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_过程能力论文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_过程能力论文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知识论文,技术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

对技术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许多学者注重从知识的角度作研究。J.K.Calbraith曾给技术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1965],他认为技术是科学知识或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应用。Monck等人把这个观点发展成技术是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知识(即Know-how)和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使用的工具两者的总和。也就是说,技术既包括技术诀窍等软件方面,也包括硬件方面。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技术是与知识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甚至可以看作是以知识作为其表现形式的。Allen(1984)、Laudan(1984)、Layton(1974)和Rosenberg(1982)等把知识定义为研究人员在解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和技巧,而技术也正是科技人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思想和技巧。所以,技术可以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知识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技术变化可通过对知识发展作分析得以理解。

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实现,随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和知识得到积累和储备的能力[1](魏江,1996)。由此,可以认为技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企业的技术和技术能力通过知识得以联结。显然,这一联结是符合逻辑的,因为技术是企业解问题所用知识和解问题过程中所用知识的综合;技术能力是企业解问题过程中创造出具企业特性的知识,并与外部获取知识结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其提高过程是通过组织和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得以完成的[11,18](Meyer,Utterback,1993;N.Rosenberg,1982),所以,通过知识这一本质性概念,把两者统一。

2 知识的形态及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

在认同技术的本质是知识的基础上,许多研究文献对企业拥有知识的形态作了大量的研究,综合起来看,企业的知识具有以下一些形态和特征:一是知识是缄默的还是可表达的(Polanyi,1962)。缄默的知识是难以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明确地表达出来的,可表达的知识是可以被明确地描述出来的。二是知识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简单的知识可用较少的信息去描述;而复杂的知识必须用较多的,甚至大量的信息去描述。三是知识是被嵌入在一个大系统里的还是独立的[10](R.Garud和P.R.Nayyar,1994)。若知识被嵌在一个系统里,就难以被分离出来,为获取这类知识,必须先获取整个系统或通过多次试错,企业就得花费更多资源。冯·希伯尔[16](Von Hippel)(1988)把这类知识称为粘着知识。四是知识具有企业特性(或企业专用性)的还是非企业特性(或非专用性)的[10](R.Garud,1994)。企业特性知识高度依赖于企业资源,在企业间的传递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成本,有时甚至无法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非企业特性知识由于对企业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因而能比较容易地在不同企业间进行传递和扩散。与缄默知识和可表达知识相对应的,有的研究把知识分解为信息知识的暗默知识[12](傅家骥,施培公,1995),由于暗默知识的存在,使得人们知道的东西实际上比能够表达出来的要多;有的研究把知识定义为格式化知识和非格式化知识[15](郭斌,许庆瑞,魏江,1996);也有的研究把它们称为体现型知识和非体现型知识,体现型知识是指有关一项新技术的经验导致对特定设计的功能、特性的进一步了解,并最终在设计上作出改进。非体现型知识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你会更好地使用这项新技术,提高硬件的生产率[11](罗森伯格,1982)。尽管对知识形态的分类名称有所不同,但类型基本包括以上几种。

由于不同知识形态有不同的特征,企业为获取这些知识所需投入的资源量也各不相同。知识的存在形态影响着去描述它的信息的数量和性质,也影响着相关的间断性知识转移的状态。知识复杂性大,要求有更多的促使知识转移的信息;知识缄默度越大,要求有更丰富的媒介去实现知识转移(Teece,1981);系统性越强的知识,需要更多的相关知识面随时间而转移;缄默的知识由于通常无法用语言来完整地表述,常存在于组织个体成员当中,表现为思想和技巧等,所以,更需要通过个体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来获取。相比之下,可表述性知识则往往以技术文件、技术档案等成文方式存在,其传播和扩散往往借助于物质载体或通过组织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渠道进行;具企业特性的知识,其存在环境往往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且在组织的长期运行过程中形成特有的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和知识表达方式,所以,这类知识不易为其他企业获取,它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具有特殊意义,企业应该对这方面知识投入更多的知识加以保护[10](R.Garud和 P.R.Nayyar,1994)。

