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新闻思想刍议_刘少奇论文

刘少奇新闻思想刍议_刘少奇论文

刘少奇新闻思想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新闻论文,刘少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2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刘少奇同志担任过共和国主席,是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有相当多的人,却不太了解刘少奇同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者和新闻宣传鼓动家。尽管他很谦虚,认为“我们党最重要的宣传工作是毛泽东做的,我也做了一些”[1],但实际上,他革命的一生,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休戚相关,密不可分。从20世纪20年代初创编工人报刊《安源旬刊》,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领导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根据马列主义的新闻理论和中国具体新闻宣传的实际,就新闻媒介“桥梁说”、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党和新闻工作的关系、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体制和性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卓有创见的理论思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新闻见解和符合中国新闻宣传规律的新闻思想,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成长壮大和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实质性作用。

是非颠倒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横遭诬蔑为“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总头子”而被打倒在地。其众多罪名中,便有一项称刘少奇是“中国反革命修正主义新闻路线的总代表”[2]。由于刘少奇同志建国以后长期主管和领导新中国的新闻宣传工作,因此,随着刘少奇的“下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也因之陷入十年浩劫之中,沦为“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帮凶。1980年中共11届5中全会恢复了刘少奇同志的名誉,肯定了刘少奇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刘少奇同志十年冤案已然昭雪,政治上亦已彻底平反,但刘少奇新闻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刘少奇同志坚持真理的崇高精神,却未能在当代得到充分的重视。重新了解刘少奇同志走过的新闻宣传实践道路,重新温习刘少奇同志的著作、谈话和指示,重新审视刘少奇新闻思想,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刘少奇新闻思想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是多么的宝贵,刘少奇同志坚持真理的精神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工作者是多么的重要。刘少奇同志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来认识具有特殊性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他在异常复杂严峻的政治背景下,尊重新闻传播工作的规律,打破教条主义陈旧观念,实事求是地独立思考,根据不断变化的中国新闻宣传实际,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对象,总接新经验,敢于捍真理,勇于讲真话,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新闻思想和理论,将党性原则与灵活策略较好地结合起来,在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和新闻工作的理论观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而又实事求是的新闻思想。

刘少奇新闻思想是刘少奇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新闻实践的产物,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学宝库中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全球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以后,当代新闻传播工作者仍然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理解和掌握刘少奇同志在我国各个关键时期提出的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真知灼见,对于当前新闻传播工作的深层次改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刘少奇同志的新闻宣传实践

刘少奇同志传奇性的革命生涯,既与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息息相关,更与中国革命的理论建设紧密相连。他不仅善于运用报刊等新闻工具了解社会动向,指导革命活动;更善于将马列新闻思想运用于党的新闻实践,从事新闻理论创造,他的许多新闻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刘少奇同志有很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喜欢阅读和著述,善于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总结、概括升华而为理论。在长期领导新闻宣传实践过程中,刘少奇同志根据马列新闻思想和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新闻宣传的实际,对中国新闻宣传事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一)战地黄花分外香——刘少奇同志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实践

