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华[1]2004年在《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指出自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报业开始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报社和报业集团的企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特征显现。特别是近十年来,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报业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报业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报纸数量、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报业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告已成为报业的经济支柱;报社和报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报纸发行工作正在逐步向市场化推进;信息量正在成为报纸生存、发展、竞争的基本条件;报业技术进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报业市场也得到极大的扩展。但是我国报业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并不长,若站在全球化视角下,从总体上考察我国报业产业,不难发现我国的报业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是:我国报业产业的总体状况是散、滥、差、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分散、条块分割、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我国报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规模效益;我国报业产业结构单一,少有跨行业的投资和经营,缺乏多元化的赢利渠道,抗风险能力弱;长期以来受办报体制和管理政策的影响,我国报业市场形成森严的行政进入壁垒和地区市场封锁;报社和报业集团一直是事业性质定位,市场化发展动力不足;国家在报业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一方面对报纸内容的严厉的政策控制,另一方面,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严重缺失。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国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突出问题,通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其它经济管理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其合理化目标模式,通过探讨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来达到引领我国报业产业组织内企业正确的竞争行为,完善报业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增进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的绩效水平,使该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报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结构提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本文对我国报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行为,市场效果和报业规模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全国性报业市场还没有形成,整体上我国报业市场是碎片化的,相互独立的地区市场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性报业市场的集中度不够高,是偏竞争性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我国城市报业市场的常见情况是报社或报业集团之间以价格战的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驱赶竞争对手、特别是在报纸发行市场,价格战常常打得异常惨烈;虽然有一些报社和报业集团运用包括以实施产品差异化的战略、广告战略、营销战略等为特征的非价格竞争行为并取得一定成功,但非价格竞争行为在报业市场中运用得还很不充分;由于我国报业经营资源不能跨地域流动,存在行政摊派和间接的、直接的财政补贴,因此整体上我国报业资源配置效率低,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报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及社会福利的损失和报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其他国家
尹良润[2]2010年在《中国报业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衰退产业理论、产业转型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为理论范式,构建我国报业产业转型的研究框架,提出产业结构重构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组织转型、企业组织转型是报业产业转型的内涵,数字报业是报业产业转型的目标。本论文主要研究问题是报业如何实现其产业转型。具体包括:报业发展是否处于衰退期;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转型的核心内涵及转型目标;报业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何在,转型路径为何。这些问题彼此关联,形成报业产业转型的问题系统。借鉴产业衰退理论,同时结合报业二重性,提炼出衡量报业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指标体系,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传统报业是衰退产业的结论。采用产业演进理论,从需求、供给、技术和政策四个维度阐述传统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及动力机制。数字技术对媒介领域带来全方位革命性影响,数字报业是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转型,数字技术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核心动力。技术与需求、供给、分工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产业演进的动力系统,推动报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重构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报业产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是由传统报业转型为数字报业。不同于局部策略性调整,这是一种根本上的战略转型,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报业产业创新是实现报业产业转型的主要途径。报业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沿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企业组织叁大方向进行产业创新。报业产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叁方面:报业产业结构转型;报业组织转型;企业组织转型。媒介融合导致报业产业结构重构、产业边界重划,报业属于“大媒体业”,报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后其产业定位是高端内容提供业与集成业。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集中度大幅提高,兼并重组更加频繁。报业企业组织机构转型以媒介融合为导向,转型为扁平化组织结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是数字报业的基础,全媒体采编平台是技术平台的核心。盈利模式创新是报业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经营领域的重要突破口:由二次售卖转向多次售卖,由规模经济盈利模式转向范围经济盈利模式。流程再造是数字报业管理领域另一个突破口:以媒介融合为导向,以破除媒介类型分立为核心进行流程再造。数字报业的核心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报业网站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手机报是增值服务平台,电子报纸是中高端读者的阅读终端,户外显示屏是辅助性的增值服务平台。传统报业基于价值回归进行重新定位:舆论主导型媒体定位的回归,读者市场精英化回归。主打高附加值的解释性报道及新闻评论。文化体制改革是报业制度创新的现实与理论背景,报业制度创新进入产权主导阶段,“两分开”是现阶段报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制度安排。