不同的知识存在于企业的知识存量中,这些知识在形态上的差别构成了企业知识存量上的结构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知识处理过程中,若要从企业外部引入所需知识,只提供数据和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知识的联结模式,或促使企业发展自己的知识联结模式。前面分析已提出在企业自主技术能力增长过程中,具有自身特性的知识、缄默的知识、嵌入系统的知识、复杂的知识比可表达知识、独立的知识、简单的知识和非企业特性的知识有更大的价值,因为这类知识不易因转移而为其他组织所获取。格路特和纳亚(1994)认为知识随时间转移的难易程度影响着知识随空间转移到其它公司的难易程度,越容易被转移的知识,其战略价值就越低,易转移的知识不能保存,这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依靠公司阻止别的公司接近其保有技术的能力;二是依靠技术的企业特性[10]。有的知识由于存在企业自身特有的辅助性资源而有保存价值,其他公司由于不拥有相似的辅助性资源而没有很大保存价值,因此,这些具有企业特性的知识必须被保存。

3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能力特征

由于企业拥有的知识有不同的形态,企业技术能力也有不同的特征。首先,与知识分为企业特性知识和非企业特性知识相对应,能力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表征。能力的内在表征指每个企业的能力有其特有的属性,也即能力的个性,它粘着在每个组织的全部资源中。冯·希伯尔(E.Von Hippel,1988)认为信息具有粘着性[16],这种粘着的信息就是企业能力的内在表征。能力的外在表征指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部分地可以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魏江,许庆瑞,1996)。

其次,企业技术能力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特性。从组织角度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它所拥有的知识存量越多,其技术能力就相对越强;同时,在组织拥有同等水平的知识存量时,它对知识存量运用和操作能力越强,则组织的技术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可以把作为企业技术能力基础的知识储备水平看作是技术能力的静态表征;而对知识存量的运用和操作,由于涉及知识存量的递增和重组过程,以及企业及个体对知识运用操作技巧的积累和提高过程,可看作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动态表征。以往,对技术能力研究往往集中在技术能力的动态方面,而对其静态方面则相对忽略。实际上,构成技术能力的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动态的技术能力,而没有静态的积累,企业不可能实现自主创新;相反,只有静态的积累,而没有动态的激活,企业的能力就成了凝固状态而失去存在的必要。

其三,企业技术能力是通过对企业技术资源的操作处理过程表现出来的。这种处理过程由两方面能力组成,一是组织知识操作能力,二是硬件资源操作能力[15](郭斌,许庆瑞,魏江,1996)。组织知识操作能力反映一个企业如何收集、处理和应用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与组织及其个体成员的创造力有关的。而对组织拥有的硬件资源的操作应用能力反映组织及个体对硬件资源的操作应用水平。由于组织拥有的仪器、设备、设施等硬件资源作为技术的另一种存在形态,是构成组织技术能力的基础。因而,组织及个体对硬件资源的操作应用水平部分地体现组织的技术能力水平,并成为它的一部分(UNESCAP,1989)。可以认为,组织技术能力是知识操作能力和硬件资源操作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必须指出的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把组织知识操作能力与硬件资源操作能力截然分开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两者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

其四,企业组织内部知识库中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4](G.Dosi,1982),知识积累的方式具有途径依赖性,因而,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过程同样存在动态性和途径依赖性。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活动及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活动获得的知识以动态增长的方式不断积累着。由于企业以往积累的知识会对其以后的技术活动的选择产生影响,从而使企业知识存量表现出具有途径依赖性的动态增长过程,因此,企业拥有的知识存量作用于企业技术能力增长,要受到原有技术能力增长轨迹的制约。格路特(R.Garud)和纳亚(P.R.Nayyar)在研究企业技术变革能力时,就提出企业不应采取破坏性的组织重构行为,因为那将破坏具途径依赖性积累的资源[10](1994)。

4 基于知识学习与积累的技术能力增长过程

由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因而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过程,应建立在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在有限理性的现实中,企业之间创造力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这种差别主要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库的差别[13](吴刚,1996)。而企业知识库储量的增加,必须建立在企业技术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学习,企业面对技术变化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学习在技术能力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它对技术能力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均产生较大影响。从知识学习的角度看,最早提出通过学习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思想来源于阿罗的“干中学”,阿罗(1962)认为技术进步是人们不断从其环境中学习的结果[4]。继阿罗提出“干中学”理论后,罗森伯格(1976)提出“用中学”。到八十年代中后期,Bell(1984)第一个系统地从学习的角度对技术能力作研究,认为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在操作中学习、在变革中学习、在绩效反馈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2]。另外,阿吉里斯(Argyris)和休恩(Schon)(1978)也提出过组织学习理论,他们把组织学习分为两类: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9]。单环学习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反映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以维持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能力。双环学习就是组织在探索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组织规范方面的某些变化,以及探索规范方面的变化。他们把“学习如何再学习”称为再学习,这种再学习过程一方面使组织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起着提高组织技术资源操作能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技术资源操作能力的核心是组织在技术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它的培养和发挥是与组织再学习过程密不可分的。

