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乡结合地区工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城乡论文,地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经济的形成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在此之前的30年,由于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发展模式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区域上的城郊,基本上属于乡村经济。在此之后,以农村改革为启动,城市分批对外开放,国家宏观决策作重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经济。本文研究的城乡结合地区工业发展战略,正是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不可逾越且发展迅速的研究对象。笔者拟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这一区域工业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在发挥城乡结合地区的优势和作用方面,做些有益的尝试。

一、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经济的特点及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结合地区出现了四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态势:1.农业在承包制推动下向商品化、综合经营发展;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并进;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孕育,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4.集中城市化与分散城镇化并存,城郊凭借区位优势率先腾飞,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郊工业经济。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地域概念。它主要是指城郊经济中的工业。城郊经济与城市、乡村一起作为三种不同的经济区共同组成区域性经济的社会网络,在这个区域中,一、二、三产业俱全,但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经济,既不同于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工业经济,也不同于合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工业经济,而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形式。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独特性。它一方面背靠全民所有制占主导的、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科学力量雄厚的、市场发达的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又面对地广人多、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科学技术落后、文化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所以,它能将城乡两方面的优势兼收并蓄,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有利于扬长避短。

第二,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所有制形式具有多样性。它既有大中型国有工业,又有地方国有工业以及街道办、乡镇办的集体工业和个体工业、私营工业、中外合营的“三资”工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

第三,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结构具有分散性。表现在布局结构上,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城乡结合地区工业比较分散;在组织结构上,城市工业相对有序,产业的组织程度较高,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松散,产业组织发展迟缓。

第四,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生产要素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大多数工业生产所需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技术、人才、资金、稀缺原材料与能源等方面均劣于城市工业;另一方面,在农副产品资源和部分矿产资源、离土不离乡的廉价劳动力等方面则优于城市工业。

第五,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生产活动更加具有自主性。受行政约束少,条条框框少,国家直接干预的更少。所以,它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的生产条件、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来决定企业的生产规模、结构和方向。

第六,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经营机制具有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目标机制方面,它的盈利和就业这两项首要目标比城市工业强,能够使盈利和就业最大化,而城市工业显得比较弱。二是在动力机制方面,由于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发展,来源于农民提高收入和区县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与就业机会的强烈要求,因而城乡结合地区工业发展的动力更具有内在、持续和直接的特点。三是在决策机制方面,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决策由区县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两方面决定。对于集体的合作工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上属于简单计划和市场调节;对于私人和个体工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上是市场调节,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所以,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这种决策方式具有目标明显、灵活及时、自主性强、责任比较完整、个人承担风险较大的特点。四是在调节机制方面,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调节主要是市场,从而促进了它对市场灵活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增加了它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第七,城乡结合地区工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更大的可塑性。一般说来,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机构简单、投资少、费用低、生产规模小。因此决定了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更容易做到产销直接见面,对市场需求和消费的变化反应敏感,应变能力强,特别是由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是依据它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优势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垄断和利用了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可友凭借这一优势与城市工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如能打进国际市场和国内城市市场,则打进去,如打不进去,则退回来占领农村市场。它同善于打“正规战”的城市工业不同,它能进能退,能攻能守,善打“游击战”,生产经营可塑性大。

第八,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主要是生产经营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以来,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这批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成为城乡结合地区工业发展同城市工业发展进行竞争的一大优势。所以,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应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生产那些城市工业不愿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可以发挥投资少,积累率高、扩大再生产速度快、经济效益大的优势。

城乡结合地区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上启下,连接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其主要作用是:第一,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因为城乡结合地区的各种产业,特别是工业进行分工协作,接受城市生产力扩散,这些功能的发挥有力地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第二,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由于城乡结合地区工业介于城、乡工业之间的中间层次,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在这里融汇、交替以及各方面的差别在这里综合,所以使城乡结合地区工业低于城市工业,高于农村工业;加之城乡结合地区的产业多,门路广、效益大、收入高,这就更加吸引和带动着农村工业的发展。第三,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一体化的发展。城乡结合地区工业是国民经济工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结合部”。它不仅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而且它本身的发展也就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一体化的发展。第四,带动乡村城市化。由于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受城市的影响最快、最深、作用最大,加之条件较好、基础较高、发展速度快,所以城乡结合地区必然首先成为城市化的地区,从而也就成为乡村城市化的先导地区。

二、城乡结合地区工业发展的模式及目标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城乡结合地区工业发展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它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三大平衡,即地区分配平衡、地区发展平衡、地区结构平衡;二是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地区间、城乡间双重两极分化,因此这种模式往往是经济发展初期采用的方式;三是协调发展模式。这是走向市场经济以后,为加强宏观调控,搞活微观经济所采用的模式。

我国在建国后的前30年,实施的主要是均衡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非均衡模式。特别是从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的城郊区,在市场机制推动下,率先扬弃了为大企业加工配套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自身拳头产品,提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你廉我转”的经营战略和“发动千军万马、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市场营销战术,迅速在产值总量上赶上京、津、沪,形成了接受本市和邻近城市双重辐射的叠加型城郊经济。随后,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的郊区又利用港澳市场为跳板,从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组装、补偿贸易)起步,促进经济外向发展,出现了“珠江赶长江”的势头,继而北方沿海地区相继开放,逐步形成了面向国际市场的沿海开放型城郊经济。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提出,要“正确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这意味着我国在非均衡目标模式转向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把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到国家议事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城乡结合地区工业协调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运行过程,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这一历史进程,可将其分解成阶段性目标。

近期目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该区域的主要经济支柱;加快城市与乡村间的流通联系。

