1950年7月21 日他所作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讲话中。在这里,他从国防问题着眼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称之为“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11〕。针对当时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他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内容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12〕他系统地阐述了消除民族隔阂、搞好民族团结的指导思想、具体政策和工作方法: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基本法规的要求,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制定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进步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以抛弃大民族主义换取少数民族抛弃狭隘民族主义;积极兑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促进民族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进步事业;养成同少数民族商量的工作方式,正确对待阶级斗争与民族问题的关系,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求得少数民族的信任、谅解和拥护。上述邓小平同志建国初期的民族团结思想,仍对我们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我党所主张的民族团结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内容主要是国内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民族和民主革命胜利,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建国初期,其内容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求得各族人民经济政治上的解放;而改革开放以来,其主要内容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最大范围的团结,齐心协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相应地,邓小平同志从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出发,在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我党民族团结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作出突出贡献。其创新之处不仅包括本文第二部分所阐析的三点内容,还包括“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理论及与此密切关联的“一国两制”的构想。

针对我国已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现实状况,邓小平同志最大程度地开拓了民族团结的内涵。他在1984年谈到:“我们不是有个口号叫‘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吗?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13〕1990年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14〕由此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中华各民族(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而且注重中华民族整体(大陆人民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全民族团结”,明确提出了“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政治口号。与这一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的理论相一致,他提出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15〕。

邓小平同志这一民族团结内涵的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将民族问题与祖国统一问题相联系。由于历史所造成的祖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的隔离状况,决定了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必须高度重视祖国统一大业。为解决这些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内部问题,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就提出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推动下,中英、中葡双方已就我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达成原则协议。同时邓小平同志认为,尽管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性质有所不同,但同样是一个可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的民族问题。1986年他在回答美国记者华莱士“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的提问时,一清二楚地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我们采取‘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大陆搞社会主义,台湾搞它的资本主义。这对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损失。”〔16〕十分明显,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解决我国复杂的民族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这是民族统一的最高表现)这一民族国家利益出发,为港澳台问题的和平解决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从而成为一面在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前提下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具有巨大凝集力和感召力的旗帜。因此,邓小平同志“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及其相关的“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邓小平同志立足于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团结思想既是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南。

注释:

〔1〕〔4〕〔5〕〔6〕〔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6、 159、342、148、203页。

〔2〕〔17〕江泽民:《加强各民族大团结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携手前进》。

〔3〕〔11〕〔12〕《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171、164页。

〔7〕〔8〕〔13〕〔14〕〔1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247、364、76、362、170页。

〔9〕〔10〕《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56页,第5卷、第363页。

标签:;  ;  ;  ;  ;  ;  ;  ;  ;  

论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_民族团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