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河、沟、渠等泥鳅生息的场所受到农药、化肥以及工业废水等污染,使得天然泥鳅的数量骤减。再加上人们只捕捞、不投放,使泥鳅的繁衍受到严重的威胁。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容易繁殖和饲养,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所以,在农村发展泥鳅养殖是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积极开展泥鳅养殖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重视和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淡水养殖;泥鳅;细节;效益
一、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身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则扁,腹部较圆。头较尖,吻端向前突出,口小,下位,眼很小。体背及休侧深灰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腹部是灰白色的,体表粘液多而滑。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喜欢栖息于软泥多的河、湖泊、池塘等浅水域的底层淤泥中,尤其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PH 6.5-7.2)的土壤中。泥鳅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合水温为25-27℃。若水温高于30℃,则钻入淤泥中休息;水温低于5℃,则潜入泥中冬眠。
二、选择舒适、适宜的场所
养殖泥鳅的场址,一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二要符合公共卫生要求,远离交通要道、工业区和污染区,最好是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建造养殖池子。池子一般由砖和石头砌成,面积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池深在0.7-1米左右,用水泥抹平待干。待池子完全干燥后放进肥泥20-30厘米,注入清水40-60厘米,此时要注意的是水质必须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要求,不含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池子在正式使用前最好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深水全池泼洒。
三、苗种放养要精心
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4厘米长的幼鳅50-60尾。苗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自己繁殖、捕捉。无论怎样,都应选择体壮无伤、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以防止大鳅吃小鳅的现象发生;同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雌雄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
四、投喂管理要得当
虽然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但是喂养的时候仍要注意营养平衡以及饲料的安全性。泥鳅日粮组成要多样,按需要配齐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要素,不能在饲料中添加有害物质和禁用药物。
泥鳅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食物各有一些差异,如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培育成鳅可投喂螺蛳、蚯蚓、蚕蛹粉、河蚌肉及禽畜内脏等肉食类饲料,并搭配一定比例、价格较低廉的植物饲料,如米糠、麸皮、豆渣、三等面粉及老菜叶、弃置的瓜果类等。
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五、水质管理要科学
根据水质的肥瘦适时进行施肥,培养浮游生物,热天水温达到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及时更换新水,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
六、捕捞方法要正确
正确的捕捞方法不但能减小泥鳅的受伤程度,还能为运输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常用的捕捞方法有如下两种:
1、冲水捕捞法: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条特制的鱼网,再放水进池。泥鳅受流水的刺激,逆流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适时将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获。
2、诱捕法:即把炒香的小麦粉、米糠、麦麸或煮熟的牛、羊骨头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香味引诱泥鳅入笼。
七、疾病防治要及时
泥鳅的常见病有以下几种:
1、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也是常见疾病之一。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易生长繁殖。症状表现为病鳅活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浑浊的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棉絮状,肉眼即可识别。防治方法多为彻底清塘、进行严格的消毒以及防止泥鳅受伤。
2、肠炎病
也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症状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治疗方法:
(1)每50千克泥鳅用“新鱼血止”5克,饲料中按饲料生5%添加“鱼用多维”拌料投喂,连喂三天即可。
(2)第50千克泥鳅用7.5克大蒜素拌料投喂5-7天,第一天投喂药饵量加倍。
3、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寄生所致。病鱼体表和鳃组织操作,鱼体逐渐消瘦发黑、衰弱死亡。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水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5-0.7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鳅活动情况,以免出现药害发生器;或在100平方米池塘中,用苦梀新鲜枝叶5公斤煎水后全池遍洒,也有较好疗效。
4、其它寄生虫病
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防治方法:可用0.3mg/L“灭虫精”化水全池泼洒。
泥鳅发病以后,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因此,要及时诊治其病害,诊断可从现场检查和鳅体检查两个方面进行。
泥鳅患病后,不仅在身体上表现出症状,而且在鳅池中也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有的病泥鳅身体消瘦、柔弱,食欲减退,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手抓即着;有的病鳅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有的体表黏液脱落等。这些情况可能就是泥鳅发病了。诊断时应细心观察,一般先仔细观察鳅群体症状,再观察个体症状。
同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有无有毒废水流入养鳅池,投饵、施肥是否过多而引起水质恶化,并对水温、水质、PH、溶氧和以前发病及用药等情况做详细调查。总之,现场调查是诊断鳅病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鳅体检查一般采用刚死、没有腐烂变质或者是快死的病鳅、病害症状明显的病鳅,鳅体应保持湿润,方法是按照先体表后体内、先目检后镜检的顺序进行。将病鳅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到尾部每一处细致观察,水霉、车轮虫、小瓜虫等大型的病原体通常很易见到,小型的病原体,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根据所表现的症状来辨别。如泥鳅背部表皮出血发炎,溃烂掉鳍条,为赤鳍病;鳅体特别是尾部出现圆形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时可看到骨骼,则为打印病等;解剖鳅体,取出鳃,从前看到后是否有寄生虫(车轮虫、舌杯虫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虫体及数量,确定可能是哪一种寄生病。
在诊断过程中,应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鳅体检查的情况综合分析,找出病因,做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八、结束语
总之,在泥鳅养殖生产过程中,科学地掌握关键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在日常的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精细规划、科学管理、提高效益,为农业发展多做贡献。
论文作者:程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泥鳅论文; 体表论文; 水质论文; 饲料论文; 水温论文; 症状论文; 投喂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