报业制度创新以“两分开”为核心,以实现非时政类报纸整体转制为现阶段报业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配套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及约束制度创新来共同推动报业产业转型。报业未来应该开创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运作模式,超越内容产业,谋求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张有春[3]2007年在《中国报业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报业是一个重要的产业,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在探索我国报业产业发展道路过程中,必须非常关注这一内涵:既不能因为报业是一个产业而忽视其特殊性,也不能因为其在我国的特殊性而忽视报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共性发展要求。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为我国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套较为可信的发展思路。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基点,本文在确立产业动态分析新“五力”架构的基础上,选择了提升中国报业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命题。报业产业是一个以传递信息和广告经营为主导业务的产业,它具有两次售卖过程,既卖给大众,也卖给广告主;同时,它既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也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中国的报业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新的体制和格局,表现出转型经济的特点,因此当代中国报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新“五力”分析框架是对报业产业发展因素的提炼,同时也是通过叁个层次的标准对中国报业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评价。其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市场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组织结构和制度结构。从市场角度看,这五个方面的报业结构也可表述为:竞争压力、制度创新动力、合作推力、融合引力和需求张力。其中,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具体内容。大体上,竞争压力包含了报业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报业市场的行为和绩效;制度创新动力是以现行的报业发展政策评价和未来政策架构为基础内容,主要探讨引领中国报业价值提升的有效制度安排究竟应该具有那些内容;合作推力包括中国报业集团发展模式的比较,报业集团化发展的困境,其核心在于揭示报业合作的资源共享机制和途径等内容;融合引力是以介质创新和介质融合为着眼点,涉及报业介质融合的需求、动力,核心探讨融合化的模式和路径;需求张力是以需求内容的拓展来提高价值含量为核心,包括报业的市场开发、功能开发和需求层次开发等内容。总的来讲,中国报业产业发展的“五力”是一个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整体。一般说来,尊重需求,拓展需求,使自身占有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始终是报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而集团化发展和大力推动介质融合则赢得市场,是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根基。同时,改变既有制度的不利之处,推动报业产业制度创新是实现中国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全文的篇章结构上看,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对产业发展的内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一般理论做了分析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引入对报业产业全面分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新“五力”分析架构,这一架构也是后文展开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旨在描述报业产业的特殊经济特征和属性,这是我们展开实际研究之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命题。在得到报业产业具有多重的二元性特点判断的基础,笔者进一步针对中国报业产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叁章和第四章是研究报业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层次。首先,从价值创造能力角度剖析了报业产业的需求特征、瓶颈障碍和功能开发的具体内涵;其次,按照标准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对中国报业市场的竞争程度、企业行为及其产业绩效进行了分析。需要强调的是,基于SCP框架对报业产业竞争压力的研究是一种模拟性的分析思路,核心在于揭示竞争程度的差异与产业发展能力的联系。第五章和第六章是研究报业产业的第二个层次,也是结合报业产业发展趋势的评价。在第五章中,笔者运用近年来兴起的产业融合理论对报业产业进行了全面解读,进而以中国报业产业为对象,指出其在促进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障碍。第六章是针对我国报业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发展潮流进行研究,不仅对我国报业集团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难点进行了综合评价,而且指出有效发挥合作推力,确保集团化顺畅发展的核心问题:资源共享。在笔者看来,融合引力和合作推力是促进中国报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两大关键变量,然而现实的瓶颈和认识上的误区正制约着这两大力量在实践中的作用发挥。第七章是研究报业产业的第叁个层次,即报业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首先针对改革开放后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阶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就现行的报业发展政策做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报业发展政策的基本架构和演进趋势。一定意义上讲,该章既是“新五力”分析模式的落脚点,也是综合考虑前两个层次的分析观点基础上的综合论点。最后,笔者对全文的研究结果做了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破解中国报业产业价值创造能力障碍的若干突破点。综观全文,本论文特点在于对中国的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困境等问题做了全面剖析;而这些问题的研究也都是在一个较为统一合理的架构——“新五力”分析模式基础上展开的。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尝试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结合到全文的分析框架与分析过程之中。
王守国[4]2004年在《产业组织合理化与我国报业的适度垄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业产业组织是报业产业内部各报业机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讲,是研究考察报业机构之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没有竞争,当然谈不上报业产业的发展;没有适度的垄断,过度的竞争也同样不利于报业产业的繁荣。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此加以讨论。