中期目标。城乡间各种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些僵化制度,使城乡间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得以充分交流,并按经济合理原则重组,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物质基础得到较大的充实。城镇规模得到较大扩展,人均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城乡间差别明显缩小,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

长期目标。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基本完成,农业的生产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城乡工业实现对接并有机组合,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城乡结合部按工业化、城市化要求建成新型城镇。

三、城乡结合地区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及对策

运用“连锁效应”的理论,挑选“连锁效应”强的部门作为战略重点部门,使其迅速发展,带动整个地区工业的发展。选择战略重点的基本理论还包括,不平衡增长理论、结构优化理论等。以选择工业发展战略重点的理论为指导,分析城郊型经济的总体战略构思,不难看出:城乡结合地区作为城乡经济网络中一个最活跃、最有生机的经济区,实行市郊一体、统筹规划,以改革为动力,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农村工业化、市郊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在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应发展以“中心城市”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的配套生产企业、联合工业以及从国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三资企业”为重点,实现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工业发展体系。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中经济梯形落差较为明显,城效结合部集中了乡镇企业的精华部分,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聚集,实质在于如何吸引宜于集中发展的乡村工业向小城镇转移。如何使农民乐于把可能用于发展非农产业的资金投入小城镇里来。因此,城乡结合地区重点发展乡镇工业,必将有利于推动农村城市化或工业化的发展。

我国建国以来为实现国家工业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和代价。从城乡隔绝的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到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城市工业在国家工业发展中一直占居着主导地位。但是,进入80年代,农村工业这支相对独立的经济力量,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也已逐步占有相当的份额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其在工业产值上与城市工业平分秋色。这种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共同发展的态势,与我国国情是分不开的,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也颇具特色。

但是,在由单纯的城市工业扩张变为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双重发展的过程中,在更深层次的体制和社会方面,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1.计划经济模式和旧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完全突破。在城乡结合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工业企业由于其隶属关系不同,在资源配置、权益分配、地区经济模式的设计、小城镇发展规划等方面往往互相制约,阻碍生产力发展。

2.城乡工业分工已经出现,但在传统产业层面上的过度竞争问题仍然存在。通过多年的发展,城市工业已基本退出中小农具、传统建筑材料、农机配件、小商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生产领域,将市场让给了农村工业。农村工业也在占领矿产品、纺织品与服装、造纸、机械、化工等传统产品生产的同时,逐步向电子、新兴建材、精细化工、精密仪器等行业发展。然而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总量的扩张,而极少有部门间的消长;只有新部门的建立,没有传统产业的萎缩,工业结构具有超稳定性,致使产业升级缓慢。传统产业不仅未能很快地退出,并且还在继续向农村寻求市场。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同一层面上的扩张,导致城乡工业在传统产业上对原料、市场、资金、人才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有利于城乡工业优势互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农村工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势必增加投资,加强企业的资金密度,这样既不利于农村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对于城市传统工业,在原料供应不足、生产能力过剩、技术改造跟不上的状态下,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势必对内、对外寻求投资,这不但影响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也使原来就有限的市场更加拥挤。

3.农村工业布局分散,工业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相脱节。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也遇到空间上的制约。在“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思路和投资主体的限制下,绝大部分农村工业布局远离城镇,分散在各个自然村,形成了“村村冒烟,处处点火”。这种分散和无规划的布局状态,有诸多的后遗症,成为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过于分散的农村工业带有很强的自我服务性质,使不同地区的农村工业结构相似,产品雷同,缺乏规模效益。

城市工业的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长期以来,“城市——工业”导向模式,形成了“城市搞工业,乡村搞农业”的格局,导致了大中型城市工业过于集中,城市因工业过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不合理,相当一部分夕阳产业占据了城市黄金地段,在空间区位上影响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城郊、乡村三种经济类型中,位于城郊的城乡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两种类型,而呈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它依托城市背靠农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其工业发展模式应采取协调发展的模式。

对策之一:促进城市工业高级化,加快中心城市传统产业向城乡结合地区和乡(镇)村的转移,因势利导,解决好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在传统产业层面上的过度竞争,减少摩擦,走向融合,以求共同发展。城市工业按“级差地租”理论,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一部分加工业转向劳动力成本以及地租较低的农村,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走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伴随着城市工业的升级,是农村工业的立即跟进,城市传统产业向农村转移,并不是单纯的换位过程,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限制产品结构在低层次上的重复,在高起点上发展传统产业,通过企业搬迁、老企业资本转换易地重组、城乡企业专业协作、联合开发等方式完成。

对策之二:同步推进城郊工业化与城镇化,按市场经济原则建设一批新体制的小城镇。建设好小城镇,既可安置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发挥城郊的社会屏障作用,又可作为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的第一站,使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新兴的工业区域。农村工业集中布局,也有利于促进工业本身素质的提高。国家应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在小城镇建设用地、人口流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各地区也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方针,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

对策之三: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城乡结合地区经济规模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在强调市场经济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时,要防止“市场万能”论。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使之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要将城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在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统一考虑,并对城乡结合部给予政策倾斜,促其更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切实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面作用,带动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工业发展要注重产业链条向农村的延伸,使农村工业加入城市大工业,在不同层次的纵向水平上协作。

对策之四:加大城乡结合地区的工业企业改革力度,建立新的经济区域格局。必须改变以行政区域作为经济发展单元的作法,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城市(镇)和交通道路为依托,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规模效益,系统内部富于活力的经济区域。将条条管理、部门管理与地区管理的工业企业,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进行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只有这种经济区域格局,才可能真正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势,实现区域内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更加协调有序,发挥规模效益。

标签:;  ;  ;  ;  ;  ;  ;  

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