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_杨玲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1120

摘要:探索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围绕其定位与目标,构建剪纸工艺行业职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双核驱动”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学徒制新模式,通过教学环节融入、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示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1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发展现状

我国技能大师工作室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家的带动下,各省、市、地区也纷纷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覆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行业。从创建主体来说,可分为企业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校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校企共建型技能大师工作室三类[1]。举办技能大师工作室,已逐步成为院校发展中一项探索性工作,工作室模式的建设与创新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剪纸(机器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院校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传统的剪纸制作技术与现代的数字化结合,通过机器雕刻使剪纸艺术得到了创新发展。现已建立了300㎡的“巴渝民间工艺美术展览馆”,配备专业雕刻工作台20个、空调5台、台式电脑8台、打印机2台,扫描仪2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2个、校外3个,落实了人员配备,实现了实训场地资源共享,依托学校场地和建艺学院现有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画室、雕刻工坊、工艺作品展示厅、巴渝民间工艺研究院等)进行技能技艺的实践操作。

2“双核驱动”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学徒制新模式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剪纸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巴渝特色工艺非遗传承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聘任国家级、省级剪纸大师及非遗传承3人与院系资深教师共同进行传承课程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室情景教学、企业高级技能人才讲学等途径,创建剪纸工艺行业职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可操作性的质量评价标准[2],建立了核心从业能力和核心职业技能为核心理念的“双核驱动”工作室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新模式。

学生通过大师的言传身教和系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传统典型剪纸工艺产品的制作学习及创作,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与传统文化、工艺学习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从业、创业能力。学生作品参加各类剪纸工艺展览、竞赛活动,获得社会认可度检验,优秀作品进行销展,在产学研销中传承核心技艺,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新路径。创新性的设计了“大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系统化的“传、帮、带”师徒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的“批量培养”。大师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中,学生将经历试学、学徒、提升三个阶段,学校负责理论课程教学、技能技艺大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其良好职业操守和行为习惯,即核心职业技能、核心从业能力[3]。

3多措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

3.1工作室设立“门槛”

工作室按照“自愿报名及教师推荐—考核—培训—入选”的招生方式,大师工作室每年招生 30 名左右学生,选拔过程全程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2重构核心课程体系

学校和行业企业人员及大师共同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布局剪纸机器雕刻艺术课程。大师入校园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借助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师傅的实际工作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为基本依据,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对巴渝地区传统装饰图案以及空间布局有更深刻的体会,让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3.3循环渐进的“阶梯式授徒”

学生第一年先由师兄带领学习基础知识并进行技能实操;第二年则身兼二职,一边以师兄的身份指导师弟师妹,一边以学徒的方式跟着技能大师学习提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完成企业实际生产任务,第三年个别三年级学生留下带二年级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形成技能人才成长循环渐进的“阶梯式授徒”模式[4]。由于是打破年级界限,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学习氛围,之间的团队意识更加强烈。

3.4全真项目的实训体验

大师工作室的教学按“源自课堂,高于课堂”的原则,将“审美”和“实际工作要求”作为教学重点,使技能教学重点更加突出。在企业真实项目引导下,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3.5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组织教师学生利用实训场地、展馆等条件,培育更多优秀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实现赛促教、赛中学、赛中练,全面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4大师工作室培养成果案例

4.1民间大师走进校园

中国剪纸德艺双馨艺术家、重庆市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纲老师到校举办了主题为“民间工艺剪纸的方法及技巧”,并现场了竹帘画、木刻年画等多幅作品。很好的推动了民间剪纸工艺的传承和发扬,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资源平台,多元渠道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4.2国际合作交流凸显

2017年马来西亚艺术代表团20余人,2018年法国艺术代表团10余人专门来校开展了关于中国巴渝民间剪纸艺术“国际交流”活动;活动双方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就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制作工艺等方面展开了系列交流和讨论,为学校在剪纸工艺方面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4.3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学校和非遗技能大师“双师”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了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工作室组织10余名学生共同完成巴渝十大古镇的大型剪纸机器雕刻项目,该剪纸项目长25米,宽1.2米。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校教师联合工作室技能大师组织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NCDA)“非遗”类剪纸艺术制作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的优秀成绩。使剪纸艺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数字艺术的创新取得了好的成效。

学生获得一等奖作品

4.4学生作品创业孵化

部分学生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培养,进一步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针,成立了剪纸创新创业工作室,面向消费者实现剪纸的“定制化”服务,实现剪纸产品的开发生产,线上线下销售,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结语: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培育工匠精神,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德技双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创新培养模式 顶层设计引领 企业学校践行--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现状研究(二)》,中国职协课题组,2017.15.014。

[2]“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张涛,《价值工程》,2016年第 5 期。

[3]《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及运行机制探讨》白刚,中外企业家,2018年第8期。

[4]《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培养模式》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叶晓燕,2017 年第 2 期。

注释:本文章来源于机械行指委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机器雕刻大师工作室》孵化

作者简介:

杨玲(1984年出生),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论文作者:杨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  ;  ;  ;  ;  ;  ;  ;  

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_杨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