卢铮[5]2012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业组织变革》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技术应用改变了大众传播手段和媒介环境,最先受到新媒体冲击的是传统报业。媒介融合可谓是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展开的一场“自救”。报业实施的媒介融合不仅基于技术层面,更是组织层面的一种“深入骨髓”式的变革,这种组织变革重塑了从内容生产到组织结构的方方面面。本研究将正处于变革中的报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从组织视角考察西方和国内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并通过对两家微观报业组织的分析梳理,从报业组织的价值链、流程再造、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多角度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组织变革的方向和路径,建立起报业生产、报业管理与报业组织之间的客观关联,从而为报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参考。具体来说,本研究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具体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本研究可能的创新。此外,对本研究中媒介融合、报业组织、组织变革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媒介融合中的报业组织变革概述。本章概述了报业组织变革的内外动因,并对西方与中国报业组织形态变迁的历史进行梳理,对当前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组织变革现状进行分析。第叁章:报业组织价值链变革。本章分析了报业组织价值链构成,指出知识生产是报业价值链基础,正是报业的知识特性使得报业“二次售卖”变为“多次售卖”。本章还对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两家报业组织的价值链拓展进行探讨。第四章:报业组织流程再造。本章指出流程再造是报业组织变革核心内容,并结合上海证券报的全媒体策略对报业流程再造进行解证,认为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持、采编资源配置的统一、细分受众市场是报业组织流程再造的必要条件,交易成本是衡量全媒体有效性的标准之一。第五章:报业组织结构变革。本章以上海证券报为例,分析了报业组织从科层制组织向流程型组织转型的过程和特点;以中国证券报为例,分析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对报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第六章:报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本章指出报业人力资源是知识资本核心,报业人力资源具有隐性化、创造性和溢价性,以两家证券报为例分析了报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宽带薪酬体系,认为报业组织应建立激励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结语。在以上各章节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报业组织变革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本研究的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周玺[6]2009年在《中国报纸产业合作竞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传统媒介的报纸,在新的市场格局和市场要求下如何挖掘潜力、借助外力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如何在与新媒体竞争中保持市场份额以保持发声权威,这是摆在我国报业经营前的一大普遍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报业摆脱发展瓶颈,可以采取合作竞争(Co-competition)理论,运用PARTS模型分析报业市场,整合自身内部结构、制订组织发展战略,调整好价值链与产业链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在市场中寻找有价值关联的组织以结成战略伙伴或组织集群等形式,顺着横向或纵向的产业链进行合作,在互补中形成团队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形成规模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报业组织竞争态势的分析,对开展竞争后续层面的组织合作进行探讨;对报业组织的合作方法和合作类型进行归类解析,并通过实证分析建立起以影响力指标为参量的媒介机制,形成一套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对报业的合作竞争行为进行考量。在对前面的一系列阐述进行总结后,最后对我国报业的合作竞争思路进行探讨,并运用案例以辅导求证。本文的结论认为现阶段我国报业市场初级竞争层面已经没有空间,报业组织为避免垄断或两败俱伤的局面应通过合作竞争的形式进行市场运作。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报业合作竞争运营战略,通过价值链构建产业链达到系统利益的一致,从而实现以合作促竞争。
张立新[7]2005年在《我国报纸产业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96年开始的报业集团化改革开始,中国报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同时也引起了报纸产业组织的较大变化。报纸产业在中国作为“朝阳产业”,如何正确分析评价当前产业组织状况,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促进我国报纸产业的稳步、快速、持续发展,是政府和报社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产业经济学原理,重点运用“哈佛学派”产业组织分析框架即SCP框架,对当前报纸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分析了报业市场结构对报业市场行为的影响,并对我国报业市场运行情况做出总体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我国报纸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我国已组建报业集团的省、直辖市基本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市场,这一市场结构决定了价格行为的趋向;而从全国范围来说报业市场又是行政保护下的有限竞争,市场集中度低,因此集团化战略势在必行。 本文创新之处,一方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以及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报业市场结构,从而客观评价市场行为、产业运行绩效,并提出改进的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我国报业实际,分析报业市场竞争关系,为经济学的运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优化报纸产业组织,促进有效竞争,科学制定报纸产业政策,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焦丹琳[8]2008年在《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四川报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格局,按市场规律办事,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使整个社会资源渐趋合理化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区域文化融合,并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干预之下,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使中国经济的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加快,各种社会资源在国内统一市场中得到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竞争的一大结果就是中国经济的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如京津唐经济圈、长江叁角洲经济圈、珠江叁角洲经济圈,以及新近兴起于西南的成渝经济圈等。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敏感反映社会生活进程的中国报业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化趋势。与各大经济圈基本对应的北京报业群、上海、南京报业群、广州报业群、成都报业群等区域性报业群体随之兴起,并主导着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整体竞争格局。可以说,中国报业已经进入区域化时代,区域报业成为竞争主流,构建了中国报业竞争的主体框架,并深刻影响着中国报业的未来走势1。地处西南内陆的四川报业,一方面以传统媒体的姿态在整个传媒领域面对电视、网络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强势挑战,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报业代表参与与国内外各强大报业集团、区域报业市场的角逐。在这多重挑战的挤压之下,四川报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态势。为振兴四川报业市场,为四川报业寻找一条实践中走得通的路子,加强这一区域报业市场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势在必行。然而,无论是传媒业还是集中于报业的研究,大多数的专着和文章落笔于产业整体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少见对传媒业和报业的区域市场特别是西部报业的完整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即使有也大多就区域传媒或报业某一侧面的研究,或者是对区域产业的整体研究,或者是跨区域研究。对区域报业全面产业组织研究极少,尤其是对整个四川地区的报业全面产业组织研究就更少。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四川报业市场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组织理论进行规范分析研究。通过与广东、上海、山东、浙江、东北等区域报业市场和西方国家成熟报业市场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四川报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立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正馈和反馈效应,研究和总结其它区域报业的成功运作经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报业市场应具备的基本特质,这也是四川报业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力图为受到国内外强大报业集团、传媒巨头冲击,以及被各种新媒体“围剿”的四川报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优化产业组织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全文在结构上将分为绪论、报业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四川报业市场评述、四川报业的SCP范式剖析、四川报业与国内外发达地区报业市场的产业组织比较分析、四川报业优化产业组织的对策建议等六大章。