刘少奇同志少年时期即对新闻出版物充满兴趣,喜欢阅读刊有新思想、新事物的进步报刊,凡得到新报刊,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虽然读的是旧学,却经常模仿报刊文章,习作白话新文,希望有机会发表。青年时期的刘少奇千方百计利用报刊了解社会动向,并发表了一些有见地的评论时政的小文章。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以后,无论是白色恐怖的环境,还是枪林弹雨的战场,少奇同志都十分重视并亲自参加新闻宣传工作,用以指导革命斗争。在少奇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无产阶级新闻宣传事业这朵绚丽之花在中国革命战争最艰难的环境里不屈不挠地、茁壮地发展壮大起来。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同志开始利用新闻宣传媒体指导全国工人运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1921年,少奇同志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他受到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对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理论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撰写了一些理论文章,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传鼓动家。他善于利用报刊了解社会动向,指导革命斗争。1922年回国,曾亲赴江西安源组织工人运动,同李立三等同志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在他领导的工人俱乐部里,他亲自筹划并创办了《安源旬刊》,通过新闻宣传,指导工人进行斗争。同时,他还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工人周刊》的特约通讯员,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详尽地介绍安源工人斗争情况,争取全国工人阶级的同情和支持。1925年,少奇同志在第2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此后分别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这一时期,少奇同志经常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中国工人》和其他工人刊物上发表指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宣传文章,深得工人阶级的欢迎。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出色利用新闻宣传阵地做好革命宣传工作,有力地鼓舞了全党同志的斗志。1927年,在中共第5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国共两党全面分裂后,他先后在河北、上海、东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8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刘少奇同志和陈潭秋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在天津创办并领导了顺直省委机关报、地下油印刊物《出路》,坚持宣传马列主义,批评工人运动中的盲动主义,消除极左思想的影响。1930年夏,他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5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不到半年,他利用国内外报刊媒体,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比较全面地熟悉了现代报刊运行情况和报刊知识。1931年1月中共6届4中全会上,少奇同志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担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更加重视宣传工作,多次指示总工会的同志要注重宣传,做好运动低潮时期的工人思想教育宣传工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有效利用新闻宣传工具,认真进行抗日宣传和党建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34年10月,少奇同志参加长征,长征结束后,1936年春赴华北,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坚定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多次以"K·V"作为笔名,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火线》上撰文宣传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主张,并对过去党的秘密工作中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少奇同志充分利用报刊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从不放松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邹韬奋创办的《生活》系列报刊、国家社会党的刊物《自由论坛》等媒体上发表宣传抗日的文章,影响广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938年11月,少奇同志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随后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少奇同志亲自负责和领导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抗敌报》江北版的工作,宣传党的抗日路线和主张。1940年,少奇同志又创办并领导了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宣传抗日。少奇同志经常还在中共盐阜区委员会机关报《盐阜大众》、中共淮北地区委员会机关报《拂晓报》以及新四军部队出版的《前锋》、《迈进报》等报刊上撰文,检查或鼓励报刊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临危授命,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同陈毅等一起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1941年,少奇同志在党内报刊上连续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系列演讲词和宣传文章,不但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而且利用报刊宣传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我党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刘少奇同志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思想理论教育工作。1942年底,少奇同志奉调回到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除协助毛泽东同志做好军政工作之外,少奇同志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担负理论建设和新闻宣传的领导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新闻宣传思想),做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

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充分利用新闻宣传工具为夺取全国解放服务。1945年,毛泽东同志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少奇同志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认真组织好军事斗争和新闻宣传两方面的工作,有力地配合毛泽东同志的谈判。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少奇同志都具体协助毛泽东同志指导新华通讯社的新闻宣传工作。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转移到华北,负责中共中央委托的工作。他十分重视新闻宣传的作用,对新华社的工作抓得紧,抓得好,对我军取得最后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舆论宣传作用。1948年10月,少奇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理论联系实践,阐明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性质,强调了新闻工作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论述了记者工作的原则以及记者的修养等问题。这篇谈话是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补充和发展,成为奠定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础之一,它与毛泽东同志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起,共同总结了延安整风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经验。在这两个纲领性文献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在中国得到新的发展,为迎接党在新时期的新闻事业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从建党初期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结束,在近30年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始终关注和指导着年轻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他虽然没有具体办很多报刊,但是,他对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贡献却仅次于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从群众的角度阐述新闻工作中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报刊要象列宁领导的《火星报》那样,发挥组织和团结群众以及指导革命斗争的作用。共产党最怕脱离群众,而报刊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记者要忠实地反映群众的呼声、要求,要如实地反映党的政策在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人民是革命报刊的主人,新闻宣传工作者一定要向人民说真话,为人民坚持真理,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少奇同志这些植根于新闻宣传实践中的真知灼见,对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和壮大,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雨红蕖冉冉香[3]——刘少奇同志和平时期的新闻宣传实践

