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模式的探索论文_张羽祥

关于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模式的探索论文_张羽祥

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9900

摘要: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将不可避免地被市场和时代潮流所抛弃,必须以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倡导走契约化、社会化、电子化、法制化的变革之路。本文提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还需改革和创新,并对改革和创新的方向以及具体措施作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人事档案;档案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合资、民营等企业的蓬勃发展,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的大量涌现为就业开辟了新渠道,社会上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已经不再对某一单位“从一而终”了,人员流动变得更加频繁。曾经非常受人们重视,被人视为“香饽饽”的人事档案逐步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遭受人们的冷落。诸如“弃档”、“自揣档案”、“挂档”、“克隆档案”、“虚假档案”、“人质档案”等“失范现象”大量出现, 原有的作为当时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1.管理意识薄弱

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人事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只要有人在进行档案管理就行了。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职工对人事档案管理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很好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够

目前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中,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一般属于“闲差”,而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普遍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在整理档案时只能一边实践一边进行学习,因此管理档案时也不够专业。另外,有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修改他人档案,进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也给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

3.管理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广泛普及,我国现已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然而现如今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还是以手工操作纸质版材料为主。而纸质版的材料不仅不易存储、易损坏,易丢失。另外,进行人工操作进行档案管理时需要记录大量的数据信息,这项工作繁琐复杂,十分容易出错,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整理,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很多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全面性存在怀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的迅速实现。即便是有些事业单位利用到了电子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也只是简单的将档案目录以及个人信息存放在电脑里以方便查阅,具体档案的检索和最终的出借都依然是凭借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操作。

二、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措施

1要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要结合普法教育、结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结合本地区、本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实际,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人事档案管理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企业的竞争,还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的部门和单位,一个对人事档案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才信息资源没有充分认识的领导,就不可能更多地发现人才、更好地使用人才,更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使干部职工自觉增强档案意识,牢固树立价值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观念,真正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好[2]。

2要加大体制创新的力度

人事档案应逐步从“单位档案”向“社会档案”转变。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禁锢,“人是国家的、地区的、部门的、单位的”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从上学直至毕业分配,个人选择的余地相当小,人事档案也随之成为地区所有、单位所有,人事档案变成“单位档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的属性己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是属于全社会而不仅仅属于某个地区、部门或者单位。只是在某个时段区间里,人与单位订有劳动合同,存在劳动关系,而一旦劳动关系解除,人自然而然又回归社会。人的属性己经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人事档案管理也应顺应这一变革,实行社会化管理,变“单位档案”为“社会档案”。只有这样,才能与人的社会化属性相一致,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人事档案制度的人本化必然以承诺个人的自由与流动、发展的权利为前提,只有实现档案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分离,实现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至于社会化管理的具体模式,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验,先建立地区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由政府赋予专门的职能,集中管理一个地区的人事档案,在条件相对成熟后,再建立全国性的管理机构。这样,既可解决目前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问题,也可以摆脱“死档”、“弃档”现象大量存在的困境。

3.要加大个性化管理的力度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本质要求。人事档案的真实性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事档案的客观性、完整性、合法性,这是真实性的基础层面,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有效,来满足对人事档案主体的管理和一般了解;第二个层面是人事档案的个性,是人事档案的纵深面,体现人事档案的价值,来满足对人事档案主体的筛选和使用。真实性的第一个层面是前提和基础,而第二个层面则是对前者的补充和深化。人事档案失去第一层面的真实,人事档案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基础的个性和权威都无从谈起;而人事档案失去真实的个性,则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内容特质和价值要素。两个层面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人事档案主体,彰显人事档案鲜活的生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事档案真实性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不可否认,第一层面确系首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对真实性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也显而易见是不妥的,人事档案的个性化同样不容忽视。缺乏个性的人事档案尽管客观真实,但因它缺乏实用的信息,其价值、作用便大打折扣。真实的人事档案需要由个性的内容来支持,个性鲜明的人事档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真实。人事档案个性化管理正是要求人事档案形成部门和形成者需要兼备政策观念、责任观念和创新观念,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去体现出不同人事档案主体的特点和个性,档案内容要与主体多元化、社会职能多样化相适应,根据不同类型人员,可采用不同的归档标准、内容,尤其是需要增加反映个人综合能力、专业素质、科研水平等实际材料;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事档案内容更应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信用体系相联系,增添诸如个人身份证明、履约情况、银行信用记录、涉案情况等信用记录材料。

三、结语

人事档案管理关系到各事业单位或部门进行人事调整使得人员调动与安排,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了解现今事业单位或部门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断加强各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档案监管机制,更好地优化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我国事业单位发展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俞乐奕,周苗苗.完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以提高管理水平[J].陕西档案.2011(6)41-42.

[2]蒋荣蓉.对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3(19):152-153.

论文作者:张羽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关于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模式的探索论文_张羽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