知识的学习包括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两个层次,没有个人学习就没有组织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必要条件[9](Argyris,Schon,1978)。我们可以把组织学习看作是一个由成员个人协作探索作为媒介的过程,组织及个人共同构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企业技术能力的两个载体,通过组织与个人的学习,使企业的知识得以不断积累。为了给组织和个人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有研究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思想。如Matthew J Kiernan(1997)在提出二十一世纪管理的十一条训律时认为没有一条比强调学习型企业组织更为重要[7]。由于追求速度、全球竞争和创新的推动,学习将成为使企业免于死亡的一条根本途径,企业组织的学习将取代控制,成为高级管理层的首要职责。在一个唯一能肯定的东西就是什么都无法肯定的经济世界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是知识。

企业通过组织和个人学习得到的知识,存在于个体或某一组织单元中,这些知识最终应储存于整个企业组织的知识库中。如何从个体知识、组织单元知识转化为整个组织共享的知识,有一个知识的积累、筛选和维持过程。从知识积累过程看,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积累机制可分为静态积累和动态积累两个方面。静态积累指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动态积累是知识的重构和使用,实现创新。在对知识的积累和维持时,要对知识进行甄别,把知识分解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类。尽管知识具有报酬递增规律,但新的知识是从旧知识的母体中“分蘖”出来的。经常地,当母体分蘖出新的个体时,原有的价值有可能降低(表现为知识的陈旧化或目前的不适用性)。知识这种资源的特点,也就在于非知识资源老化后,必须要放弃,而知识却不能不加区别地放弃,而应在甄别的基础上该放弃的放弃,该维持的维持。

技术积累对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考察:从资源角度看,知识和技能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这样的资源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与资金、机器设备、生产线、原材料等有形实物资源不同,企业专用知识和技能难以被其它企业简单模仿,其流动性也较差,难以通过市场进行购置。因为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反映,是长期积累的产物。技术积累的差异将造成企业之间资源占有状况的质的差别。这样的差别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期内弥合。因此,一旦企业形成了丰富的技术积累,就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处于积极有力的领先地位。技术积累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创新资源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自主技术创新过程角度考察,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充分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并调动企业各方面技术能力将新知识物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系统,组织企业员工进行高效率生产的过程。知识和能力积累支持着创新过程的每一环节,而技术创新又为技术积累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技术创新与技术积累之间相互支持,关系密切,因而技术积累是技术创新的内在基础。

通过学习和积累获取的知识转化为竞争优势,有一个企业知识库内部储备知识的激活过程。企业在技术能力提高过程中,要利用其他企业的成果和公共性知识,但大部分还是以本企业现有技术存量为基础的。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具有一个知识库和知识库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创造力。由于知识转化为现实竞争力有一个时间滞后效应,企业要实现技术变革,提高技术能力,就必须对知识进行储存。当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需要使用某一方面知识时,必须把储存在知识库内的知识转化为激活状态,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组织和个体的进一步学习来完成[10](R.Garud,P.R.Nayyar,1994),把新得到的知识与储备的知识结合,由知识增量激活知识存量,别一方面,通过不同知识面的交叉,产生新的思想,从而产生技术创新行为。莱文哈根(Levenhagen),托马斯(Thomas)和波拉克(Porac,1990)从多个知识层面交叉发展的角度对知识发展的激活过程作探讨,他们认为知识首先在各自的层面内实现积累,当不同的知识面相互交叉时,新的知识就出现了。知识面的交叉表明原先不相关的领域聚集于某一点是所产生的积累知识的综合[10](Usher,1954;R.Garud,P.R.Nayyar,1994)。所以知识积累不是单一知识面内部的积累,而是不同的知识面偶然性的知识综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当然,企业要实现知识的综合,必须以知识库内不同学科知识的存在为条件,因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往往是科学研究的淘金之地。由此,企业应该具有发现知识“潜藏价值”的能力。“潜藏价值”在以下两种情况之一时发生:一是某种原来潜在的资源突然被发现和利用;一种是某种现有资源的应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的得到新的额外价值。

对知识积累绩效的研究,许多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已有许多文献提出了知识经济学的思想[3,4,5]。从知识经济学的理论看,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关于知识的“效益递增规律”,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强调了知识作为特殊的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现,是知识运动的结果。这方面的研究,也为基于知识学习、积累和维持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提供经济学上的理论支持。

标签:;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_过程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