周钢[9]2016年在《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学术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报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西方媒介融合理论和经验的阐释和讨论,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媒介融合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媒介组织,需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从实务层面来看,当下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但传统报业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尚无统一的定论和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中国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某种“理论指导缺失”和“实践路径迷失”的“无力”镜像。为改变这种“无力”状况,需要通过融合发展来打造和培育中国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特定一类媒介组织——省级党报集团,作者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将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出发点。作者认为,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融合发展是手段,裂变是路径,最终结果是要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阐述研究创新点和难点。在研究思路和框架这一节,作者建构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这一组合分析模型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第二章对省级党报集团发展溯源、演进历程及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图景式的勾勒。第叁章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进行论述,该模型包括外部环境PEST分析、外部产业环境“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内部环境核心要素分析、融合发展SWOT分析。作者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两大内容,由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六个要素构成。通过信息、人力、财力、物质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内部闭环。作者对31位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进行了网络访谈或面谈,第一类被访者来自9省(市)14所高校的15位新闻学院教师;第二类被访者来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5位新闻从业者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1位新闻从业者。从访谈中抽取共同的认知作为重要论据,以支撑作者的观点。第四章以部分省级党报集团案例为基础,结合被访者的共识,从“外部宏观环境与核心要素”、“外部产业环境和核心要素”双视角检视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制度、区域、行业壁垒与核心人才培育制约;技术壁垒与融合新闻流通渠道不畅;融合用户消费取向变化与互联网思维缺失;替代品压力与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滞后;广告客户压力与营销力、盈利模式单一第五章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应在“党委和政府——省级党报集团——新闻从业者——受众——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五维作用力下进行,保持一种平衡和互动,形成一种合力和正协同力等。这种融合发展应紧紧围绕“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进行裂变,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作者针对现存问题,从五个层面梳理出突破路径:党委和政府宏观层面的理念转变和规制变革;报业组织中观层面的内容生产融通一体、内在企业文化融合、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优化新闻流通渠道、搭建开放技术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转企改制助推融合;新闻从业者个体微观层面的强化“互联网思维”;受众微观层面的提升媒介素养、改变“刻板印象”;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微观层面的技术共享、合作共赢。按案例呈现、访谈共识、理论阐释的先后顺序对这些突破路径进行论述。在党委和政府层面,按“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放手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在报业组织层面,按自身“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强化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作者以突破路径所呈现的指标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操作流程。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对13位新闻传播学者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7位新闻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目前的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值得省级党报集团进行融合发展裂变时重点关注。第六章通过聚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个案,采取深度访谈法,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现实困境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之困;新闻内容生产之困;经营盈利模式之困,这些符合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现实困境的共有特征。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湖北日报》通过探索融合新闻内容生产、《楚天都市报》通过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重组、网络媒体通过拓宽流通渠道与提升营销力分别进行了变革。针对现实困境,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网络媒体变革的基础上,对该集团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案例分析。具体路径有:在新闻内容生产上进行流程再造;搭建服务开放的融合新闻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刚柔并济;创新扩展融合技术;拓展盈利模式、多元“跨界”。作者指出:该集团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与省级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打造“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路径是一致和吻和的,且这些具体路径对国内其它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七章为结论和讨论,作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内所有省级党报集团乃至中国各级报业组织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尚需在业界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大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力度,还应选取更多的省级党报集团进行比较研究或个案研究。