建国以后,刘少奇同志以他崇高的威望和平易的性格,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过程中,不断地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生的新情况,发挥、完善、补充、发展了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使新中国的新闻宣传工作能够沿着马列新闻思想指引的方向和实事求是的路线健康发展。少奇同志从新闻宣传的理论建设到实际操作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党的新闻传播工作默默无闻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共和国新闻传播事业这朵初生之蕊,倍加爱护,关怀备至,却又“润物细无声”,充分表现出一代伟人的人格风范和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少奇同志先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等要职。无论职务怎样变化,他除了繁重的党政工作之外,仍然一如既往地具体协助毛泽东同志指导《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宣传工作。他针对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中的问题作过多次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讲话,指导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在建国初期得以迅速健康地发展。作为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少奇同志是十分忙碌的,但是,他对新闻宣传工作仍然倍加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许多重要文章和社论,他都要亲自审阅、修改。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嘱咐秘书尽快把当地的报刊送给他看。他对送来的报刊,看得非常仔细,密密麻麻地做上许多圈点勾画,办得好的他表扬,办得不好的他批评,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给新闻宣传工作者以极大的鞭策和激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国家很快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延安整风以来所形成的党报学说,是新闻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新闻事业如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何发挥经济建设宣传的作用,如何加强新闻的指导性、思想性,如何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等问题又被提了出来,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工作并未充分展开。当时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学习前苏联新闻工作的理论与经验,一批前苏联新闻学著作被翻译出版,大学新闻专业广泛采用前苏联教材,中央级新闻单位相继派人到前苏联访问学习。所以这些,对丰富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思想内容,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倾向。毛泽东同志1956年4月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紧接着于同年5、6月间,少奇同志担负起草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的重任,先后两次听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广播事业局负责人的汇报,并就新闻宣传工作发表了3次重要谈话。在中国发生重大转折的年代,少奇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谈话贯彻了毛泽东探讨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思考,提出了不少大胆的、具有创见性的改进新闻工作的意见,对克服新闻实践和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片面性、公式化等缺点,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广播事业局也按照少奇同志的指示,积极进行了新闻改革,取得了好的成效。

1961年上半年,少奇同志在湖南调查时,对《人民日报》领导同志也发表了几次谈话,对某大报在“大跃进”期间的浮夸报道,做了严厉的批评,同时也分析了发生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了纠正的方法。他以批评的方式,较好地扭转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偏差,使新闻宣传工作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再一次在关键时刻拨正了中国新闻宣传工作的航向。

上述两次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谈话,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新闻特殊要求,凸现出少奇同志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使刘少奇新闻思想呈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刘少奇同志的新闻实践使他对马列主义的新闻思想有了感性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他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和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很许多符合新闻宣传规律的新闻观点和独到而又符合实际的见解,从而极好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二、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和重要新闻论著评析

半个世纪的新闻宣传实践,刘少奇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领导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时,既尊重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又注重中国新闻宣传的特殊实际,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善于针对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从具体实践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用于指导和处理新闻宣传工作实际,大胆而又实事求是地创立了一套系统而又有独到见解的新闻思想。作为新中国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新中国新闻宣传事业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和改革,都留下了少奇同志参与决策的印记。特别是在探索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管理体制方面,他思路开阔,勇于革故鼎新,并直接领导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改革。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在探索中国式新闻宣传体制的过程中,少奇同志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慧眼独具地提出了很多可贵的真知灼见,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意见并未能得到重视或贯彻执行。但是,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并未遮掩它的熠熠光辉。我们今天重温刘少奇新闻思想,其新闻理论的前瞻性和独创性,仍使其具有极大的当代价值。

(一)刘少奇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刘少奇新闻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宝藏,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刘少奇同志认为,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报纸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又把群众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及党的工作中的失误反映给党。党依靠报纸引导群众,向群众学习。这样就把党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了。

