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的现状与作用分析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的现状与作用分析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的现状与作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现状论文,作用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农业产业化市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是研究农业产业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的本质、现象与作用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化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是联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列宁曾经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注:《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83页。 )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着市场。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是指专门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完善的经营系统,是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因此,农业产业化市场的内容,既包括为农业产后服务的专门推销农业产业化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商品市场,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销售基地,也包括为农业产前、产中服务的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基地。

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按照商品的用途特点分,农业产业化市场可以分为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是专门销售农业产业经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市场,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销售基地。从交易方式分,农产品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农产品现货市场是以农产品实物现货为交易对象的,它又具体分为初级市场(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集散市场)和消费市场(零售市场)。初级市场一般分布于产区及广大农牧区。批发市场是联系着产地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市场,交易量大,集散功能强,基本上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其交易价格有助于调节生产、引导消费。因此批发市场在各类市场中处于中心地位,主要应设在产、销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如被誉为“江北第一家”的山东省寿光县蔬菜批发市场,北京大钟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天津南开区红旗农贸批发市场等。消费市场是直接联系消费者的零售市场,其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对方便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种能够连续反映农产品潜在供求变化全过程的价格的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对平抑供求、规避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期货市场交易实质上是商品的交换,表现形式是期货契约(合同)的签订和买卖。买卖双方也可在合约尚未到期之前,通过期货合约的转让或反向买卖,即买回或卖出他原先卖或买的期货合约来解除履约义务。由于农产品期货价格是所有期货交易人对农产品供求状况估计的总和的结果,具有发现价格的作用,所以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农民不仅可以在收获季节大致预测出其产品的价格趋势,并且还可通过期货交易过程把价格风险转移给专门从事期货差价买卖的商人。期货交易是农民规避市场风险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有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绿豆、小麦(白麦)、玉米、芝麻的期货交易,上海粮油交易所的小麦(花麦)、大米、大豆和豆油等农产品期货交易,海南中商期货交易所进行的原糖、橡胶的期货交易,成都肉类商品交易所进行的肉类期货交易等。

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村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人才等等,这就需要通过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使各种生产要素同农户、企业相互沟通和连接,避免两者的脱节,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没有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就无法利用农户间和地区间的相对比较优势,也无法借助要素流动来提高要素的回报率。要素市场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进程。

另外,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从经营范围分,可以分为综合性市场、专业性市场和单一产品收购市场。农业产业化的综合性市场是指既销售农产品又销售工业品的市场,如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广东兴宁东岳宫市场,四川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等;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性市场是指专门销售种植业产品、林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或水产养殖业产品的市场,如深圳市水产批发市场、山东济南市堤口路果品批发市场、四川重庆南坪药材市场、新疆乌鲁木齐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等;单一产品收购市场则指的是单一收购蔬菜、生猪、鱼、鸡等某一种产品的市场,如浙江绍兴诸暨珍珠市场、福建福州市粮食市场、浙江丽水庆元香菇市场、浙江温州牛皮批发市场等。从商品的销售区域分,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可以分为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2.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的现状

(1)农业产业化的农产品市场正在发育, 销售基地正在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传统的自给性农业已经跨入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1992年,全国农副产品商品率已经达60%以上,其中棉花90%以上,油料、糖类70%以上。我国已有多种形式的初级农产品市场,也建立了一些高级市场——大型批发市场,还有许多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截止1996年底,我国共建立城乡集市数为85391个,食品、饮料、烟草的批发、零售贸易网点分别为656791个和5177416个, 遍及全国城乡的农业生产资料批发贸易业网点209978个。1997~1999年又有新变化。至此,一个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城乡。随着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出现,原来的农产品市场从规模上有新的扩展,质量上有新的提高,交易量增大,参与市场交易的人数增多,交易的金额增加。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农产品市场正在发育,销售基地正在形成和发展。

