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趣味化;生活化;直观化;动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让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体验为原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主探究为动力,把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
一、寻找兴趣点,打开学生乐学之门。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像仇人相见一样,无法也不愿意亲近;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像重庆人吃火锅一样越吃越香,越吃越爱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著名教师刘显国也曾说过:教学最大的成功是什么?学生乐学。教学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学生厌学。要想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兴趣”这位“老师”引导学生到“乐学”的境界,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如:我在讲小学一年级“认识3”时,就用每个小学生从幼儿园就学会的简单游戏踢键子来学习这一知识。首先集中全班学生来做游戏。找出三个学生来。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小踢的个数不多,多数学生只能踢一个、二个或三个,三个学生踢,其他学生一齐来给他们数数,三个学生踢完后,我就引导学生回答谁踢的多?谁踢的少,多的是几个?少的是几个?从这里就可以让学生知道“3大于2,3大于1”这两个知识,教师继续点拨踢3个的学生比踢两个的学生多踢几个?学生就可以回答出多1个,这样学生又学会了3-2=1这个减法。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满足了玩的天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兴趣点,有的放矢地融入教学各环节中,演奏好四步曲,谱写好兴趣歌。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挖掘生活素材,开启学生体验之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再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 ,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培养的作用。
三、借助实践活动,开拓学生探究之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这是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壁上写的三句话。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动操作,通过“比比量量”、“拆拆剪剪”、“拼拼摆摆”等实践活动,把操作、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诱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令我意外:“老师,我拼成图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和原来的一样,还是12平方厘米”,“老师,我和他们拼的不一样,我拼成图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但是它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拼成图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发现,你只要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面积都和原来一样”,“我发现,用长的个数乘宽的个数得出来就是你拼成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用长×宽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感悟,在感悟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感悟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四、运用赏识语言,激起学生学习之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赏识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师的赏识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不管哪个学生,当他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以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老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给予学生赏识与鼓励。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部分是对的,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平时发言胆小、不够积极的同学,可以这样鼓励“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对于提出不同思路的同学可以这样鼓励“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多么单调啊!xxx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对于学习一贯积极的学生可以这样鼓励“你思维敏捷,分析到位,我非常欣赏你”。这样的语言充满鼓励,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使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当学生说出在情境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时,教师说“多骄人的成绩”“多么响亮的声音,多么自信的回答”“你了解的比我还多,谢谢你给我这么多的信息”。当学生说到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教师说“你想到了把以前的方法迁移过来,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你真细心”等等。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用心倾听、用心感悟、用心评价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声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打击”;“多一点真诚,少一点敷衍”。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发展的理念来实施评价,科学有效地运用评价语言,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在快乐、赏识中学习,在动手中感悟,在感悟中动手。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科技信息. 2010(05)
2.王云苏.巧用生活素材优化数学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15(02)
3.闫少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5(6)
4.曹卫红.构建和谐课堂促进数学教学[J].科学教育.2010(02)
论文作者:梁雪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长方形论文; 面积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操作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