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路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路径论文,理念论文,伟大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P44)。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论断,牢牢把握和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意义、总体目标和战略举措,对于我们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上来,自觉地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努力奋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在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上求共识
(一)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法宝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历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党建原理与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像汪洋大海的国度里,如何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成功地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豪迈地将之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并将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一起,称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而且是“三个主要的法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命题,毫不放松地抓党的建设。
在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党员队伍,党所处的执政地位,党所处的复杂的外部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江泽民同志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这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为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身建设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综观80年党的奋斗历史,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党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法宝,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二)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首先,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1](P2)面对这一形势,各个国家、各个政党都在进行新的思考。这既给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们能否抓住机遇,经受挑战,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我们党通过自身的建设来不断地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从容地应对各种新的考验。
其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曲折,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苏共为什么会倒台?东欧为什么会剧变?而我们党所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里面的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个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在执政、领导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党来说,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更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以利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
第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规划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世纪我们党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将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国人民将把极大的注意力关注在我们党的身上,看我们党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否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更好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P10)报告精辟概括了我们党的历史地位,再一次说明了我们党仍然要面对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因此,面对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我们党如何才能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出时代性,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创造性工作,也就是如何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这也是我们党的建设面临的又一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党就能够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始终具有蓬勃的活力。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总目标上下功夫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那就是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P45)。这“三个始终”所强调的“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和“三个代表”,既是对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新提法,也是对党的性质的完整表述,经十六大审议通过并写进了新党章。总结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党的建设总目标,无疑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一)正确理解“两个先锋队”的实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从它一成立就明确规定了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这一点,表明了我们党在党的性质和阶级基础问题上坚定不移的立场和态度。
我国工人阶级是中国近代社会、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始终是我们党坚实的阶级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和劳动方式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强调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绝不意味着排斥其它阶级和阶层。党只有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同时又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个政党能否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大力支持,在于是否有巩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党执政基础是巩固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从前苏联、东欧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中获得的启示;同时也是适应工人阶级队伍和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人数逐步减少,涌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应当成为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对于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我们应该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做不会使我们党丧失先进性、纯洁性,更不可能使我们党成为“全民党”。我们党扩大群众基础,保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与“全民党”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党的阶级性、先进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群众性的基础上的。政党发展史也表明,要使一个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个党就必须有广泛吸纳并以自己的世界观同化社会各部分精英的能力。因此,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它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1](P48)这里我们要注意的关键词是“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符合党员条件”、“先进分子”,就是与“全民党”有本质区别的关键所在。其次,不能将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工人阶级出身划等号。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并不意味着党只能在工人阶级队伍里发展自己的力量,更不等于说党的主要成份是工人就可以确保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他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P608)这是我们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标准。再次,打破阶级成份的局限,使党由“工人阶级先锋队”进而同时成为“全民族的先锋队”,是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的阶级构成是“两头小,中间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为此,毛泽东提出要实行“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强调在“红军党内”开展教育。在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我们党并没有拘泥于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打破阶级成份的局限,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壮大党的队伍,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我们说,十六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符合时代要求,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
(二)牢牢把握“一个领导核心”的内涵,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现党的领导,是党的建设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一切。因此,党的领导地位只能巩固,不能削弱。其二,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事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在新时期的基本口号和中心任务,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在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新认识、新实践。十六大再次表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落实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好地凝聚人民同心同德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做不到“三个代表”,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不可能的。十六大报告把“三个代表”同“两个先锋队”和“一个领导核心”一起作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在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战略举措上见实效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四个一定要”的总要求,即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四个一定要”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举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在贯彻落实这一战略举措上见实效。
(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上见实效
着重从思想理论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在党的整个事业中,党的理论和路线关系全局,决定全局,也决定着党的建设的前途。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上见实效
十六大报告根据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再一次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提出了“五个善于”和“五种能力”的基本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1](P45-46)。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五个善于”和“五种能力”的要求,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因此,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上见实效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保证。党只有通过组织建设,确立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使党成为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前进。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从而构成了健全党内制度的有机整体。
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强盛不衰,关键是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密切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任务的顺利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十六大报告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必须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走出一条依靠改革和经常性的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上见实效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是党永立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抓住了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抓住了进一步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尤其强调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指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必须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深地扎根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中,全面落实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动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这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