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_地理论文

STS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_地理论文

STS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地理教学论文,ST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但也在重复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系列问题。所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普及STS知识。中国入世,北京奥运,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近中国,世界一体化趋势,都需要中国人有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需要有适应多元化世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或相应水准的人文、科技素养。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学科教学渗透STS教育,普及STS知识。从而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传统的地理教学基本上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言堂”、“千人一面,万人一言”,即以教材和教师作为教学中心、适应平均水平的学生的群体教学、灌输式教学,同时过分强调对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这种方式抑制或束缚了学生个性、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悖。而STS教育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各种不同的资源、注重个别化和个性化、对问题和主题进行合作性探讨,教师围绕问题和主题设计教学。许多科学教育者在实践中研究发展,接受STS教育的学生比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力。同时,STS教育更能鼓励学生提出观点、与他人交流合作,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地理科学是兼跨文科和理科的综合性边缘科学。自然地理与数、理、化、生等学科关系密切,人文地理与史、政等学科关系密切,地理科学融自然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协调人地关系是贯穿于整个地理科学体系之中的主线,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地理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无论是自然地理研究的四大系统即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研究的资源、工业、农业、交通、贸易、人口、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都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相互关系。可以说,地理科学的内容与STS的内容,地理教育与STS教育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有机渗透STS教育的设计案例

 1.地理课堂教学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地理知识为核心,以能力立意为指导,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角度展开,以相关背景或情景切入,展开地理思维,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类活动必须尊重科学和规律,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育目的;并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素质或能力科学和技术素养、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合作精神等STS教育目标。

例1,高中地理“洋流”一节渗透STS教育: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历史):1492年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伊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给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87名水手,乘三艘海船从西班牙港口巴罗司出发,向西南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了今天的西印度群岛。[让学生看地图:航海图]

设问一:(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利用科学规律)哥伦布往返航线为何不一致?[可层层点拨:哥伦布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航线?——是他发现和利用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利用洋流规律的?——利用了哪些或哪几种类型的洋流?]

设问二:(让学生学习执着追求的人文精神)众叛亲离的哥伦布终于发现了新大陆,给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点拨: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设问三:(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精神)如果有如下ABC三人分别沿着哥伦布航线从西班牙海港出发回到原地,此三者各自航行的时间与哥伦布相比,何者所需的时间最长?何者所需的时间最短?为什么?[A]18世纪末的航海家;[B]19世纪末的航海家;[C]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航海家。[可层层启发:哥伦布和ABC三位航海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如何?代表各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是什么?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这四位航海家横渡大西洋的轮船动力和技术有何不同?这样让学生生动地理解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尤其是卫星导航技术、应用纳米技术的内燃机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极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例2,农业生产一节渗透STS教育:背景材料(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1)1996年以来,欧盟国家因“疯牛病”、“污染鸡”、“口蹄疫”等问题,仅英国就因此宰杀并销毁90万头牲畜,很多国家禁止从疫区国家进口活牛、牛肉、牛奶等相关产品,疫区国家因而不断出现农牧业危机。(2)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国产大豆含油率要比美国转基因大豆低3%,且各家各户种植规模小,往往不同品种混种、混收,造成品质不均,并掺假严重。国产大豆的价格随着大豆进口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下降,2001年,国产大豆的价格降至近几年来的最低点,且积压严重。(3)在国际市场上,“绿色大豆”(无污染、无公害、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比转基因大豆价格高15%~20%。(4)据悉,转基因谷物比一般谷物更抗干旱和病虫害,转基因谷物的DNA具有遗传性,转基因谷物能对动物和植物产生伤害,能破坏生态系统。

设问一:(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理解“疯牛病”和“口蹄疫”)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导致(1)中所述疫情暴发和病变的因素是( ):A.非生物环境 B.生产者数量剧增 C.消费者数量剧增 D.分界者数量剧增。答案:[D]

设问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与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国情的关系)材料(1)中国家的农业危机,与这些国家的农业结构有关。这些国家的农业结构有什么特点?[以畜牧业为主或以乳肉畜牧业为主]形成这种农业结构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温带海洋气候,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日照不足,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因为劳动力和耕地都较缺乏。]

设问三:(农业、科技、环境、法制和公民道德建设、概括能力和决策能力。)材料(2)反映了我国大豆种植业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品种质量不齐,种植规模小,销售上掺假,面临国际市场上优质高产品种的严峻冲击,滞销积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大豆种植业指明出路或谈谈解决问题的对策。(出路:科技兴农,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大豆生产,讲究和协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策: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提高大豆质量或含油率;加强科技创新,并实行大豆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实现规模经营;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绿色大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诚实守信;加强管理和法制建设,查处掺假,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正当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其哲学依据是什么?(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具有普遍性。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中,“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健全、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这就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为法治奠定思想道德基础。法治与德治都属于上层建筑,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结合,共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设问四:(强化认识农业生产或农业结构调整要符合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三个效益协调一致。)材料(1)(3)(4)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条必由之路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结合实际,谈谈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略)

2.地理课外活动渗透STS教育

总的指导思想:以地理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纽带,整合数理化生及政史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地理为主题的活动为载体,渗透STS教育。根本上改变以往或传统的地理活动单纯以训练地理单科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思想观念。

(1)地理考察活动:①自然地理的考察。学生通过对地形、地质、地貌、河流、自然带(植被)等方面的实地考察,分析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并分析它们对地方社会经济结构、历史、文化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达到渗透STS教育的目的。②人文地理的考察。工厂的参观和调查,城镇的土地规划,水污染的调查和观测,资源、人口、生态、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调查,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整合STS知识结构,增强STS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地理教学走出纯粹地理知识技能传授的误区,使学生在活生生的背景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2)地理观测和记录:天文、水文、物候、气象观测记录。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帮助学生主动地研究和认识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地理科技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撰写:“高层建筑之间的距离设计”,“如何测算某地的地理坐标”,“地质地貌野外考察报告”,“河流含沙量分析报告”,“梅雨天气的物候物征”,“城镇布局调查报告”,“乡土经济发展之我见”,等等。这些论文或报告是在实践调查或测量的基础上撰写的,能使学生自主地整合STS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社会决策能力或创新能力。

(4)地理知识竞赛:在试题的设计上注重以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科学、技术、环境、伦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或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现象或事实为背景,以地理知识为中心,整合STS知识结构并突出理解和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

(5)地理主题晚会:如以“人类的责任”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地理晚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合作意识,充分渗透STS教育,同时让学生认识地理学的价值。

(6)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给学生布置某个研究问题或课题,引导和帮助他们广泛查阅和收集资料,鼓励他们进行合作性探讨,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和集体合作精神,渗透STS教育。如“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为什么失去了其发展的连续性,而中华文明却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各小组的学生在广泛收集资料之后,经过充分讨论、交流和答辩,综合各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结论:①从地理角度看,中国古代以来国土辽阔,东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易于统一;中国地处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如东面为海,西北有戈壁沙漠,西南有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东北有原始森林,这些因素使中华文明很少受到外部力量的巨大冲击。这种隔绝机制也就成为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文明得以连续发展的客观条件。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则因建立在比较单一的水系或平原上,都在文化较低的异族入侵下失去其发展的连续性。②从历史角度上看,中国强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秦朝建立、西汉发展、隋唐完善至明清时期空前强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为主流的关键原因,也成为中华文明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关键原因。另外中国古代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和强大的吸引力是其重要原因。

标签:;  ;  ;  ;  ;  ;  ;  ;  ;  ;  

STS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