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节选)_电脑论文

《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摘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蓝皮书论文,北京市论文,网络生活论文,中小学生论文,摘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1月,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东城、朝阳、门头沟、丰台、顺义、大兴、密云、通州共8个区县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参与调查学生的整体情况如下。

年级分布:小学三年级学生7181人,小学五年级学生8268人,小学生共占总人数的54%。初中二年级学生8154人,高中二年级学生5007人,中学生共占总人数的46%。

性别分布:49%的受访学生为男生,51%的受访学生为女生,调查比例接近1∶1。

年龄分布:受访学生平均年龄为11.97岁,主要集中在8~17岁年龄段。其中,22.4%的受访学生年龄在10岁以下,60%的受访学生年龄在10~15岁之间,17.5%的受访学生年龄在16岁及以上。

1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现状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对学习方式变革提出的要求。本调查主要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十年后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和网络对学习方式的作用及影响,以期全面了解北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朝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发展。

数据

1.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47.3%的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教室听讲,26.1%的学生最喜欢小组讨论,18.4%的学生认为一对一辅导的学习方式最好,也有8.2%的学生最喜欢自学。学习偏好的变化会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如图1所示,在小学阶段,多数学生认为课堂听讲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到了初中阶段,小组讨论最受学生欢迎,达到38.7%,而在高中阶段,这一比例下降至22.9%,被一对一辅导的学习方式(30.7%)超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一对一辅导的学习方式。

图1 不同年级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

经统计,学生常用的学习工具41.7%为电子词典或学习机,53.6%为电脑,31.1%为平板电脑、手机。可见,电子设备已然成为学生首要的学习工具。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低学段的学生更倾向于用电子词典或学习机,高学段的学生更倾向于用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

图2 不同年级学生常用的学习工具

2.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

对于“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一题,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56.9%选择互联网,59.7%选择广播、电视,75.9%选择图书、报刊,39.2%选择课外实践活动。图3反映了随年级的增长,学生获取课外知识方式的变化趋势,互联网呈逐步上升趋势,而其他三种均呈下降趋势,到高中阶段,互联网已成为最主要的获取课外知识的渠道。

图3 不同年级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

对于“哪些课程会布置需要网络完成的作业”的调查,各个年级中都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信息技术课会布置需要使用网络完成的作业。主科课程布置网络作业比例随年级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副科课程呈现倒U型。

图4 不同年级需要网络完成作业的课程类型比较

网络对学习有哪些帮助呢?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2.2%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获取学习资源,77.8%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扩大知识面,39.2%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参与讨论交流。而对于“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54.7%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分散学习注意力,45.1%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减少睡眠时间,28.9%的学生认为网络会使学习成绩下降,这说明多数学生认识到使用网络学习时难以专注于任务的问题。数据显示,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网络操作不熟练和自我约束力不强、容易走神,并且伴随年级升高,操作不熟练的问题逐渐减少,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可见,在网络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以避免网络学习的注意力过度分散的问题。

图5 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困难

结论

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在课堂学习方式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小学生更偏好听讲,初中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则更加多元。随着年级的增长,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

超过30%的学生表示除信息技术课之外,各学科也布置了需使用网络完成的作业。这说明互联网正逐渐成为支持学与教的有力工具。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为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手机,其中移动学习设备所占的比例随年级升高逐渐增加,移动设备逐渐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

2 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网络素养是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网络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中小学生在网络社会的生存能力。北京市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北京市的中小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是否养成了健康上网的好习惯?是否具有主动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是否具有利用网络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的养成?北京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如何?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关注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挑战。

数据

1.学生在家上网情况

调查发现,8.8%的受访学生家中无电脑,9.3%的受访学生家中有电脑但没有联网,42.2%的受访学生家中有电脑并且可以联网,39.7%的受访学生家中有多台联网设备(含手机、平板电脑等)。家中拥有电脑并且能够上网的学生比例达到了81.9%,这说明网络在被调查的8个区县中已经基本普及。较高的网络拥有率也带来了较高的网络使用率,调查发现,每天都会上网的学生高达82.9%。