(2)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则发育比较落后, 组织化水平低,市场秩序混乱。首先,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从劳动力统一分配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身劳动力的支配权,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也包括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1978年,我国乡镇企业就业劳动力仅2800万左右,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2%。1996年,乡镇企业就业劳动力增加到1.35亿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81%。1998年又有新变化。城市、工矿区的服务业、 蔬菜种植业等也吸引了不少农民,其中多是临时工和季节工,但是,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盲目性,同时,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1995年,我国农村约有4.5亿劳动力,滞留在9497万公顷土地上, 使得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农业经营规模无法扩大。专家们计算,到200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5亿。因此, 建立发达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极为重要。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其次,农村土地市场还未建立起来,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已经开始形成。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遇到土地规模小及分散经营的制约,如果建立一种有效的土地使用流转机制,建立土地使用市场,让承包者自由进出该市场,转让土地使用权,使分散承包的土地能够连片开发或耕作,那么,就有利于充分利用农地,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经营权已经分离,在此基础上,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已经开始形成。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十分活跃,形式也多种多样。一是农户之间相互转包,形成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市场实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如浙江省乐清县、温州市,山东省平度市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是由集体经济组织调整农户承包地,发展统一经营的集体农场和农业专业队。对扩大经营规模的单位,社区实行优先服务和补贴,江苏省锡山市、北京市顺义县属于此种类型。三是由地方政府拍卖“四荒”使用权,通过市场实行土地流转。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不同经济主体购买;打破承包期限,允许延长使用时间;保障购荒者的权益,允许继承、转让、抵押。现在,在山西、陕西、黑龙江、云南、湖南等丘陵山区已开始推行。四是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在明确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前提下,把土地经营权量化为股份,通过入股的形式,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由集体组建“农业发展股份公司”,农民在交出土地经营权的同时,即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广东省南海市较早采用这种模式。但是,总的来说,尽管近年来许多地方对土地制度的安排做过一些调整,通过不同方式促进土地流动和集中,以扩大经营规模,但进展比较缓慢。原因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经营结构单一,自给性生产比重大,农民把土地作为生存条件的社会保障,缺乏流动和集中的要求;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户之间转包土地,往往是无偿的,又没有制度保证,使得他们宁肯撂荒也不转包。再次,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伴随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正逐步分开,这将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流通顺畅,调节农产品供求变化,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除农业银行外,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信用合作社等,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形式。安徽省阜阳地区,1987年就试办农村金融社(所)。这些金融所的股金是乡镇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认股筹集的。它们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吸收存款、融通资金,风险由股东共担,调动了股东的积极性。1990年,一些村还自发地组织了农村合作基金会。但总的来说,目前有些合作金融组织还属于试办性质,章程不健全,体制不规范,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最后,技术、信息市场,在我国农村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比如,农村技术服务组织就是按市场原则办起来的。它一般由个人或组织牵头,联合广大农户,以技术服务为主导,从事农村技术、经济、信息、管理等社会化服务,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农民欢迎。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技术服务已开始综合化、网络化、系列化发展。已有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如种子公司)也开始转换内部经营机制,面向市场,搞综合开发。但总的来说,农村信息不灵,技术落后,技术、信息市场的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工作条件、人才培训、行为规范、税收分配政策等都缺乏细致管理的规则。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信息市场。

3.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产业化的销售基地是农业产业化基地链条的中间环节,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销售基地在农业产业化诸环节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产业链中的联结点,是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了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能看作是孤立的存在,而应当从紧密相联的产业链条一体化上去理解。“产”是指初级产品的生产,“加”是指农产品的加工,“销”是指农产品服务及其加工品的运销,包括收购、集货、储藏、运输、批零销售,“农”是指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开发利用及其他特殊生产在内的“大农业”,“工”是指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商”是指与农产品运销有关的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这些环节纵向连接的链条构成农业产业经营系统。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必须完成“销”或“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的顺利实现,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农产品市场及由此形成的销售基地。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化再生产链条,包括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基地→消费基地四个环节。农业产业化再生产过程要顺利进行,都必须通过销售基地这一中间环节。由此可见,销售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中间环节,是农业产业化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

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再生产链条的起点,而农业产业化的生产,需要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和生产资料,没有这些基本的生产要素,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也就无从进行。因此,确切地说,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基地才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的真正起点。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应该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基地→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基地→消费基地”五个环节。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基地,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使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效率提高。

(3)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调动生产、加工参与者的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指导农业产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市场对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反映极为灵敏,市场集中各种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生产者和经营者,使产品适销对路,能够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使生产、加工参与者获得合理收入,调动生产、加工者的积极性。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活动,市场的取向决定产业化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能够有效地带动产业化生产,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促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业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形成。如广东兴宁市的茶叶市场,在促进兴宁茶叶的生产上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兴宁市十多个乡镇有40多家茶叶加工厂,茶叶是兴宁农业的支柱产业与拳头产品。为此,兴宁市专门成立一个茶叶办公室,负责协调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在兴宁茶叶渐成规模时,茶叶办与工商部门一道,于1995年筹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粤东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兴宁茶都,并配合举办茶叶节、茶叶质量评比鉴定会、销售战略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了兴宁茶叶生产的迅猛发展。又如香菇产地浙江省庆元县,就是从建立香菇批发市场入手,拓宽流通渠道,先是带动了本县香菇生产大规模发展,继而又以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强大的市场辐射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名优香菇前来抢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香菇集散中心。1996年该县通过香菇批发市场办理手续出运的香菇达6586吨,全年成交额高达7.56亿元。现在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与该批发市场有经贸往来,同时也有数以千计的庆元人跨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推销庆元香菇。香菇已成为该县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农民的收入也获得了很大提高。