商建辉[10]2007年在《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都市类报纸自诞生至2004年,一路凯歌高奏,已成为拉动全国报纸出版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报业自费市场和广告市场的主力。及至2005年,中国都市类报业突遭“拐点”,停下了持续多年的上升势头,进入“一个抛物线般下滑的轨道”,在都市类报业高速发展的若干年中被掩盖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在进入壁垒方面,中国都市类报业经济性进入壁垒正在上升,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的效力在下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都市类报业资源在各地的流动;在退出壁垒方面,退出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都市类报纸退出市场的专项法律,无法有效降低退出壁垒,陷入困境的都市类报纸多采用行政指令退出;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多数都市类报纸市场定位差异化小,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化尚未发挥对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调整作用。在市场行为方面,都市类报纸的显性与隐性的价格混战突出,报业大战此起彼伏,在某些市场中,竞争存在着不公平等不规范的行为;市场绩效方面,都市类报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指标正在下降中。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网络等新媒体对纸媒受众和广告资源的争夺,更可能与都市类报业这个产业自身有关。本研究针对都市类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国内首次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SCP间的关系和产业组织优化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建构。希望通过本研究达到引领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内都市类报纸正确的竞争行为,完善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增进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市场绩效水平,使该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的目的。首先,本论文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市场结构状况是通过分析作为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构成要素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和产品差异化的现状展开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经济性进入壁垒正在上升,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的效力在下降、退出壁垒太高和大城市的都市类报纸产品差异化不显着,并分析了它们出现的原因或者造成的结果。市场行为的状况是通过对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主体地位、价格行为、跨地域行为现状的分析展开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主体地位尚不明晰、价格竞争过度、跨地域运作艰难。最后从叁个视角解读了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绩效。一是从企业的视角提出目前中国都市类报纸发行规模处于不经济状态和报业利润正逐步下降的事实。二是从产业视角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地域资源分布不合理和由于资源流动性差造成的某一地域内部资源浪费的问题。叁从宏观视角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出现了负的外部性与内容不平衡。其次,论述了中国都市类报业SCP间的关系和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首先,论文认为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寡头垄断结构和高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等造成了价格竞争和跨地域运作;同时价格战和跨地域运作影响了某些都市类报业市场的市场结构。价格竞争的过度和跨地域运作的艰难又造成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绩效不佳;同时都市类报业企业绩效的不佳又影响了价格战与跨地域运作的热情。从而在叁者之间建立了双向的关系。其中,正向联系的力量强于反向的联系。其次,从中国都市类报业SCP间的关系出发,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有效竞争的都市类产业组织的目标模式。最后,本论文从叁个维度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策略——调整政府对都市类报业的管制政策、调整都市类报业的市场结构和调整都市类报业的市场行为。其一分析了目前政府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管制政策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政府应转变职能,放松管制,并将管制政策分为新闻管制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最后还提出了促进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具体策略。其二就具有垄断特征的都市类报业能否实现市场结构优化、实现有效竞争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提出了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的目标为偏垄断性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或者“支配——边缘”的市场结构。结论是从叁个视角达成理想目标市场结构的路径:一是提高市场集中度;二是降低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叁是降低高退出性壁垒。其叁提出了通过清晰都市类报纸的产权和构建权责统一的现代治理结构来塑造都市类报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然后提出通过跨媒体的运作来提升都市类报业的规模经济,在这部分中还对跨媒体之后的运作提出了具体的设想。除此还对目前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的展开提出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研究[D]. 肖光华. 中南大学. 2004
[2]. 中国报业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研究[D]. 尹良润. 武汉大学. 2010
[3]. 中国报业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研究[D]. 张有春.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4]. 产业组织合理化与我国报业的适度垄断[J]. 王守国. 企业活力. 2004
[5].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业组织变革[D]. 卢铮. 复旦大学. 2012
[6]. 中国报纸产业合作竞争研究[D]. 周玺. 湖南大学. 2009
[7]. 我国报纸产业组织研究[D]. 张立新. 浙江大学. 2005
[8].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四川报业研究[D]. 焦丹琳.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9]. 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D]. 周钢.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10]. 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D]. 商建辉. 中国传媒大学. 2007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 媒介融合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新闻集团论文; 产业转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