2.校内外的网络使用行为

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堂内的网络使用频率较低,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依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网络化教学所占比重非常低,而且即使在计算机教室中授课,44.8%的学生拥有的独立操作时间低于20分钟。学生们对丰富网络世界的体验只能通过在校外使用网络来实现。由图6可见,参与调查的受访学生中,上网的主要场所81.4%是家里,学校仅占4.5%,而网吧只有2.1%,可见,家庭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网络使用地点。

图6 上网的主要场所

此外,与校内网络使用主要以学习为目的相比,校外学生的网络生活则更为丰富和多元。据“上网经常做哪些事”一题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中63.5%选择了学习,56.2%选择了玩游戏,50.2%上网聊天、交友,48.2%下载歌曲、铃声,45.9%看网络视频,37%上社交网站,26.6%下载软件,21.3%浏览新闻,18.2%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17.9%收发邮件,17.5%看网络小说,17.1%更新博客或微博,14.6%购物、网上支付,13.6%上传视频或照片,9%上论坛。可见,学习、娱乐、交往、购物等成为学生课外网络生活的主要内容。

3.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

就上网地点而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自己的房间里,而不是在客厅、书房等公共空间,如图7所示。这一方面体现了网络使用的私人化特征,与电视的公共收看行为有较大区别,为培养学生的自主使用行为提供了机会,但也增加了父母对其网络使用行为进行陪伴或监管的难度。

图7 学生在家中上网的地点与方式

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调查结果如图8、图9所示,娱乐超过学习成为第一目的,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把互联网作为娱乐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大幅下降。

图8 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图9 不同年龄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

4.学生对上网水平的自我认知

调查发现,19.7%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属于网络新手,48.1%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的网络水平属于中等水平,而只有20.9%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属于网络高手,有高达61.3%的受访学生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网络知识与使用能力。

5.学生的信息预防意识和质疑能力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中的信息并非全部都是真实可靠的,多数学生对于网络中的陌生人怀有过度戒备心理,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有54.1%的学生在网上从不跟陌生人说话,除了有17.5%的学生对网上的陌生人大多说实话之外,19.8%的学生很少说实话,有8.7%的学生不说实话。可见,学生们对于网络匿名性产生的交际恐惧依然较为明显,但学生对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商业目的、价值立场等缺乏深度分析的能力,信息思辨能力亟需提高,如图10所示。

图10 学生对网上新闻、广告及知识产权的态度

6.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与网络表达

学生们虽然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通过“是否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一题的调查数据可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比例仅为16.2%,39%的受访学生只是关注事件,不会参与讨论,更有35.7%的受访学生则不关心这些事件。作为意见领袖,组织和发起讨论的比例仅有2.7%。学生们不仅对于热点事件的参与程度较低,而且习惯利用网络进行自我表达的学生比例也不高。比如在“上网经常做哪些事”的调查中,仅有17.1%的受访学生经常上网发布自己的博客或微博,13.6%的受访学生经常上网上传视频或照片。

7.父母对待子女上网的态度

在“父母对上网的态度”一题中,48%的受访学生在完成父母要求后被允许上网,10%的受访学生尽管被允许上网但有时会与父母产生争执,10.3%的受访学生被父母禁止上网,仅有31.7%的受访学生父母多数情况下允许其上网。“围堵”成为父母网络管理的主要方式。

8.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36.8%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宣传有关于文明上网的内容,34.4%的学生认为学校偶尔宣传有关于文明上网的内容,11.8%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来没有宣传有关于文明上网的内容,1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宣传过有关于文明上网的内容,经常进行宣传的学校不到40%。

此外,信息技术课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网络素养的重任。然而据调查显示,现实中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且非常细致地指导学生健康上网的学校的比例仅为46.8%,剩下超过一半的学校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从未进行健康上网教育的学校更是达到了13.6%。