刘少奇同志认为,新闻要引导人民前进。新闻工作的影响大,责任大。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办得不好,就会散布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就会导致人民分裂、互相摩擦,就会影响工作,贻误社会。

刘少奇同志认为,人民记者要为人民。人民记者要把人民群众中的各种呼声、要求、困难、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充分地反映出来;记者要考察党的政策,如实地反映党的政策在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包括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

刘少奇同志认为,新闻宣传“不能戴有色眼镜”。新闻报道要真实,不加油添醋,不戴有色眼镜,不要有成见。新闻记者第一要有老实态度,第二要深入观察问题,看出事物的本质。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同时要有人民的立场。新闻报道不能超阶级,不能有客观主义,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

刘少奇同志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明晰的哲学头脑。新闻记者要学会分析、判断,考虑事物的是非、利害、得失。掌握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有了理论上的、方法上的修养,就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掌握第一手材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来办报,不否定“左”和右的谬误,就不能肯定真理。

刘少奇同志认为,新闻记者应当成为专业调查员。调查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在改造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新闻工作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新闻和文章是调查研究的结果。

这些新闻宣传观点,历经半个世纪,至今仍对新闻传播工作者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位新闻传播工作者去认真领会和思索,进而发掘出它的当代价值,作用于我们今天的新闻改革。

(二)刘少奇重要新闻论著评析

刘少奇同志关于新闻宣传的论著很多,要了解他的新闻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其原著,并将其置于其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中去审视它,研究它。但是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在此一一评析,只能择其要者,略析一、二,以达“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1.党报“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

党报“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这是刘少奇同志1948年10月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对华北记者团发表的谈话中,对无产阶级党报性质所作的一个著名比喻。

1948年的秋天,当人民解放军正在全面反攻,节节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夕,新闻工作面临着新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政治、思想、业务和干部队伍方面作好准备,迎接全国胜利后大发展的局面。中共中央决定在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集华北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10月2日,少奇同志到华北记者团学习班作了长篇讲话。这个谈话是在这次学习的集会上发表的,通常称为“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谈话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和希望,为培养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刘少奇同志在这个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他指出:新闻工作很重要,党很重视新闻工作。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前进;如果办得不好,就可能散布落后的错误的东西,会导致人民分裂。“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同时他又强调了新闻工作者应该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他说:“人民也是依靠你们的”,“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他反复强调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因此,新闻工作者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的工作。他说:“你们做得好,对党对人民的帮助就大;做不好,帮助就不大;如做错,来个‘客里空’(注:客里空:是前苏联剧作家柯涅楚克的话剧《前线》中的人物,他是一个捏造事实、品质恶劣的战地记者。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摘载了《前线》剧本中有关“客里空”的内容,并号召“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从而在解放区新闻界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由此成为一切不真实的新闻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故意夸大,反映得不真实,就害死人了。因此,这是个很严肃的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地从事你们的事业,要对党对人民有很大的责任心。”

刘少奇同志的“桥梁”说,认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党依靠报纸引导群众,向群众学习。这样就可以借助新闻媒体这座“桥梁”,把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

刘少奇同志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宣传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新闻工作的影响大,责任重大。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办得不好,就会散步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就会导致人民分裂、相互摩擦,就会影响工作,贻误社会。

刘少奇同志强调新闻宣传必须客观真实。他要求人民的新闻记者,必须把人民群众中的各种呼声、要求、困难、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充分地反映出来;记者要考察党的政策,如实地反映党的政策在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不要有成见。