应该注意的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高,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市场供应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1997年上半年刚过,《人民日报》即在头版头条第一次提出中国已进入买方市场。长期以来的短缺经济状况正在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前提性作用突出了,市场的开拓、管理和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农业产业化的兴衰。在农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中介组织只要能够引导农户进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户都能较稳定地获得收益。但是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无论是各类中介组织也好,自己从事加工和流通的农户也好,在农村的一切经济活动中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目标,为起点,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通过各种措施,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价值,使自己的活动在市场上得到承认,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若不承认或忽视这一点,那么就是实力再强大的龙头企业,制定再详尽的各种法律或经济的制约办法,在市场变化,产销不对路的情况下,也难长久维持。而这时,它为生存也只能把损失转嫁给农户,使产业链条中断,产业化经营难以为继;而在市场繁荣、产销对路的情况下,尽管有时中介组织和农户的磨合不好,但由于产品获利甚丰,农户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可见,产业化经营,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市场开拓的程度决定着产业化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市场越大,配置资源的效率越高,供求和价格越稳定。但市场必须是完善统一的大市场,才能给出正确的供求信号和价格信号,引导企业进行生产。而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部门分割和地区壁垒严重,政府干预过多,往往使市场的价格信号扭曲。为此,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建立公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实现农产品价值

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走进市场,实现农户和市场的有效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有效连接过程,也就是农户出售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说过,产品能否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这是决定产品命运,从而决定它的生产者命运的一个“惊险的跳跃”。“每一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它是否实现它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取决于当时市场的状况。”(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20页。)市场是商品的集中地,商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看出它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如果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跳跃”,摔破的就不仅是产品,而且是产品的生产者。农产品更是这样,它具有季节性强、鲜活程度高、生产周期长等特点,而且其生产者是分散的个体农户,他们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脆弱,如果农产品卖不出去,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业企业、农户的生产效益得不到实现,就会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农业产业链就会被折断,就无法推进农业产业化。只有农产品实现其价值,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农业产业化才能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市场,农户才能出售其生产的农产品,完成这一“惊险的跳跃”,实现农产品价值,使农业产业化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5)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必须解决好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二是农业内部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关系;三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和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资源约束型变为资源与市场需求双重约束型,由面向单一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未来的趋势看,中国农业将会越来越强地受到需求约束的困扰。以主要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而论,1985~1992年比1979~1984年,粮食从0.63下降到0.15 , 油料从2.94下降到0.49,猪肉从1.34下降到0.53,家禽从3.06下降到0.75, 糖料从0.94下降到0.09,只有水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从0.52提高到0.86,蛋类大致持平。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供给的结构如不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只有数量上的单纯增长,产品的积压和价格下跌就不可避免。农业的发展不能再一味地追求总产量的增加,而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变化情况,按照市场需求有效地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形成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从而促进农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能够灵敏地反映需求结构的变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顺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市场农业和创汇农业。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农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种植业比重下降,其它各业比重上升。1978年,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79.99%,林业、 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44%、14.90%和1.58%。而1996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到57.82%, 林业、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32%、30.23 %和8.63%。其中,农业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渔业,增长了4倍多, 其次是畜牧业、林业、种植业。1997~1999年又有新变化。就全国农村大多数地区而言,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为农、林、牧、渔并举的综合性农业,变资源型农业为商品型农业,变粗放农业为集约农业,变温饱农业为致富农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比较利益高的水产品、畜产品和经济作物等,使农业由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

首先,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扩大了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的比重。其次,农村多种经营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需求结构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为满足城乡居民营养结构高级化的要求,肉、蛋、奶等为核心的养植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调查表明,养殖业是国内外市场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加以发展。到2000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从止前的33%提高到40%以上,使养殖业成为农业的主导行业之一。发展养殖业要依据本地的资源优势选择合理的项目。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主要从事养鱼业,而象四川等内陆省区及许多不发达地区,很多具有饲养畜牧业的,都应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第三,农村中的第二、三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它标志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成长和逐步走向高级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种养、加工、流通诸环节相结合,使农民获得了加工增值收益以及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比较利益的趋动下,农村中多余的资金、物资,特别是劳动力,逐渐向农村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转移。由于人们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温饱型向追求生活质量型转变,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也就大大促进了农产品工业的发展,并且向着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使农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走向高度化和合理化。

标签:;  ;  ;  ;  ;  

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的现状与作用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