结论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网络化学习、网络化休闲、网络化娱乐、网络化交往、网络化思维与网络化参与构成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特征。北京市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较高的网络普及率,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较丰富的网络接触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获取知识、休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的主要媒介平台,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娱乐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较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强等较高的网络素养。但与此同时,依然存在着网络参与不足与网络参与行为偏差并存、网络素养提升意愿强烈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不足并存等问题。

3 中小学生过度用网调查分析

对中小学生而言,所谓“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本次调查期望在区分中小学生用网程度的基础上,了解中小学生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的现状,分析内在原因,提出引导和教育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建议。

数据

1.中小学生用网状况

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本次调查以平均每天用网2个小时为界限。少于2个小时的学生为适度用网者。将超过2个小时的学生问卷抽取出来,对与检测过度用网有关的10个题目的结果进行累加统计。统计结果分为三类,低分段的学生虽然用网时间较长,但是他们没有出现使用网络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也没有受到影响,因而还是适度用网者。将他们与平均每天用网时间少于2个小时的学生加在一起,所占比例为88%。高分段是过度用网的学生(占1.4%)。介于二者之间的是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占参与调查学生的10.6%。

2.过度用网学生和趋于过度用网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如图11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人数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调查还发现,男生过度用网的问题很严重,占72.7%。在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有所下降,女生的比例却在上升(占39.4%),女生的趋势需要特别关注。

图11 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的年级分布

3.过度用网与适度用网学生上网目的比较

据统计,适度上网的学生使用网络功能最多的三项是学习、游戏、聊天交友。过度用网的学生使用网络的各种功能时有比较明显的侧重,他们对网络的学习功能用得最少,而使用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游戏、聊天交友、下载歌曲铃声。

此外,从全体学生利用网络的情况来看,男生在玩游戏和下载软件方面远远超过女生,女生则在学习、下载歌曲铃声、看网络小说、发布博客或微博、收发邮件、上传照片、网上购物或网上支付等方面超过男生,而在聊天交友、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上社交网站等方面,男女生的差异不明显。

4.青少年发展的自我评价

(1)亲子关系。过度用网的学生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帮助占39.3%,明显少于适度用网的学生(57%);来自同伴(44.2%)、保姆或家教老师(11.8%)、祖父母或外祖父母(4.7%)的帮助都要多于适度用网的学生,后者分别是33.4%、6.9%和2.7%。

(2)同伴关系。从总体上看,过度用网的学生对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评价比较低,与同学关系的融洽程度较差,不太融洽的比其他学生多了近一倍,很不融洽的高出近10个百分点,在班级里的归属感不强。

(3)在校学习状况。将过度用网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与其他学生相比后发现,学习成绩良好的人数明显减少,前者为36.1%,后者是55.4%。成绩优秀的也减少了,认为成绩合格的过度用网学生为31.9%,所占的比例比适度用网的学生(16.7%)增加了一倍,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比例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前者是13.6%,后者为3.7%。图12显示,过度用网的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满意程度较低。

图12 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满意程度的对比分析

(4)学业能力。如图13显示,过度用网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很不好,“独立完成”作业的比例较低,“完不成”、“需要辅导”、“需要督促”的比例比适度用网的学生要高。

图13 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对比

(5)网络使用。调查发现,过度用网的学生“有多台联网设备(含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比例达到54.8%,他们中72.3%的学生认为网络是娱乐的工具,把网络看作学习工具的只占11.3%,且有一半以上(50.8%)的人认为自己是网络老手,但普遍缺乏上网的计划性,40%过度用网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按计划完成上网规定的任务,比适度用网学生(23.7%)高很多;近一半(46.3%)的过度用网学生从不制定上网计划,适度用网的学生只有24.1%从不制定上网计划。由图14可见,过度用网的学生制定计划和按照计划执行的能力的平均水平要低于适度使用的学生。

图14 学生按计划完成上网要做的事情

结论

学生过度用网是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多数(70.4%)学生的用网时间在平均每天2小时以内,比较适度。过度用网的学生人数不多,占总人数的1.4%,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但对这些学生个体来说,问题不容小视。