刘少奇同志指出记者工作“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你们的任务是写给读者看,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强调记者要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真正的情绪和要求,在群众中考察党的政策执行情况,还要求记者把“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为此,刘少奇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记者,提出了必须具备4个条件。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真实、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情绪,“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对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有什么问题,也要如实反映。他强调记者有这个权利,“你们不仅可以这样做,而且你们的任务就是如此——在群众中考察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你们不能采取轻率的、哗众取宠的、‘客里空’式的态度,而应当采取负责的、谨慎的、严肃的态度去做工作。”其次,记者“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他认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思想上要艰苦,要做理论的、系统的工作”,要到处去看、去问,做许多研究工作,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第三,必须“要有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第四,记者“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坚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既批评‘左’的倾向,又批评右的倾向。他强调要“善于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来办报”,因为,“不否定左和右的谬误,就没法肯定真理,要确定真理,就得否定谬误”。

刘少奇同志十分注重新闻记者的素质。他要求新闻记者第一要有老实态度,第二要深入观察问题,看出事物的本质。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同时要有人民的立场。新闻报道不能超阶级,不能有客观主义,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新闻记者要学会分析判断,考虑事物的是非、利害、得失。掌握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有了理论上的、方法上的修养,就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新闻记者必须学会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掌握第一手资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刘少奇同志指出新闻工作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新闻和文章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调查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在改造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从而才能更好地完成新闻宣传任务。

刘少奇的这篇讲话,充满了对党报工作者的爱护和期望,也凝结着党报工作中深刻的经验教训,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

2.宣传马列主义是党的新闻媒体的义务。

宣传马列主义是党的新闻媒体的义务。这是刘少奇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一文中为无产阶级党报规定的基本任务。

《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是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刘少奇同志的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系统地阐述了党几十年宣传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肯定了成绩,总结了经验。并对建国以后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任务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刘少奇同志指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的人民。这就是今天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

刘少奇同志强调“宣传工作必须与各级党委所定下来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离开了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就会失败”,要求新闻宣传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此,他提出要迅速完善宣传机构,提高党的宣传工作者的素质。

刘少奇同志的报告对新中国的宣传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报刊宣传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成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少奇同志指出,为了实现党的终极目标,党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相应的中心任务。在开展每一项中心工作和实际工作时,都必须向群众进行有关宣传。为了保证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宣传工作必须与各级党委所定下来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离开了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就会失败。”

报刊宣传固然要配合中心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一切围着实际中心工作转。因此,少奇同志同时提出“党报既要联系实际,又要同实际保持一定距离”的报刊宣传思想。他在1961年曾对《人民日报》的领导同志说,报道联系实际不要那么紧,联系得紧了,只报道当前的具体工作和斗争,要犯错误。你们要学会既联系实际,又与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原因在于:第一,“党的宣传工作不止是宣传当前的中心工作,不止是搞当前的时事政策宣传”,其内容远比这要广泛。人民关心的事情是很多的,报刊与人民的联系也应是多方面的。第二,报刊宣传不能代替党的领导,它只能从思想认识上启发和提高读者意识,只能用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正反典型去影响读者,而不能越俎代庖,企图直接指挥实际工作。

群众路线是我党工作的根本路线,也是报刊宣传工作的根本路线。少奇同志认为,党的报刊工作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积极吸引人民群众直接参加报刊工作,让他们真正成为报刊事业的主人,概括起来就是群众办报,这是党的报刊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他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一些职业报刊工作者来进行报刊宣传,那是一定做不好的。“从来我们党的宣传工作也不是这样做的,而是依靠全党以及党外的共产主义者、马列主义者、党外的积极分子做宣传工作的”。而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必须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党报必须“打着旗帜前进”[4]。

3.“我们应该让人民知道世界真实情况”。

“我们应该让人民知道世界真实情况”。这是刘少奇在《对新华社工作的谈话》中提出的最具专业性的观点。

《对新华社工作的谈话》是刘少奇同志1956年5月28日在新华社编委会向中央汇报了新华社的工作情况和问题以后,所作的重要谈话。

1955年12月,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新华社在发展国外工作方面的情况,指出“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1956年5、6月间,刘少奇同志在中南海两次对新华社领导人谈到新华社的性质、任务、作用,以及将其建设成世界性通讯社等问题。