过度用网的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过度用网的学生与家长冲突多,在学习上得到家长的帮助少。他们认为自己与同学的关系不够融洽,在班级里的归属感不强,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满意,高年级的学生完不成作业的情况变得严重。

4 家校联系

家校联系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校联系的目的在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网络进入到学校和家庭,家校联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本调查重点关注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所感知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等。

数据

1.家校联系事由

“老师会因为什么事找你家长”一题结果显示,33.6%的学生仍不清楚教师因为什么事由联系家长,而32.8%的学生认为教师会因学习问题,12.9%认为教师是因为纪律问题,9.4%认为教师因作业问题,8.3%认为教师因为健康状况,3.2%认为是因为同学关系。从上述数据看出,当教师联系家长时,学生们认为,更主要的事由是因为学生的学习问题,然后是纪律问题,不到10%的教师会因为作业、学生身体健康、同伴关系来联系家长。

2.家校联系方式

家校联系方式的数据统计如图15。可见,学生认为当前主要的联系方式仍然为电话,网站或家校沟通平台以及网络平台或邮件所占比例偏低。

图15 家校联系方式

3.家校联系效果

调查发现,在积极效果方面,44.2%的学生认为家校联系促进了学习,15.4%的学生认为促成了习惯养成,13.9%的学生认为家校联系让家长更关心自己,3.4%的学生认为可以促进与同学的交往;而消极效果方面,8.4%的学生认为增加了更多不良情绪,14.7%的学生则认为没有什么影响。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家校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但其方式和内容的单一性,使得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的积极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4.家庭作业完成状况

调查发现,有37.4%的学生能在1~2小时内完成作业,有25.7%的学生能在1小时内完成。而23.6%的学生可以在2~3小时内完成,但有13.3%学生需要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完成家庭作业。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家庭作业,高年级的学生表示家庭作业较多的比例更高,如图16。

图16 不同年级学生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间(小时)

结论

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不够。中小学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同样也面临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最攸关的两个结构,应加强和丰富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等,甚至促进其心灵成长的多方面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这个网络促进沟通的时代,电话与网络在家校联系中已发挥广泛作用。北京作为世界城市,互联网普及程度比较高,如何通过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5 闲暇生活

闲暇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包括在校学习和课余做作业)之外,其所获得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本调查重点关注学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规划管理、活动内容以及满意程度。

数据

1.学生课后自由支配活动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平时自由支配活动时间小于1小时的占39.3%,1~2小时的占32.9%,2~3小时的占13.9%,大于3小时的占13.9%。

2.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规划情况

对于平时的自由支配时间,32.1%的受访学生总是自己规划,29.5%的受访学生经常自己规划,17.2%的受访学生偶尔自己规划,11.1%的受访学生参考父母建议后自己规划,5.7%的受访学生没有规划,4.4%的受访学生由父母代替规划。

3.父母对子女自由支配时间的关注情况

数据显示,对于学生完成作业后自由支配时间内做什么事,受访学生有38.5%认为父母非常关心,41.1%认为父母比较关心,15.1%认为父母不太关心,5.4%认为父母不关心。

4.学生课后自由支配时间的活动内容

学生平时放学后的自由支配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呢?26%会上网或用电脑,33.7%会看电视,如图17。

图17 学生课后自由支配时间的活动内容情况

5.学生周末及假期活动内容

同样,在周末及假期空闲时间,35.5%的受访学生会上网或用电脑,22.6%的受访学生会看电视,如图18。

图18 学生周末及假期最常做的事情

6.父母陪伴孩子活动

经统计,在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只有15.8%的受访学生父母总是陪学生做喜欢的事,36.7%的受访学生父母经常陪学生,38.7%的受访学生父母很少陪学生,8.9%的受访学生父母不会陪学生。

结论

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习任务之外,其所获得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主要由自己管理。超过半数的学生父母很关心孩子在自由支配时间内做什么,并愿意陪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在周末或节假日,有近半数学生表示,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在家上网或看电视。

(注:《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由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标签:;  

2012年北京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节选)_电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