刘少奇同志在5月28日的谈话中,对新华社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国际新闻报道,国内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记者工作,学习苏联经验等问题,做了极为重要的指示。他强调,对待苏联的经验:“要有批判地接受”,不能照搬。既要学习苏联的好经验,也要学习其它国家通讯社的好经验和报道技巧。他特别提出:“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刘少奇新闻思想,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刘少奇同志多次强调,新闻报道要真实,不要有成见。新闻记者第一要有老实态度,第二要深入观察问题,看出事物的本质。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同时要有人民的立场。新闻报道要做到“两不能、两有利”,即不能超阶级,不能有客观主义;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真实、全面、深刻是少奇同志对报刊工作的一贯要求。他说:“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群众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报道如果反映得不真实,就害死人了”[5]。要达到真实就必须反映全面。

在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他一再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他认为,如果报道不真实,记者不能大胆地反映实际存在的问题,将造成领导决策的失误。所以他说:“我们的报纸现在有几十种,将来全国会有几百种,如果能比较真实、全面、深刻地把群众的情绪、要求、意见反映出来,那不知会起多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他强调如实反映:“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添醋,不要戴有色眼镜。群众反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

真实的另一要求就是新闻报道必须全面。少奇同志认为,真实并非看到什么就报道什么。他说:“一个政策在执行时,要看各阶级、各阶层有什么意见,各种人有什么意见,看这个政策什么人拥护,什么人反对,什么人怀疑。如果该拥护的人却反对起来了,就要看是政策的问题,还是执行的问题。你们的责任,就是要从各方面把事情搞清楚之后,再下判断”[6]。

在革命战争时期,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是党的新闻媒介战斗性的表现。取得全国政权后,媒介的报道范围不再只限于党内和党的同情者,报纸和广播面对数亿群众,新华通讯社要成为世界“消息总汇”。在这种新形势下,少奇同志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注意按照新闻工作规律办事,以客观全面的形式报道新闻。少奇同志指出:“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报道,只强调立场,那么,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周总理骂了美国,有的美国资产阶级报纸就刊登出来。为什么资产阶级报纸敢于把骂他们的东西登在报纸上,而我们的报纸却不敢发表人家骂我们的东西呢?这是我们的弱点,不是我们的优点”。他说:“现在(国内)的新闻有偏向——只讲好的,有片面性。应该好的要讲,不好的也要讲”[7]。1961年他对某大报的领导同志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你们报喜不报优,只登好的,不登缺点、错误。我就不看你们那些头条新闻,我不看,报纸来了只看七、八版”,并指出某些新闻报道,“大都是表面现象,并不是真正的实际情况”[8]。少奇同志要求客观报道,并非没有立场,他反对“有闻必录”,要求“经过思考,经过观察,有自己的见解,要做到对当前的斗争有利”[9]。他观察了资产阶级的客观报道,注意到这是一种成功的报道方式,与表达立场并不是对立的,他指出:“他们善于运用客观的手法、巧妙的笔调,既报道了事实,又挖苦了我们,他们的立场站得很稳。人们从他们的新闻报道中能够看到一些真实的情况”[10]。

既旗帜鲜明,又用事实说话。少奇同志多次申明,报刊是一种以报道、评述事实来实现自己宣传目的的特殊工具。它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由此决定其报道形式也应是客观地叙述。少奇同志始终要求报刊宣传在站稳阶级立场的同时,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叙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希望新华社记者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记者的报道技巧,运用客观的手段、巧妙的笔调来报道事实。他同时还强调客观报道只是一种表达自己观点的手段,新闻报道不能超阶级,不能堕入客观主义的泥坑,报刊宣传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这次谈话以后,根据毛泽东、刘少奇的指示及中央的精神,新华社确立了把自己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并拟定出了5年与10年的发展规划。

收稿日期:2002-06-18

标签:;  ;  ;  ;  ;  ;  ;  ;  ;  

刘少奇新闻思想刍议_刘少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